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技技法的对抗检验,是指武家拿技技法完成后自己对作用于对手的力度、劲 度、强度和方法、手段、技巧以及组合、照面、招制所进行的检查、实验、试验。在临阵 残酷的敌我攻守中,拿技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夫支持,是万万不可、绝对不行的。所以 在现实检验中,对拿技技法对抗力度、劲度、强度的检验,尤显重要。拿技技法对抗 检验由拿技空间检验、拿技器物检验、拿技活体检验构成。
所谓拿技空间检验,是指对拿技功法、技法、照法、招法、战法在攻守空间规范 演练稳度、准度、狠度的检验。拿技器物检验是指对拿技功法、技法、照法、招法、战 法在攻守空间规范擒拿力度、劲度、强度的检验。拿技活体检验是指对拿技功法、技 法、照法、招法、战法在攻守空间规范精度、变度、适度的检验。
第七节拿技攻守
拿技攻守是指中国古人在以擒拿技术为主体进行运动、攻守、对抗中通过长期 总结、创造、积累所形成的基本拿斗章法,是武术拿技最为核心的章法对抗。这是中 国武术最文雅、最温和、最安全的攻守对抗形式,是攻守尺度、分寸、火候变化不大、 易把握、有深浅的攻杀战守,是构成武术运动的底线技术,是武术攻守运动中最费 劲、最较劲、最吃劲徒手对抗,由峙对、招法、技巧、运化等四部分构成。
一、拿技峙对
拿技峙对是指中国古人开展武术拿技攻守运动所必须拥有的相鼎而对、相峙 而擒、相对而拿,是构成武术拿技对抗的基本前提,是所有功技、招照、套路运动的 开始部分,是所有康复、保健、延年修炼的酝酿部分,是传统武术擒拿对抗所必需的 对峙过程。一般来讲,如果没有拿技峙对,是根本无法谈及正常拿技攻守的。通常武 家将擒拿峙对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常规峙对、鼎立峙对、相峙峙对、对格峙对。
(一)常规峙对
常规即武家沿袭而来的具有一定定式的日常打斗规章、规范、规矩,是武家攻 守、对抗、作战和做人、做官、做事、做局、作家、做业的通常做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相峙、相对、相立,是武家防攻、防击、防人和防吞、防抢、防劫、防侵、防混、防乱的通 常做法。拿技常规峙对是指武家在擒拿攻守开始、途中、结束时经常所使用的相鼎 而立、相峙而拿、相对而格架势。其既是对垒方法、手段、技巧的基本架势,又是攻守 运动中最为常见的情节,更是搏拿厮杀中最具长效机制的攻守对垒、鼎立、相峙,是 攻守前、中、后过度的基本实质。
在武术拿技的攻击较量中,常规峙对多以本门本派极具代表性的势子有选择、 有目的、有计划且针对性的展开的。如北盘拳的降龙势、伏虎势、扫势、逮势、抓势 等,虽都是常规势子,但均有着自己独特的对峙、独特的选择、独特的布控。一般来 讲,这里势子都是中国武家所有擒拿功法、技术、招照的母体、根本、藏室和出处、 收处、化处,是拿技攻守动作的源归,是拿技攻守运动的首尾,是拿技攻守张缩的 核心。其中,势有架、式、样之分,有起、放、出之别,有收、合、归之异。所谓架、式、 样是定势中的定势,起、放、出即是定势中的形成过程,收、合、归则是定势中的还 原过程。
(二)鼎立峙对
武术拿技中的鼎立峙对是指攻守双方在拿技实力相当情况下根据敌我身高、 体重、年龄、性别、体态等武家身体五材和对手功夫、技术、招法的优劣以及攻守运术技加动特征在攻守开始、途中、结束时始终所坚持使用的运动对峙架势。鼎立峙对架势 一般大多都是本门、本派、本家根据不同拿攻对象所提炼出来的硬性势子,并以此 来展现自己的攻守情节。
武术拿技中的鼎立峙对,是一种稳如泰山、雷打不动、巍然屹立的攻守对峙,是 一种相对稳定、互不想让、视死如归的拿技攻守对垒,是以拿技坚决应对、扼杀、粉 碎对手拿技攻击的对抗。无论对手的拿技有多么无理、凶狠、暴力、残酷、恶毒,都会 在风口浪尖的鼎立峙对中瞬间果断做出合理迅捷处理的,并迅速开展必要的克制、 攻击、致擒。一般的如此攻击,都是誓死性、命令性、无奈性的,其有着惊人的魅力、 豪爽、气魄。
