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明代中期歙县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二十 一年。其有任职兵部的经历,曾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文学 创作颇丰,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文学家,著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之 多。其有武略,督民习武,汪道昆是明清徽州亦文亦武之人。《徽 州府志》载:历福建兵备副使。会有悍卒拥胁开府,开府莫能支。道昆 遽驰入军门,戮首事以殉,一军寂然。壬戌,倭陷兴化,全闽大 震,道昆走浙,请督府胡宗宪檄总兵戚继光将浙兵往。于是道昆 主画策,继光主转战,诸贼皆次第削平。又龙膺《龙膺集》卷八《汪伯玉先生传》云:朱万曙《亦文亦武的汪道昆》,《文史知识》《徽州府志》卷十二汪道昆本传.会岛夷不呈,闽事孔棘,天子玺书命持节往监诸将军军。至 则屏左右,耳语戚将军,授方略。时倭奴屠数郡,氛甚恶,谍屡 至。先生方张筵,召戚将军饮,浮以大白,命部曲歌竹枝,神色自 若吏人啧啧,何为是泄泄然者酒兵哉。酒罢,趣将军短缚介马 驰赴敌,一鼓歼之,横尸蔽野。倭奴咋止,称神兵,诚相率他逸。
这两则史料均从不同侧面记述在道昆的军事武略。这种武略才 华,与其父汪良彬为人崇尚侠义、弃商习武的家风影响有关.王寅,明中期歙县人,字仲房,为明代徽州重要的文学家,著有 《十岳山人诗集》。其乡人汪道昆所作的《王仲房传》,记述了这位文 人曾经习练少林武艺的事迹:淮孺少年,英气勃勃,自负具文武才。时李献吉居大梁,以 著作倾当世士;而少林诸僧习兵仗,则匾囤最精。于是仲房驰一 骑谒献吉大梁,会献吉留关中不至,居大梁一月,则之少林匾囤, 遂以其术授仲房.什得五六。及还歙,补县诸生,独攻古文辞,不 喜举子业。
王寅之所以被称为是淮孺少年,是因为其父经商淮北,淮北是其 出生地,早年的王寅曾经师从少林名僧匾囤习练少林武术,从“什得 五六”看,其习艺结果并不理想。其人生经历可分为三段:“少任侠, 长而游儒,又探神仙方技之流。”可见其人生亦文亦武。然而关于 王寅武术技艺的记述仅见有其同乡许国大学士所撰的一首诗《剑歌 为王仲房留行》该诗是王寅在许国宰相府中舞剑,许国观后有感而 作的王文禄《十岳山人诗集后序》腰间宝剑双辘耕,将军持赠未昆吾。五陵年少闲且都,售以 千金不肯沽。道逢马上高阳徒,下马长揖城南偶。回鞭笑向酒 家胡,半酣解取付当坤。归去谁言担石无,是时燕山木落河。水 枯风沙萧瑟欺,霜颅碣石之宫久。已芜平津之阁不,平津之阁不 可呼。岁宴何为万里途,请君为我少命跚。昨朝分得大官脯,客 有盘餐马有刍.且弹齐铁歌吴愉,不腆犹堪十日娱。
此诗作于万历十四年,此时许国已经六十岁。王寅接诗 后,又献技一番。显然这是文人舞剑,带有明显的艺术观赏性。而 能够得到当时朝中次辅许国的称赏,其剑艺当有一定水平。这位习 武文人,在其诗歌作品中,记述了武艺人的身边之利器(如宝刀、宝 剑)和其技艺。这类作品有《赠汪大元蠡》《丈八矛赠樊大》《双匕首》 《赠方生子瞻双剑》《宝刀篇赠汪仲乐北游》《谢方景武双吴钩》《买刀 篇》《匣中剑赠毕汝光》《夜梦宝刀行》等。兹举三诗:
袖间短剑磨秋水,雕匣缠龙八宝装。五花更学蛇矛术,纵横 掌上飘风疾。
——《赠汪大元蠡》
赤睛紫面卷髯黑,叹举千钧盛膂力。江北江南只独行,貂裘 来自天雄国。万人围赌戏登场,尔矛巍巍丈八长。矛头风生火 旋热,叱咤纵横电光掣。气欲推山山可颓,势欲挽日日可回。荷 矛上马何太易,不异置身在平地。纵辔桃花贴草飞,直追巧中苍 鹰坠。年今半百鬓未丝,相逢稀见敢相持。始知神艺人间少,暗 里调矛每自嗤。斯矛之法尔谁受,乃出杨家令公后。
——《丈八矛赠樊大》
予家西番刀,侠士结交留。千金缠锦囊,终岁藏床头。夜来
汪修煦《许国大学士》
醉酒梦远游,拔刀三尺雪花浮。砍地地裂上射血,刀忽解语向予 说。汝既失路哪能荡风尘,又无誓死可报之仇人。常恨眼前不 平事,拂拭叱咤徒伤神。
——《夜梦宝刀行》
第一首记述了一位身佩短剑,擅长枪术的武艺高超之人汪元蠡。 第二首则生动地记述了枪艺娴熟之人樊大,登场演出,枪艺非凡,无 人能比。第三首则是记述自己由家中的宝刀而产生的人生感叹。早 年习武的经历,以及少年任侠的天性,使得王寅在人生游历中,关注 武艺人,推崇武艺人。同时也表现出对武术器械的钟爱。
在明代后期,歙县另一位知名文学家程嘉燧,在其人生经历中, 也有一段习武经历。钱谦益在《程嘉燧传》中有云:“程嘉燧,字孟 阳,歙县人,侨居嘉定。少学制科不成,去学击剑,又不成,乃折节读 书,刻意为歌诗,三十而诗大就。”也就是说这位被称为新安二布衣之 一的文学家(另一位为吴非熊),早年有段习练剑术经历.
