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是指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 所获得的、在人的一生中可发挥长期有效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的 总称,就个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本体素质:亦称生理机能素质,包括人的生理解剖、 生理机能特征及基本运动能力等诸多方面;
其二,灵魂素质:亦称品德、心理素质,包括人的思想、.道 德、情操、行为规范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其三,生存素质:亦称业务素质,包括个人谋生或者服务于 社会所需的知识、能力的实效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素质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本体素质是 后二种素质的载体,而后两种素质又是前者的内质。素质是人发 展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将随着阅历和知识的丰富而逐渐深 化和扩展,有时也因心理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全面了 解素质本质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重要性,加强被我们曾 经忽视、而社会又急需的思想和实践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工 作,摒弃“纯技能、纯书本”知识的单一传授模式,力求避免步 “高资低能”的人才教育的后尘。
其一,明确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主动适应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教育的 要求;
其二,明确构建现代体育人才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制订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其三,重视学生人文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实 践环节的指导,倡导学生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自我实 现和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人才培养的始终。关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潮的审视。终身体育作为现代学校体教育的思潮,已受到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以终身体育 教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深化体育院校改革,使体育人才培养 更加科学化、社会化和具有时代化特征的有效途径。终身体育教 育认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是使受教育者具有 独立从事社会服务的健康体质和良好的健身习惯,要从以“运动 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操作实践中解放出来,坚持“健康第一”, 身心发展第一、兴趣和培养运动习惯统一的体育教育方向,帮助 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获得终身的 效益,成为贯穿人生的重要价值内容之一。终身体育观念,是新科技时代对体育教育根本目的的要求, 也是人类对体育认识和实践逐步深入的一次质的飞跃,体育院校 如何根据这一观念的实质精神,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教学 内容、手段、方法到考核标准进行全面审视和改造,值得我们去 认真总结和研究。
2.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的回顾与 设置改革应遵循的主要依据
(1)武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的历史回顾。1988年武术被高教 部设立为传统体育类的专业,各大体育院校相继成立武术系,开 设了武术专业,基本设定“培养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的武 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制定了适应“专才型”培养目标的 “指定性课程体系”。当时武术专业课程设置门数相对较少,一门 课程的学时数较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学科、术科和实践课三 类;全部是必修课程,一般分为主干学科和非主干学科两种;课 程开设循序固定,实施的是指定性课程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武 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之一,基本 设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 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及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人才”为培养 目标,并制定了适应“复合型”培养目标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立了主副修多元课程结构体系;压缩主修课,大量增加选修 课;采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内容与学习顺序;学生 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制(一般为3〜8年)。短短几年,新专业发展 非常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要面 向社会,注重各专业方向未来体育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整改 思路,体育院校(含师范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当前基本上是三种。
其一,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一专指专武术专项、多能指兼 修养生体育和民俗体育)。
其二,“专才”培养模式:即培养武术(套路、散打)高水 平运动员和教练员。
其三,“通才”培养模式:一主几副(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中 的一项为主,兼修其他非本专业的技术理论)。综观毕业生的成才率,应该说,在新专业实施的总体方向上 是成功的,特别在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上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们具体拟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 结构体系的设计构建上,还存在着脱离高校改革势态要求和极不 精细的诸多问题,在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问题上, 在文化素质的拓展上、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在非专业知识技能 的学习上等还需进行多学科、多手段的研究。
(2)武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其一,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模式原则。社会需要和服务于社会 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社会急需的人才模式是构建本专 业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还应始终围绕市场经济对人才 需求模式的变化而不断地设计和完善自身体系。其二,符合体育教育规律的原则。体育教育是一门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共性规 律,如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渐进性;技艺学习的阶段性、循序 性;竞技成绩提高的不可跨越性;技术、理论搭配的科学性等等 都要认真研究。其三,要符合本校的性质和办学条件的原则。不同性质的学 校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尽相同的 办学条件和管理模式,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一定要紧紧结合本校实 际,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在不超越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最 大限度的发挥本校的综合教育资源优势,突出本校特长。
3.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1)武术专业教育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学科专 业教育理念,直接引导着该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使人们的专业 教育观念形成长期的固定模式。然而,由于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社 会进程,迫使人们对待武术专业教育理念的重新定位。研究表 明:明确构建现代武术人才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强调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健康第一”、 “身心发展第一”的教育方向,重视学生人文知识、文化素质的 培养和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倡导自学、思维、实践、创 新能力的自我实现和引导,“融体育、科技、人文为一体”,“集 道德、知识、技能为一身”,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武 术专业人才,这种综合素质人才观的教育理念,也是新世纪武术 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2)武术专业课程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 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以“培养具备民族 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 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民族传统体 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培养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 及其他体育工作者”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 作者的共识。但是,从当代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自 身发展的需要来看,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同样重要。民族传统 体育专业在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应该把培养高水 平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任务考虑进去。参照艺术学院培养大 师级画家、版画家,大师级小提琴家、作曲家那样的思路,把 “专”和“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确立一个融“复合型人才” 与“高水平专门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 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的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 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因此,本专业应将培养目标转向以现代 人才社会市场需求为前提,在突出“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既掌握扎实专业 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又具备洞察社会需求、开拓创新能力 以及有利于创业成功的人文素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能从事武术 教学、训练、科研、健身指导以及保安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 才上来。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