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武术的技术特性与军事武技相关。武术最初作为军事战争和 训练的重要手段,与古代军事武技紧密连接在一起,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 见的。在实战中,武术的目的在于杀伤和制服对方,它常常采用最有效的技 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束手就擒。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和警 察系统中使用。武术技术是武术动作演练过程中及武术动作结构的构成形 式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所谓武术技术特性即武术技术在其空间范围内所 能表现出的一切形态。浙江沿海武术的技术特性与明代时期的军事武技关 联密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技的核心是技击,因为它是应军事战争的需要和 获胜而产生的法宝,是所有需要获胜的将领们都必须获得的一种必备技能, 军事武技更多的是完全适用与战争的身体运动,动作招式是最简单和最直 接的。在中国武术史中,武术源于军队,源于战争。《册府元龟》中有这样的 记载“五兵咸尽,土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机”,戚继光认为“怯敌还 是艺浅,善战必然艺精”,军队训练应当选择和使用“真可博打者”的武术技 术,这样才可以“防身立功,杀贼救命,这充分说明了军队技击性十分明 确,即在决斗中取得生存的胜利。在中国武术不断演变、发展、成熟的数千 年历程中,军事武技始终与中国武术保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发挥着重 要的影响作用。①“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 也。”意思是拳术对战争的作用不大,但是拳术却是学习武术的入门基础。 其后又指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即学习各种兵器武艺,拳术是学习之初的 源头。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列举了三十二式长拳、猴拳、圆拳、温家七 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短打拳、绵掌短打)、 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 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杨氏枪法、巴子拳十八种武艺,指出这些拳法各有所戚继光综各家之长编成的三十二式拳法对明代以后军事武术发展有很 大的影响。明末清初,朝代交替之际,军队武术流传入民间。清代初期,黄 百家所著《内家拳术》中的一些内容与戚继光《三十二式拳经》中一些名称和 招式相同。是否师承与明末军中拳术,不可谓之。另一人张孔昭所著《拳 帖》中也含有很多《三十二式拳经》中的内容。在清代,我国武术空前发展, 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一些反清复明组织和武术流派也从中吸收精粹之 处,并与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相结合,使武术在民间的流传更加广博。浙江沿海地区在明代末期是遭受倭患较为严重的地区,戚继光在这边 地区练兵抗倭多年,浙江沿海地区一些武术之乡均为当时屯兵驻扎之地。 戚继光在浙江沿海倭患严重之地驻扎,整饬军备,训练兵马。离演武场不远 的乡民,看到戚家军军纪严明,队伍雄壮,青年乡民踊跃投军,以争当戚家军 为荣。后来,戚家军在沿海一带屡打胜仗,基本上肃清了倭寇。消息传来, 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戚家军的日益壮大,不但振奋了沿海民众抗倭的激 情,而且推动了地方武术运动的兴旺发展。可谓武师辈出,拳派林立,习武 练拳蔚然成风。在平定倭寇之后,戚家军的一些将士有的荣归故里,戚氏三 十二式长拳就在浙江沿海地区传播发展开来。浙江沿海地区有许多沿海卫 所,在官兵轮防的时候也会将武术拳种带到其他的沿海卫所或兵营驻扎地。浙江沿海地区的武术发展多依赖于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的流传,民间 习武之人加以改良形成新的套路和流派,但是基本上都保留三十二式长拳 的精要之处。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也。”技击理念是一定防住对手的进攻,然后进 招还击,出拳击掌要快如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对方。这与现今流 传于沿海地区的船拳、五祖拳、四明内家拳等多种的技击理念相吻合。综合 这些拳种的技术特征都与适用于军事武技的《三十二式长拳》相同,都有较 强的实战性和实用性。也是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重要特点。浙江沿海武术的功能转化与地域民俗相关。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技的 核心是技击,因为它是军事战争的需要和获胜应运而生的,是所有需要获胜 的将领们都必须获得的一种技能,军事武技更多的是完全适用于战争的,身 体运动使用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动作招数。