(三)隋唐、五代武术概览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 世”的辉煌,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等都为武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一历史时期,上至统治 阶级,下至平民百姓,尚武任侠之风浓郁热烈。国家对于军事的重视促进了新式武术器械如陌 刀等的出现,弓射、摔跤、武舞皆获得了显著进步,武术内涵得以丰富充实。唐时武则天创立的 武举制,是武术史上的一大创举,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继续促进着军事武艺的发展,同时也出 现了一大批以武力闻名的杰出武将。
隋唐两代的统治者都-卜分重视对府兵的选拔和军事训练。府兵战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 闲时即进行军事训练,所选人才皆唯武勇为先。府兵战时通过免除租调来获取相应补偿,并可 以通过军功获得升迁。所以,当时的青年人大都十分重视习武,以实现从军的愿望,凭借战绩 还能授官封爵。安史之乱后,唐朝更加重视对武术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唐肃宗曾下诏求“武艺 绝伦”者;唐德宗也曾征求“军谋宏远,武艺殊伦者”;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张榜招募骁 勇之士,一时间,应募者云集,武术高超者众多;唐玄宗不仅重视训练战斗人员,而且十分注意 培养、选拔良将,曾专门颁布《命诸州举贤才诏》并亲自测试人才,韦肇在《驾幸春明楼试武艺 绝伦赋》中记载了比武时的盛况:“有武备者,国之嘉谟;习武事者,人之令图。……是以诣阙者 数百计。”唐朝的这种国策为武艺超群者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习武活动在 全国范围内的开展c据记载,在隋朝之时出现了非正式的武举制。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 天长安二年(702年),其主要内容有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穿剳、翘关、负重、材貌、言 语十项。中国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并且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卓越战功的唐代名将郭子仪即是 通过武举选拔而得。隋唐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武举制以及武举考试内容的 确定,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的结果。武举制的创立,不仅提高了习武的社会地位,为 当时的武艺人才提供了晋身之阶,而且对武术的推广与发展意义尤其重大,这种面向社会各个 阶级选拔武勇之才的办法为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
为了消除突厥等少数民族的侵 扰,隋唐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弓箭术。
唐高祖李渊曾“简能骑射者二千余 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随逐水草,
远置斥堠。每逢突厥侯骑,旁若无 人,驰骋射猎,以曜威武”。唐朝的 善射者因此也屡见于史册,其中名将 薛仁贵最为精擅射术,军中曾为其歌 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人 汉关。”弓弩之外,隋唐时亦有弹丸 射。隋大将长孙晟即以善于弹丸而闻 名。隋文帝与他在一起饮宴,“时有鸟®2_3 s代仁贵
群起,晟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在重视弓弩的基础上,隋唐五代的军事武器有了长足发展。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陌刀,它是唐代时开始使用的新兵器,陌刀的前身是汉时的斩马剑,唐 时陌刀已广泛使用并屡见于战场。《旧唐书•李嗣业传》载:“禄山之乱……嗣业乃脱衣徒搏, 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倶碎。”《新唐书》载:“(崔)乾祜为阵,十十五五,或 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可见,唐时不仅有以陌刀称其能的将军,更有专门组织的陌刀队 作战,陌刀在战争中威力甚大,得到了统治者高度重视。隋唐五代,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制而 无剑制,这说明剑已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当时马上除使用长枪外,还出现了锤锏等击 打短兵,其中铁锤在五代十国时尤其常为勇将所擅长。《旧五代史•李存孝传》载:“存孝每临 大敌,被重铠橐弓坐,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李存孝独舞铁锤,“挺身陷阵,万 人辟易”。《旧五代史•周德威传》载:“陈章纵马追之”,德威背挥铁锤将之击于马下,“生获以 献,由是知名”。李存孝、周德威二人都是五代十国时期一流战将,临阵使用铁锤,说明这种兵 器在当时很受重视,也为武术史留下了正史上并不多见且甚为精彩的战例。1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娱乐活动也同样出彩。角抵与相扑,历代以来均为人 们所喜爱,隋唐五代时持续盛行,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节之际,多有角抵、相 扑比赛,当时的规则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按体重分级;二、主要以 摔倒对方来决定胜负,事先约定也可以击打;三、活动范围较大,没有统一的场 地和护具的要求;四、犯规的罚则不明显。与角抵相对应的是隋唐五代时期武 舞的盛行。当时流行的健舞曲有《剑器》《胡旋》《胡腾》等。其中,《秦王破阵乐》是唐代著名 的武舞,“大面”舞即假面舞,则是仿效高齐兰陵王的击刺动作而成的武舞。根据唐朝人段成 式所撰《酉阳杂俎》记载,当时有兰陵老人善舞剑,曾为人表演,“紫衣朱鬓。拥剑长短七口。舞 于中庭。迭跃挥霍,搀光电激。或横若裂帛,旋若规尺”。唐代名画家吴道子请剑术号称一绝的 裴旻舞剑,“作气以助挥毫”,而使其作品放射出巅峰的异彩。对此,唐代《独异志》中曾经有这
