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 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使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 了诸多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营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基础。 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指浙江西南地区,在少数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 特定的武术文化内涵,以畲族武术的非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 成这一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具有该地 区的文化特点的武术文化。它是以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 化为主要内涵而形成的,其背后蕴涵的“地方特色”及其所传承的地域性 文化形态。笔者试探讨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地域风格和特点,摸索其形 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深化武术文化的地域研究打下基础。浙江畲族的武术是浙西南武术优秀代表,基本上代表了浙西南的武术 特征。其武术有拳术、棍术、板凳拳等,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攻防别具 一格,虎虎生威。拳术中主要有畲家拳、菇民拳、樟村拳、上宕功夫、法山拳 等。棍术主要有齐眉棍(盘柴缱)、钟家棒、茶园棍棒和扁担功等①。但限于 研究的实际困难,未能整理出全部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内容,在此只能对调查 到的一些内容做一些整理和探讨。畲拳是畲族的独创的武术,在浙西南的景宁、温州等畲民聚集地均有人 群习练。畲拳是畲族拳术的总称,主要包括的具体拳术有很多。畲拳的主 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 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的特点。法山拳是流行于浙江龙泉一些少数民族村的传统武术,相传起源于少 数民族居住地潮州凤凰山。后来当地的研究人员将它整理成“笛子舞”,节 奏明快,动作粗犷,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十分优美。“连环拳”在浙江景宁一 代流传,自称源于祖宗大相师的拳花、棍花等。拳花有四门拳、五步拳、七步 拳、金子拳、绊子拳六个环节。棍花有四门棍、双头棍、交子柴、折花棍四个 环节。以上这些内容被用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练拳习武之风经过千百 年流行、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畲族民间传统武术。樟村拳是浙江松阳县樟溪乡世代流传的一种少数民族拳法,拳法有“五 形”(龙形、狮威、虎坐、蛇买、鹤神),“八法”(内功法、意念法、身步法、擒摔 法、发力使用法、拳法、掌法、腿法)。套路体系共有小五步、六手、大八仙、小 四门、四手连环、五虎滩阳、十二腿、阴阳八卦掌、剑棍、灯花铁尺手等34路拳 法。樟村拳注重功法修炼,兼强身和攻防为一体,绝非花拳绣腿。其宗旨是 强身健体,遵循武德,想练拳必须先立德,无德者免学。上宕功夫发源于缙云县东南部胡源乡的上宕村,因地得名。所使用的 器械是硬木棒,因长度因人而异,但一般竖放时与人眉毛等高,故又称“齐眉 棍”。棍法技术有“一支香”“手连步”“头路” “二路”“七连步”等,其中以 “一支香”最为有名,棍法招式多变,攻守自如,极为厉害,成为该村的看家绝 活。“一支香”的演练特点要求在夜间进行。演练时在中堂后边点上一炷佛 香,置于膝盖齐高处。当练到第18式(即跑柴放下一笃)时,要用棍将香火 捅灭,但不伤损香杆,以此练习用棍击打的准确性,久而久之使功夫达到炉 火纯青的地步。上宕功夫套路古老独特,对于了解我国民间的武术种类、风 格和特征,有较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菇民拳由丽水市龙泉畲族始创于西晋以前,大约有800多年历史。在数 百年前,浙西南少数民族菇民无现代通信设备,所处社会环境和治安情况较方哲红.浙西南畲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 :85〜86. 