汪宗沂,字仲尹,晚清歙县人,被称为是“江南大儒”。虽为文儒, 汪宗沂却喜好武术,除练习拳术外,在剑术上造诣也很深。曾搜集整 理前人关于剑术的招势,汇辑成《韬庐剑谱》。“韬庐”是他居室的别 号。黄宾虹在《汪宗沂传》中就提到其晚年武艺不凡:“及年七十余, 须发未白,颜如渥丹,尚能日行百里,身任数十斤之金物,勇壮过于少 年。又自号天都老少年。凡遇少年之文弱者,莫不以强身相规,以此 为人立身之本与救国之本。”也就是说,汪宗沂不但自己习练武术,还 积极倡导身边的人加强强身训练。《皖志列传》说他晚年在家时,常 佩剑出游,还随时舞上几圈,遇到一些乡下节俗,还面饰粉墨,手握短 剑,舞于街衢之间。
汪宗沂兵学著述颇为丰富,有《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卫公《新安二布衣诗》,四库禁毁书丛刊,。 兵法》三卷等。清末浙西人袁昶在《汪氏兵学三书序》中说:“汪先生 仲尹,吁衡时变,采辑群书,既撰述《逸军礼》三篇以原朔,又取太公 望、葛侯、李药师三家之佚文而搜补讨论之,以为《兵学三书》据汪宗沂曾孙女在《汪宗沂和他的著录》中介绍,他的遗著共 四十六种,梓以行世的只有十六种,,其所辑录的《韬庐剑谱》尚未刊 梓。因此我们只能从其他相关史料中略知其习武练剑的情况.他曾 撰有《韬庐二剑歌》,记述了一剑得之于山东太守家,一剑得之于黄山 某处。但是二剑在颜色上澄净如白练,十分锋利“从“其光熊熊逼流 虹,其气激激涵晴空”的描写可知,这是两把好剑。
黄宾虹曾于光绪十二年拜汪宗沂为师,从其学习古文,同 时还跟随其习练剑术。一直到光绪十六年,黄宾虹仍然问学 于汪宗沂。黄宾虹后来曾与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科武秀才汪佐臣 聚众于岳营滩,习武练兵,以图在清末大举。我们知道黄氏家族习武 之风源远流长,而且技艺高超,黄宾虹能够较长时间跟随汪宗沂习拳 术与剑术,表明了汪宗沂在此技艺上的造诣。
另外我们从袁昶《答汪仲尹山长书》中,可知汪仲尹对兵学源流 是精微朗畅。同时提到二人关于习武的重要性的论述:“古人二十以 前无不习武事者,故儒者多强壮,不怯弱。”还提到伴乐而舞,即舞武 中音乐的重要性。
在明清徽州习武的文人中,一位徽州围棋界的高手汪幼清,不仅 棋艺出众,列为明清徽派围棋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武艺高手清初 诗文家钱谦益在为汪幼清所撰的《棋谱新局》所作的序文中说:“幼 清节侠奇士,从余于行营万马之中,单骑短棒,冲锋突刃,以捍余于濒 死。秋高口紧,合围大腊,腾上胡儿马,夺其劲弓,弦响霹雳,箭如牛 鸥,连贯雉兔,掷草地不复顾。控弦鸣铜者,咸为咋指”从钱谦益参见《杭州徽学通讯》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十五.四年禁毁书丛刊的记载看,至少说明汪幼清在战阵之中的马战功夫和射箭技艺高深。 汪幼清既是棋士,也是骑士。汪幼清把对弈场上的行棋搏杀之风运 用到武斗之中,其在射猎中拉弓劲射,更是技艺精湛,技惊四座。因 此说汪幼清不虚“奇士”之名。
浏览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