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文字影响,武术的攻防以及解释武术、传承武术的文字也带有 了象形的特征,这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

 

二、武术象形的诗性化

(一)中国哲学的形象化表述特点

形象化表述方式保留着原始思维的痕迹,但不是原始思维。它是对 原始思维的一种综合与升华。中国哲学之所以不离弃形象,是因为“象” 保留着事物的整体原貌,未经过理性逻辑的过多的割裂与肢解,同时也因 为“象”有直观化通俗化的特点,更有助于哲学思想见解的广泛传播。而 中国典籍文化的源头作品《诗经》和《易经》,它们都是以形象性、具象 性为主要特征。因此孔子认为《诗》的标准就是借诗言理(礼)。《易》 之取象、用象、举象,绝不是就事论事的说明象本身,而是用来阐发深层 意趣。《易经》的这种表达方法具有诗的魂魄。受《易经》思想的影响, 象形武术的表达方法也具有诗的智慧,如动作名称中的乌龙摆尾、流星赶 月、野马跳涧等,拳谱中的“拿鹰捉兔硬开弓” “七星拳手脚相顾” “叶 里藏花往前闯,二郎担山赶太阳” “卷虎登山高出望,阴阳变化力无穷” 等,拳谚中“远拳近肘贴身靠,不合度数全无效” “缓如行云攻不破,迅 如惊雷防不及” “立木能够顶千斤,身正不怕人压顶”等。这些诗一般的 武术语言诠释着传统的中国文化。

(二)武术语言的诗性化

中国是诗的国度,由《诗经》《楚辞》到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汇成一部中国的诗,一部诗国的历史,由此可看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 《诗经》本是诗歌汇编,属文艺作品,但在两千多年中(尤其在朱熹以 前),几乎没有人把它当成文学作品来读。人们极力从中领悟人生及社会 的道理,学习表述思想见解的方式(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使 “诗”的赋比兴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实实在在融入哲学的血液之中这种 以《诗》说理的传统,从孔子开始得到强化。孔子经常借诗言理(礼), 这从根本上促成了把诗“义理化”、把义理形象化的学风和文风。经孔门 弟子的代代传承和发扬,至孟子、苟子时,这种理论传统已根深蒂固,不 可易移。在《孟子》和《苟子》二书乃至在《礼记》《孝经》等经典中, 引《诗》立论的例子不胜枚举。《孝经》的每一章都以《涛》云作结.基 本上都脱离了原意,而纯粹成为一种形象化的义理表述方式。《诗经》本 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它揭露社会矛盾,抒发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对 弱者的同情、对美德的崇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诗经》因此成为 中国思想史上的奠基作品之一。而后把《诗》的艺术手法全面引入了义理 表达的领域,这难免使中国哲学打上深深的艺术烙印,具备了文学的气 质。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自然之“美”是人和自然,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感 的表现。这使得审美活动中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德特点, 形成“诗性思维”。采用“以己度物”的方式去感知外物,以类比的方式 去区别把握外物,以象征、比喻、意会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我国商周青铜器上塑造动物形象的通用方法映射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 以及中国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情思、情感,寄托精神的审美态 度。.武术象形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具备中国传统 文化的审美意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一般是把主体内在的情感表现放 在中心位置,非常注重内在情感的表现。中国武术非常富有哲理,对每一 个练习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每一个练习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它 那博大精深的奥妙,坚持不懈地磨炼着自己的意志,从而也培养了人对信 念执着追求的精神。武术习练者一方面追求高尚的武德;另一方面追求超 群的“功夫”,并把“功夫”作为一种修养。“功夫” 一方面指做一件事 情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指在某一事业上的造诣和本领。武术功 夫的修炼就是一方面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进行意志品质的 自我磨炼。

武术象形文化意境追求“形神兼备”。武术强调形神合一,内外兼 修;内养性情,固气壮胆;外练筋骨,手足矫健。《易筋经》上说:“精 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乃有形之身也,”故“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 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以,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 到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是武术文化的宗旨。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开始的——在围猎野牛和野象的血腥过程之 中,在圈养野羊和野狗的漫长过程之中,在驯服野驴和野骆驼的艰难过程 之中,在教会老虎钻圈和狮子直立的坎坷过程之中,同时也在人类模仿野 牛格斗而产生“角抵戏”的亢奋过程之中,在模拟狮子跳跃而产生“狮子 舞”的欢快过程之中,在效法黄鹏呜叫而产生“口技”的轻松过程之中, 在学习蝴蝶飞舞而产生“化蝶”的优美过程之中。在原野、在森林、在山 谷中,人类接受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如此生动的艺术洗礼。模仿自然、师 法自然,这是艺术的滥觞,文明的口蒿失。这种象形的思维方法表现在武术 的各个方面,顽强地影响着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心理。

武术象形思想受传统中国的哲学、文学的影响,在思维方法上重感性 而轻理性,没有陷入感性肉体的沉醉,而是很大程度上被艺术化了。虽然 没有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但却留下了丰富的武术象形思想。

第三节象形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象形武术文化遭遇的冷遇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 化,在民族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民族传 统体育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是与各民族 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 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类遗产”。它体现了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 力,是人类发展过程进步与文明的体现。由于武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 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极大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人们对于武术的理解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使得传统武术在当今 社会处于在曲折中发展的境地。当今社会环境下民族传统武术存在的主要 问题包括:

(一)文化内涵逐渐流失

武术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但是它的意义与价值绝不仅仅是健身, 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却将庄重的武术 艺术演变成了花拳绣腿,片面追求它的竞技性,忽略了其武德礼仪和文化 内涵。

(二)习武人数锐减

与古代社会相比,目前我国的习武人数仅占极小的部分,而习武之人 又有很大一部分存在成名、得利等功利思想,真正学习传统武术,领悟武 魂,传承武学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三)传统武术流派减少

传统武术可以说是勤劳智慧的古人留给现代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 产,对其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 响和制约,造成了传统武术中很多优秀流派的失传,这是我国传统武术的 一个巨大损失。

二、象形武术的发展创新

(一)“天人合一”,引发无限的创造力

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就是“天人合一”。这里所谓的“天”并不 是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也主张“天人 合一”,《礼记・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代儒家董仲舒则明确提 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也成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 点。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武学的最高境界。象形取意、拟物利用是 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精神。这 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尤其是象形武术中,表现为习武者 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体与 自然界各种物体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 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

浏览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