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帮武功的虚与实
由于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中塑造的洪七公、萧峰等丐帮 帮主的形象是具有绝世武功的高手,其中不乏神秘和怪诞的场面,以致令人怀疑 丐帮武术的真实性。其实丐帮武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对中国的武术也 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丐帮中的一个支派又叫“流民教”,在明末清初大动荡的时代,它曾经盛极 一时,流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后来逐渐南传,重心遂转至两广地区。
由于“流民教”中的人物都活跃在“下九流”社会中,结伙出现,多以演卖江
湖技艺为生;个体活动,则行“艺讨”。他 们从不储蓄财产,一路行侠仗义、惩强济 弱,走到哪吃到哪。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 低下,处处受人歧视和欺侮,所以习武护身 对他们说来是既自然又必要的事情。
丐帮的门派甚严,决不把武功轻易传 人,因此不能普及,以至逐渐衰弱。丐帮的 发展对象主要是赤贫无靠的孤儿、被官府 追缉的逃犯,也有少数参加起义失败了的 英雄豪杰。他们有严厉的教规约束,是一 个伸张正义的组织。他们的教规有这样一 些主要内容:行乞三年以上者,方可吸收入 教帮;习丐帮武功者,须严守“十不打”的 规定,所谓“十不打”,就是凡遇老、弱、妇、 孺、僧、道、同门、认识者不能出手打外,同 人对打还要不打对方要害,不打阴掌;师兄妹可以通婚,但须得到双方长辈同意;严禁强奸妇女,犯者要处以生劏极刑。
丐帮武术的第三代嫡传掌门人郑启明先生居住在香港,可算丐帮武术的振 兴者。他在50多年前就开门收徒,于今又下传了三代。从郑开始,弟子不再受 某些旧教规(如入门者必须行乞三年以上)的限制,不再是“流民”,郑本人亦在 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推动下,以开设医馆行医和建国术馆授徒的方式,重整丐帮 旗帜,把渐被湮没的丐帮武术传授给一些品德佳、悟性好的后生,使此派有了后 继之人。
丐帮武术的神秘和传奇色彩很浓厚。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丐帮帮 主洪七公是参加华山论剑四大高手中的北丐,号称九指神丐,是郭靖的第七位 师父。
在遇到洪七公之前,郭靖已跟着江南六侠学了整整十年武功。虽然他刻苦 练习,武功练得也还扎实,以他的鲁钝资质,学到一身武功也算是不易。与同龄 人相比,虽有些差距,但勉强可以算是小学或中学毕业,不过,以他的武功要与江 湖上的高手相比,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若要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一类的 绝世高手相比,那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郭靖、黄蓉与洪七公相遇,洪七公只教了郭靖一招“亢龙有悔”,便使他的功力连超几个层次,可与一般高手相抗数十招。而洪七公连教了他十五招“降龙 十八掌”,一个多月后,郭靖的武功便已判若两人!这乍看起来像是神话,实则 大有道理。一是因为洪七公乃当世绝顶高手,“降龙十八掌”乃是绝世神功,学 了它当然要威力陡涨了。二是因为郭靖的武功虽然不高,但根基已不错,身体更 是健壮无比,所以遇高人指点,又学绝招,当然大不一样。
同样,上述两点原因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洪七公不仅武功 高,而且又是一位武学宗师,看了郭靖与黄蓉的对练,不仅看出黄蓉的家学渊源, 更看出了郭靖武功的特征与弱点,从而能因材施教。那一套简单朴实、威力无穷 的“降龙十八掌”好像是专门为郭靖准备的。
有趣的是,黄蓉虽是东邪黄药师的独生爱女,却做了北丐洪七公的传人。她 与郭靖同时拜在洪七公的门下,但洪七公却从未教她降龙十八掌,而是先教她一 套极其美妙复杂的“逍遥游”,后教她天下至巧的“打狗棒法”。这说明洪七公真 正是因材施教,让不同资质与性格的徒弟学不同的武功。同时,这“逍遥游”与 “打狗棒法”,正是黄蓉机;灵聪颖、活泼多变的性格的最好写照。