(三)相峙峙对
相峙峙对,是指攻守双方在你来我往的拿技格斗中根据敌我身高、体重、年龄、 性别、体态等身体五材以及攻守运动特征在攻守开始、途中、结束时始终所保持的 姿势对垒,是制止对手靠近与撤离的峙对,是只要入界就进行攻击、只要出界就迅 捷跟上的峙对。
相峙峙对多根据本门本派特殊攻守所打造的势子,是始终相峙的攻守应对。如 北盘拳的化势、运势、游势等。这都是一种相对转换、移动、变化的攻守对垒之势,是 趁势而出、随势而化、应势而变的攻击对抗,是以弱对强的必须。在极为复杂的武术 拿技攻守中,无论对手多么狡猾、善变、诡秘,都需要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千丝万 缕的相峙峙对中果断迅捷克制对手,并在随机应变中始终处在对峙、拿下 '固定的 强悍位置,而最终擒获对手。
(四)对格峙对
对格峙对,是指在拿技运动中攻守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双方身高、体重、年 龄、性别、体态等身体五材和攻守运动特征在攻守开始、途中、结束时始终所恪守使 用的运动对垒之势,是与对手在拿斗过程中相格而峙的峙对,是不准对手过度稳 定、细致、深入的峙对,是控制拿斗局面的峙对。对格峙对多是本门本派根据攻守的 错综复杂特征所打造而成的攻守势子运化,武家就是以此来展开正面擒拿格斗的如形意拳的进退连环,北盘拳的走势子、势子连环等。
中国武术拿技中的对格峙对是一种相对转换、移动、变化的攻守势对较量过 程,是规矩而出、要求而化、限制而应的典范对抗。无论对手的拿技有多么狡猾、善 变、诡秘,都会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千丝万缕的对格峙对中进行果断、迅捷、准确 的擒拿应对,是有章有法、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正规对抗。这种攻击一般都用于攻 守训练、比赛、内部拿斗,是不适应进行生死较量的。
(五)对助峙对
对助峙对是指在拿技运动中攻守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双方身高、体重、年龄、性别、体态等身体五材和双方娱乐、保健、长寿以及双方身体修炼的运动韵律在 对助开始、途中、结束中始终所恪守的使精气神血液津水相合相应的相互对垒之 势,是维护元气、阳气、正气、势气、作气、盛气的峙对,是调控、培植、强化的峙对,是 与对手在拿技健身中相助而峙的峙对,是控制拿技健身局面的峙对。对助峙对多以 本门本派根据对助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互通有无等需求所形成的规范势子。武家 就是以此来展开有利于对手或自己的合道、合情、合理攻守拿捏的。
二、拿技招法
拿技招法是指武术拿技攻守运动早期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拿法与拿法与 拿法间运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功法群体,是构成武术拿技攻守运动 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武术拿技攻杀战守技术的基本单位。它由拿法、技巧、手段构 成,通常分四种基本类型:即组合招法、排列招法、仿生招法、经验招法。所谓拿法间 运即拿法与拿法、拿照与拿照、拿招与拿招之间相互变通、支撑、转化的运动动作必 须,在临阵拿斗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组合招法
