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颐对弩制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认为程宗猷改进的弩制没有现今流行的 弩制效果好。同时对习弓矢与弩射存在 人数差异一事进行了说明,认为蹶张弩 只要有力之士,遵循法准,可以朝习暮 成。还进一步指出了蹶张弩的优势。在 具体制式和使用上,程子颐尽可能详尽 罗列从制弩到发弩的一系列过程技法, 并详加说明,配以图示与歌诀。主要辑 录有蹶张弩铭、又戒射禽铭、古铜弩机 说、造弩床用木色说、造弩担用竹说、鹦子担说、弩担扎绳说、打弩弦说、造脚索 图十四《武备要略》 说、造上弩弦腰绊说、用腰绊上弩弦说、 (四库禁毁书丛刊)造弩箭刀说、刀鞘说、削弩箭说、削弩箭歌诀、造铁箭头说、造弩箭筒 说、造盛药壶说、脚踹上弩说、枪刀兼弩行阵说、膝上上弩说、搭弩箭 说、发弩说、轮流发弩进弩上弩说、用枪刀兼弩说、枪刀兼弩临敌说、程子颐《蹶张弩说》,《武备要略》,四库毁书丛刊,腰开弩说、腰开弩铭、古铜大弩机说、古铜弩机分寸一说、上腰开弩弦 说、造腰钩说、造弩绊说、造箭筒说、弩箭及铁箭说、上腰开弩说、发弩 说、窝弩说、窝弩铭、上窝弩说、安窝弩说、见血封喉晒药方、熏药方、 中箭用解药方.
如“用腰绊上弩弦说”:“一人坐地 上,用绊索安在腰间,将两头圈索套入弩 担梢横槽内,用两脚踹在弩托上,两手扶 弩梢,往前慢慢撑牢如弩弯来,令一人 将弦扳人扣内「“削弩箭歌诀":“若要 真,黄龙背上一条青箭头三刀快,箭尾 一刀齐。扎麻须用小,翎大箭行迟。弦 长分左右,箭短有高低“窝弩说”:“窝 弩者,即古之耕戈也,今时惟用以射虎, 而守营御暴,乃为最利之暗器。“腰开弩 说”:“夫腰开弩者,乃马隆募勇士,所引 图十五《武备要略》 三十六钧之弩,名腰开弩,跪射者是也 (四库禁毁书丛刊) 昔冲斗在寿春,所得古铜弩机,因以制造腰开弩 初造不得法,弩担多有损伤者,后屡造则得其诀矣……”
程子颐阐述了蹶张弩各部分器具的制造、开弩方式、弩箭搭配使 用方法、箭头配药及解药方 《蹶张弩图说》可以说是集弩的制造、弩 的用法、弩的功能于一体的弩术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法,而其时具体 使用、制造方法的说明,更是让习练者便于习得。需要重点说明的是 窝弩和腰开弩. 关于前者,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弩的说 明:“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日窝弩,安帧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 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也就是说窝弩是用来射兽的 程子颐将其运用到军事武术上,并认为这是最利的暗展,可见其对窝 弩的应用与传承发展之功。关于腰升弩,早在西晋时期,大将马隆就 运用了用腰引弩,并以此为标准招募三・勇士 在对阵杀敌中,腰开 弩具有很强的杀敌效果。腰开弩的最大特点是,腰部力量大,开弓 力量足,达到三十六钧,由此产生的射力足,效果佳。而程宗猷对古 弩射法的改进,又进一步说明了其对古弩的传承与发展之功。
射术是我国古代六艺(礼、乐、书、数、射、御)之一,在其发展进程 中,射术技艺、射法改进得到不断发展,走向纯熟,由此也产生了擅长 射术的武艺人。从其应用看,射术一为狩猎之需,二为军事防御之 需,三为礼仪所需。射术发展到明代,出现了一部关于射艺发展史的 集大成著作,这就是徽州人程宗猷的《射史》,它较唐代王琨的《射 经》、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射法篇》,更具系统性,是一部集射 术理论、技艺、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著述。因此《射史》是研究明代徽 州射术的典范性史料。
《射史》是程宗猷在应天津开府李大恩征召为军后,因旧疾复发, 回归故里的这段时间编纂的“他将往日所习的射法技艺归纳总结, 又取往古射礼,汇成一书,名曰《射史》。书成于崇祯初年,现存有崇 祯二年刻本。参与编纂校订的有其宗弟程梦周,婿孙时伸、金汝孝, 子程时泳,侄孙程有康。书前有文学家陈继儒、宗弟程梦周序文,以 及程宗猷的自序。这三篇序文阐述了程宗猷编纂《射史》的背景、缘 由、目的、内容等,对研究程宗猷射术思想有重要阐释价值。三篇序 文角度不同,各有立意。姑且将陈继儒的序文称为陈序、程宗猷的自 序称为自序、程梦周的序文称为程序,作深入剖析。陈序从行文开始就充分肯定新安程氏家族的武功,特别是对明 代二程:程宗猷、程梦周进行了褒扬,认为二人是程氏两奇男子,并评 价了此书具有“小用之可以护卫桑梓,大用之可以报效国家”的功用。