而洪七公本人呢?则是身兼降龙十八掌的阳刚朴厚与逍遥游、打狗棒法的 灵巧多变,既表现出他作为武学宗师的渊博,同时又说明他的性格决非黄蓉那样 的机变或郭靖那样的简单。他糊涂其表,精明其里;洒脱其外,执着其中•,既可逍 遥(早年),又能降龙(晚年)。
另一个丐帮武功的精彩展示在《天龙八部》中,玄难与萧峰的“太祖长拳”之 战的激烈场面。玄难与萧峰所使用的确确实实是说一不二的“太祖长拳”,一招 一式都是大家常用常练的熟套。然而,在玄难手中却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威力, 而在萧峰的手中则更是打出了许多武士毕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当然更多的 人恐怕连做梦都不会想到,一套寻常凡俗的“太祖长拳”居然会有如此威力、如 此境界,如此可惊可叹、可圈可点,令人神驰,更令人寻味。
从对香港郑启明先生的采访中得知,真实的丐帮武术和技击套路等其实更 加丰富多彩。早年的流民教徒入教后,除传授武艺外尚传以各种谋生技能。武 术中,南北少林拳是必须熟悉之基础。后来开派,丐帮武功已融入了南方各派及 客家籍功夫,独立成家。丐帮拳练前的基本步法有“二字柑羊马”“八字马”“子 午马” “双蝴蝶”“单蝴蝶”等;基本拳种有“指条功”“凤眼”“鸡心拳”“羌牙拳”
“虎拳”。一般初学者先由“四门打”练起。除“四门打外”,丐帮拳还有“五形健 身法”“猴拳”“阿摩搪墙掌”以及名闻大江南北的有一百零八变之称的“打狗杖 法”等几个主要套路。
“五形健身法”是很奇特的套路。起式像“洪家拳”,接着的手法像“客家支 流”和“江东支流”,随即又踢起北派的钉脚、点腿和扫蹚腿等架势,收式又像“白 鹤派”的大开大合的架势。真叫旁观者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分不清是“南拳” 还是“北腿”。
“猴拳”又名“猴鹤双栖”,是丐帮中唯一的仿生拳术,形肖猴子。全套共三 十余式,主要是蹲身翻滚,是一套地蹚功夫,难在急骤的动势中保持平衡。学习 “猴拳”者需要花两年多时间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入门,不然在不断的翻滚跌扑 中,很容易跌得头破血流。
“阿摩搪墙掌”和“打狗杖法”是丐帮的两套镇帮法宝,是其他武术流派所没 有的。
“阿摩搪墙掌”是一套模仿盲人筑墙的掌法,故又称“阿盲捉棍掌”。同丐帮 拳术其他一样,此掌也重实用,不讲究形体的所谓美感,看起来招式相当古怪、笨 拙,而力量却异常的狠劲。“阿摩塘墙掌”,共有招式八十八式,没有一定的套 路。即八十八式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但它们之间又招招相连,节节相通,可以 由头打到尾,也可以从尾倒打回头,甚至可以任意衔接。比如第一式不一定接第 二式,而可与其他任何顺序的招式相连。由于打起来千变万化,因此令对手防不 胜防,在技击中威力很大。八十八式变幻多端,能化出无穷的招式来。故就以一 生的时间来练“阿摩搪墙掌”,也难于达到精通。
“打狗杖法”,就其名称即可见丐帮特色,而其实质,也的确是一朵独放武林 的奇葩。但据说此套杖法,每代只传十人,故识者甚少。“打狗杖”杖长三肘,杖 招共三十六式,上十八路以守为攻,下十八路以攻为守。以打为消,互相应照,打 上取下,打左防右,上十二路为左手,中十二路为右手,下十二路为左右互变,变 幻莫测。一招三变,三招九变,三十六招则一百零八变。它和“阿摩搪墙掌”有 异曲同工之妙,使杖的身形,步法无一定之规,可攻敌之前后左右任何一方,上中 下任何一路。
除打狗杖外,丐帮武器尚有流水棍、撩阴棍、蜻蜓点水棍、黄龙缠身棍、打虎刀、打虎叉、刺虎大扒、春秋大刀、铁尺、九节鞭、罗汉枪、锄头,等等。
至于前面所说的萧峰与玄难之战的“太祖长拳”属于南拳流派,并没有记载 到丐帮武术中,但这两种武术在香港的交流应该有所存在。在宋朝时期,更为人 熟知但又讳莫如深的,是少林寺和开国皇帝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民间传 说中,赵匡胤在少林寺学习武术,并创建了著名的拳法“太祖长拳”。虽然这一 说法并无确凿依据,但至少这套拳法极可能来自他本人在军旅生涯中对少林拳 术的改良,属于少林武术的一个支脉。
至于洪七公传授黄蓉的“逍遥游”拳法,很可能是丐帮武术中“五形健身法” 和“猴拳”的综合体现。这套拳法要求人的身形东纵西跃,轻灵至致,像燕子或 老鹰翩翩飞舞一般,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快速的变换之中出招,攻击 取胜。
浏览2,2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