差,仅靠一根扁担和一把斧头走天下,常遇强抢豪夺之徒和飞禽走兽的侵 袭。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菇民在生产生活中,把菇寮建立在地势相对 平坦的山坡上,并整理出一块平地,供菇民们早起习拳练武。菇民拳的拳术 有“硬拳”“五虎”“七步” “八步”及“扁担功” “凳花”和“铁尺”等。“扁担功”又称扁担花,其技术与棍术有似,笼统地说,连“捌杖”“锄头” “钉耙”“扁担”等生产工具可以充当武术棍棒使用。有“三步”“封崩” “十二 门”“小四门”“大四门”。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是“打柴棍”,即盘柴褪是棍 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 6米左右,短的也有2. 3米。其招式有七步、 九步、猴子翻身、双头褪、三步跳、四步半、天观地测等。凳花作为菇民必备的防身本领,有较强的表现力,是香菇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所谓“凳花”,即以四条腿的长板凳为器械,一个动作为一朵 “花”,将长条凳子舞动起来,进退攻防都要章法。演练“凳花”时,斗风骤起, 雄浑有力,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飘逸洒脱的舞蹈性。整个“凳花”招式较为 简单,只有三招半,十来个动作。第一招名称叫“众位莫怪”,第二招名称叫 “半天隔月”;第三招名称叫“踏枪”“进枪”“后一枪”,还有半招名称叫“天地 灿烂”。“凳花”虽然只有“三招半”,但可以左右变换,连续演练,到精彩处 也能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菇民拳隐于深山,藏于菇民间,与外家拳和内家拳功夫都不雷同,显然 没有收到外来拳种的影响。菇民也不外传,所以外地知道的人很少,仅在景 宁、庆元、龙泉三地的少数民族菇民间流传。“茶园棍棒”流行于遂昌和龙泉、福建浦城县交界处的茶园村,这是龙洋 乡西滩村的一个自然村,整个村大约只有三十二户人家,一百多位村民,由 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只剩下四五十名老人和妇孺了。“茶园 拳棍”武功共有六套,多以刚劲威猛为主,其中练步是“茶园拳棍”的基础,简 单易学,但难以达到精湛的程度。在招式上,“茶园拳棍”动作各异多变,但 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严谨。“开四门”“父子同拳”“五虎下山”“七步连 枪”“红鸡垂翅”……村民叫得出武功招式,却叫不出拳种来。一直以来,茶 园村武术都是口传身授,没有拳谱记载,所以统称为“茶园拳棍”。生活与生存的环境适应性。浙西南少数民族祖先最早在广东潮州凤凰 山一带生息繁衍,由于深遭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长期散居交通不便的 山区,后因种种原因被迫四处迁移,但始终摆脱不出倚山而居、终日在林木 参天、荆棘丛生、豺狼成群的恶劣环境下生活。在这种地位和环境下,少数 民族人民为求生存,不得不靠狩猎为生。一些少数民族的史料也记载着畲 民打猎,生产的一些场景。在生产生活中,一些掌握的技能逐渐演变成了用 来防身自卫的武术。如龙泉以种植蘑菇为生的少数民族菇民创造的“菇民套”和“菇民弹”。 菇民套是菇民对付山中各类天敌而设立的,其中主要以绳套为主,据说是菇 民先祖吴三公传授的,猛兽皆用大绳套,套住野猪、山鹿。古代菇民还曾用 此套套住了老虎和黑熊。菇民弹是对付小偷而设计的,一般用灰色硝石渗 杂碎碗片,小偷一踩便爆炸,没什么杀伤力,但古代菇民曾制作有较大杀伤 力的“扫地风”和“天上落”来杀伤成群盗贼。不同种族人文环境的竞争性。大量史料证明,畲族是一个富有民族自 尊和反抗强暴精神的民族,在旧社会,畲民不仅要遭受自然灾害和豺狼虎豹 的无情袭扰,还要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但勇敢坚强的畲族 人民不畏强暴,勇敢地和大自然以及反动统治阶级、外来侵略者进行着不屈 不挠的抗争。史料记载,元代有畲民英勇反抗元朝统治,明代有抗击倭寇的 斗争,近代仅在丽水,就有“畲民童生智斗县太爷”“畲民抗捐”“畲民剿匪” “火烧收租寮”等一系列反映畲族人民为求生存而作的不懈抗争的历史纪 录。在抗争过程中,畲族人民更加意识到,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过硬 功夫才能克敌制胜。因此,富有畲民族特色的武术套路应运而生,刀枪剑棍 拳,样样俱全。在众多的武术套路中,畲民尤其擅长使用棍术,这和他们身 居山区,日夜与柴木为伍,以及以担挑棒拄的运物方式不无关系,扁担、棍棒 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随身的防身之物。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