《晋书》卷五十七 接着综述了射术的发展史,认为自古射术发达,射术文化历史悠久。 但是到了明代,射艺低下,善射者少,于是程宗猷、程梦周在共同研习 中,援古证今,阐明射法,配以图示,便于习练。这是其撰述该书的目 的。同时在陈继儒看来,要应对当时的东夷逆奴,就需要习练射术, 因为“练兵自练胆始,练胆自练器始,练器自练射始” 如果将此射法 广泛推广,将能使人人成为养由基、李广(按,二人均为古代善射家), 这样就可以应对东夷逆奴。也就是说陈继儒从军事战争的角度,高 度肯定了《射史》的应用与推广价值。自序则主要是在阐述文武治国的基础上,详述新安程氏家族历来之武人功绩,同时指出自宋代以来,新安程氏家族武风不如文风,而自 程宗猷开始(为新安程氏第九十三代),武风重振。序中还讲述了程氏 宗族围绕程宗猷习练武艺,受召于天津开府李大恩,并因战功,获圣恩 褒奖“义勇可嘉”。也就是新安程氏家族在程宗猷这辈中,家族武风得 到了延续和重振,也建立了赫赫之功,取得了一如家族先祖以武报效国 家的功勋。程宗猷撰述《射史》,目的有二:一是有感于天津开府李大 恩的知遇之恩;一是教育子孙,秉承程氏家族文武并重之风。自序的意 义重大。一方面它讲述了以武治国的重要性: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武 定之,文守之。一方面也从宗族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了徽州地域尚武的 文化脉络,阐明了宋代以来武风衰、文风兴的宗族文化变化,并以文武 并重的思想理念教育子孙,传承宗族文化不能偏废。正是由于此,明清 徽州尚武文化在文风兴盛的背景下,得到延续和传承。
程序则是从射艺发展到明代,技艺之术不如古人、射艺之道不明 的现实背景出发,阐述自己师从程宗猷研习射艺,并得射艺之精、射 道之深。同时指出了程宗猷对射道的深刻理悟和传播射艺的心愿: “兄笑日:子不读孟子之言乎?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 非尔力也。巧以法传,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予耄矣,无能为矣。 所望二三英杰,振此道以鸣当世,则何难。一矢,殆酋上报天子,下闲 舆卫,斯不负男子生而四方志耳。”上报天子,下可守卫,这是程宗猷 的对射艺功用的深刻理解。从师从程宗猷习武之人据书习练的效果 看,从游者按图索射,无不吻合,百发百中。《射史》共八卷,前有凡例。八卷分别为大射之仪、乡射之礼、周 礼六官、射义射录、名射、弓矢录、射器图、射法直述并图。凡例中有两条对我们了解《射史》编纂情况很有帮助:是刻旁搜史籍,具述旧闻,或一言有当于射理,或一人擅名 于射中,或制器而原其所从来,或命名而稽其所由异,纤悉备载, 收采靡遗。其有耳目所未逮者,嗣容补续。武场选士,惟取中的。然士之中也,有法不得其法者,未见 其能中也。不佞弹精千虑,似有一得之愚,合于古而不谬,质于 人而可征,直述臆说,以公同志。这两条凡例,从史实搜集和个人练习心得两方面进行阐述。据 此可知《射史》搜集面广,内容广泛;同时《射史》也充分结合了个人 习练实践,阐述射法。由此可以看出《射史》既是一部射艺发展史,也 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项技术史。由上节可知,《射史》文化知识体系庞大,技术方法众多。本节从 《射史》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于射礼文化。程宗猷在《射史•射礼疏》中指出,射艺自古重 之,主要原因在于“射可以观德行也。德行未修,则教之以习射。习射 即习礼乐”。然而古今选士标准不一,“古之选士以射,今之选士以 文”。这种古今取士虽异制,但是得人则同。程宗猷对古射礼在选士 上所折射的古道古礼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但古人试贡士于射宫,更 有深意。凡人之贤不肖,于威仪揖让间,尝露其倪,而其好恶趋舍之情, 于行同能耦间,更验其实。故节之礼乐,以观其德,比之以耦,以观其 类。而人之材品,将有所不能瘦者?以此言之,试射之显征,校文之喑 索,其将谁优乎哉?是故,射礼虽废,而古道不可以不讲也。”射艺能够 反映出射艺人的道德、材品、属类,因此射之道需要传承。
浏览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