随着清兵入关,明朝军队武术 随之流入民间,加之清朝初期反清复明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等社会动荡之 后,武术深深扎根于民间。随着火器的产生和大量使用,武术在战争中的作 用逐步被替代。民间武术发展逐渐活跃,武术的其他功能日渐显现。武术 的表演娱乐、庆祝节日、强身健体的功能逐渐掩盖其军事作用,衍生出一些 以武术为基础的民俗活动事项。武术是众多民俗活动的基础,武术本身就 是民俗,但又渗透到龙、狮、艺阵、曲艺、歌舞等民间表演活动中。这些民俗 活动中事项的出现便代表了武术功能转化的现象。例如台湾地区民俗艺阵 “宋江阵”的发展演变过程便是很好的实例。本节以瑞安藤牌舞为例对浙江 沿海武术的功能转化与地域民俗的关系。《纪效新书》中记载使用藤牌,要辅以长刀一把,配以腰间,弃枪(就是镖 枪)三支。藤牌的使用是有跳牌方法的,要“内有闪滚之类,亦是花法。定须 持镖与长枪对杀,先镖使去,亦要不早不迟,镖既脱手,要进得速,出刀快,方 为成艺” 在戚继光训练兵土时,藤牌的舞动技艺,是需要考试方为合格的。 在《纪效新书》记载了八式藤牌的舞法:懒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 势、跃补势、金鸡叛头势、低平势、埋伏势。这八式就是最初舞藤牌的姿势, 也是鸳鸯阵中使用藤牌士兵必须掌握的技艺。瑞安县处于东海前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民间 舞资源也很丰富。清末光绪年间,由于洋枪大炮的进入,藤牌已渐渐地失去 作用,春秋季校场练兵也名存实亡,但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瑞安 籍的清兵和乡勇,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向人 们表演,既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达到祛邪保太平的作用,即指戚家军 一到,倭寇荡尽,天下太平的意思。清明节前后,在当地的城隍庙、洞桥爷庙 等一些庙会,打藤牌是最受人欢迎的。这种近似武术表演已形成民间舞雏 形。藤牌舞起源于明嘉靖抗倭战争的戚家军练兵操,展现战争肃穆场景、渲 染战争压抑氛围,是士兵校场操练动作的继承和提炼;也有对民间武术动作 程式的吸收和消化,动作以写实朴素健美为主,构成动作简朴性特征;还有 戏曲、曲艺乐曲的接纳和引进,是武、舞、曲三者的融合。戚继光在练兵时要求,藤牌兵要具备胆、气、力、轻、足、便、捷、少八个条 件。藤牌舞流传至今亦体现了戚家军的英勇善战精神。它是带有武术性质 的舞蹈,动作多而复杂,总体动作中的主要共同点就是“矮、滚、实、劲、圆、 活”六个字。由此可以看出藤牌舞对表演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要求,通过 大藤牌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作用。瑞安藤牌舞在浙江沿海地区具 有良好的民间基础和社会效应,也具有传承戚继光民族精神和人民幸福生 活的美好愿望。同样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戚继光传奇故事共 同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促进和推动浙江沿海地区的民族 体育经济发展。它的表演娱乐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愈加体现在人们面前。瑞安藤牌舞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完全演示了武术的功能价值的转 变,由军事技击功能向祭祀、表演娱乐功能转变。武术的军事技击功能被淘 汰下来以后,在民间却寻到了更加适合它生存发展的土壤,衍生出的以军事 武术活动和古代战争阵法再现为基础的民俗活动事项。这标志着武术的功 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由军事功能向表演娱乐、强身健体、旅游发展的功能在浙江沿海地区,有很多武术活动或者以武术活动为基础的民俗 活动都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变迁的作用力下形成了集军事阵法、 武术、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事项。这一发展过程实现了军事武术的 功能转化,也使军事武术深深的扎根在民间,体现出了武术功能的渗透性, 使武术生长生存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浙江沿海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包含了浙江沿海武术运动形式、技术特 征和功能转化三方面。在浙江沿海地区武术的运动形式都表现出高度一致 的简洁性,技术动作幅度范围小,动作精炼,这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 习性所决定的,是浙江沿海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的体现。浙江省沿海地区 内出现流传的武术,其技术特点都与古代尤其是明代军事技击相对应,很多 动作源自于《戚继光三十二式拳经》,同样讲究武术的实用性,注重实战功 能,这也是浙江沿海地区武术的共有特性。在明末清初,军事武术流传人民 间较为明显,军事武技和军事训练阵法被普通百姓所接受,还衍生出了众多 与武术相关和以武术活动为基础的民俗活动事项,武术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慢慢地深入民间百姓的生活,这体现出了浙江沿海武术的渗透性。
浏览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