拿技的组合类招法,由密集的拿法组成,大部分组合招法覆盖于拿技运动表面 和表演表面。有些组合招法早已构成了拿技运动的亮点,具有连贯、精辟、紧凑、点 缀、规范的功能特征。大多位于拿技的不同套路运动链上,常常是拿技套路运动和 拿技运动链条上的关键点、高超时、耀眼处。其中,有的具有一定的显现功能,有的 具有一定的吞吐功能,有的具有一定的封锁功能,是初级武术修炼者不可或缺的运 动动作主体。
在武术拿技中,武家根据组合招法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特征的不同,又把组 合招法分为拿技动作组合,拿技练习组合,拿技基本动作组合。其中,拿技动作组合 即围绕拿技的功夫组合,俗称拿法。拿技练习组合即所有拿技动作和拿技基本动作 有选择地连接在一起所进行的武术练习,俗称拿制练习。拿技基本动作组合即传统、 定性、规范且具有简要攻守和协助攻守作用的古老拿技动作组合,俗称拿技花招。
(二)排列招法
排列招法即拿技运动中具有连接、沟通、融合功用的招法,在拿技运动中分布 广泛,具有连接、支持、维护等多种功用。其由大量的常见拿法和大量拿法间运的随 机排列构成,是随机应变进行拿技攻守的产物,是中国古人本能攻守的必备,是中 国古人攻守规范化、严谨化、系统化的必须,是中国古人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攻 守的必然,是武家万格一统修炼的大前提。它由松散性排列招法、致密性排列招法、 修炼性排列招法、封闭性排列招法、运化性排列招法等五部分组成。擒拿排列招法 的拿法间运由运化、运作、运行等三部分组成,具有重要的运动持续、连环、汇通意 义。另外,在错综复杂的武术拿技排列招法中,还包括游离着的各种拿技方法俗称 拿法连接,起着松散连接招法和严谨支撑招法的作用。
(三)仿生招法
仿生招法是指以极具攻击性的动物成功做法为依据进行模仿、模拟、提纯所形 成的具有一定攻击能力的攻守运动招法,是使自己在搏打厮杀中能有效、奇效、高 效进行得胜攻击的招法,是仿生性的攻守构筑,是中国古人在攻守仿生中取得的且 在搏打厮杀中极具攻击、攻杀、攻歼功效的丰硕成果,是中国武术仿生招法中绝对 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截了当、直观到位、立竿见影,是学练者、演练者、承 受者大为折服和敬佩的精辟招法,是极为到位、有效、适宜的临阵作战招法。从中不 难感受到,强悍动物攻击首先是隐蔽、靠近、布局,随后是围剿、控制、捉拿猎物,然 后杀死进食。较弱动物攻击首先是超摸、尾随、跟进,随后是骚扰、侵扰、挑衅,然后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伺机攻守。
仿生拿招即中国武家在模仿动物擒获中所提纯精炼的擒拿招法,是擒拿对手 极为有效的招法,是娱乐表演极为到位的招法,是长寿保健极为地道的招法。其均 拥有少量的拿法间运、攻守性拿法、保护性拿法、对峙性拿法,这是必不可少的,同 时也是非常致命的。在临阵攻守中大多的仿生拿招,均具有极为直观的把持性、掌 握性、控制性,是战胜敌人极为有效的招法。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拿技把持、掌 握、控制自己所选定的擒拿对象,这些极具擒拿作用的拿技,都是依靠仿生把持、掌 握、控制手段来得以实现的。武家根据仿生招法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将拿技仿生招 法分为四类:即大力拿杀招法、勇猛拿杀招法、计策拿杀招法、群体拿杀招法。
在武术拿技仿生招法中,最忌讳的是只进行皮毛、表面、现象的浮浅效仿。一般 来讲,如果仿生招法得不到修道、修德、修气等深层理念的支撑,是不可以随意教授 的。另外,其皮毛、表面、现象的浮浅效仿,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会极 易导致一系列的误导、误会、误解,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