样的描述:“吴道子善画神。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图神鬼数壁,以 资冥助。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冥。’旻于是脱 去衰服,若常时汝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人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曼引手执鞘承 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俄顷之际,魔魅化出,飒然风起, 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是,’1裴旻不仅剑术高超,其刀法也同样精绝。据 《朝野佥载》记载:“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 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飞而去。”《新唐书》也这样说:“裴将军曾随幽州都督孙佺北伐奚 人,为奚人所围,裴将军乃舞刀立马上,飞矢四集,迎刃而断。奚人大惊,遂解围而去。”裴旻不 但拔打雕翎非常娴熟,而且也是一名射箭高手。,当时北平还有好多老虎,据《藏书》记载:“北 平多虎,旻善射,一日得虎三十。”在一天之内射死三十只老虎,武力实非一般,所以,颜真卿对 其大加赞誉的诗句中有“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等美言绝非曲意 奉承。裴旻不仅以武功高强享誉燕赵,而且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人物\李白曾向他学过剑,王维 也曾专门为其赋诗相赠:“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黯虏,始知天上有将 军。”在这种娱乐盛行的氛围中,隋唐五代时期,尤其是在唐代,因为受女子社会地位较高的少 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女子体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女子参加武术活动也明显有所增加。 著名诗人杜甫曾经专门描述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南苑游猎的盛况:“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 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堕双飞翼。”诗人王建也有类似的作品:“射生宫女宿红妆, 把得新弓各自张。”同时代的公孙大娘也以剑舞而名动力四方,“公孙剑伎方神奇”即为所指。可 见,这一时期女子参与武术活动是相当普遍的。2
隋唐时期,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也向前走了一大步,其中的按摩术成为医疗保健的重要手 段,巢元方、孙思邈对这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巢元方主将前人的导引方法加以收集汇总, 取其精华,整理出一套比较科学而系统的养生理论,并将其引人医书,用于医疗,为后代医学家 对导引术广泛应用做了前期的奠基工作。孙思邈强调养性是保持身体平和与预防疾病的一种 有效方法。其著述《存神练气鸣》详细论述了神与气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练气的相关方 法,对后世导引术在健体养生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盛唐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周边国家之间来 往非常密切。当时在武术方面交流最多的有日本、朝鲜、印度、东罗马帝国等。其中,与日本在射 艺上的交流,与朝鲜在枪术上的切蹉,与印度在养生术上的交融以及与东罗马帝国在摔跤类项 目上的较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推动了武术技术、理论体系的充实、提高。唐睿宗(710— 712年)时期的相关史料中就有域外武技婆罗门国(古印度)的客观记述——婆罗门国进献唐朝 的杂技艺人,“倒行以足舞,仰植括刀,俯身就锋,历脸下,复植于背,膂(bl )篥者立腹下,终曲 而不伤。又伏伸其手,二人摄之,周旋百转”。更早些时的佛教类书也记载有中印两国文化互通 时的杂技表演:“大唐贞观二十四年,西国有五婆罗门来到京师,善能音乐祝术、杂戏、截舌、抽腹、走绳、续断。”在唐高宗显庆(656—661年)年间,唐朝使者王玄策等人亦多次到过天竺国, 目睹了当地精彩的杂技表演,虽然那种历史场景下他们是当作具有竞技性的幻术来理解的:“或 有腾空走索,履屐绳行,男女相避,歌戏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伎,刀稍(槊,长矛)枪等,掷手空 接,绳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缚、解伏,依旧不劳人功。如是幻术,种种难述。”
浏览2,6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