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射制与射义。射制在礼经中已有具体规定。程宗猷认为, “射非他艺比也,天子重之,六乡掌之,凡制度设施之法,靡不精详具 载,诅可泛然不探其所自始耶? ”程宗猷辑录了古之射制以明射之制 度。射义即“记燕射大射之礼,观德行取其土之义也”。正如孔子所 云:“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 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祈,求也。求中以辞爵(指酒杯)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 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关于名射之人。程宗猷辑录了 95位名射家。“射于四经祥矣, 史传子集所标者,亦世有其人,或树勋于当时,或垂法于千,何莫非 吾侪之师表。谨采耳目之所及者,为射录部。研穷日深,简有一愚之 得,辄敢附诸篇末,总为同志之一助云。”一方面,程宗猷从文献上辑 录历来之名射家;另一方面,程宗猷对名射家的射技、射理进行研习.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得之见。从其辑录的名射家看,有羿、伯昏督 人、甘蝇、飞卫、纪昌、养由基、李广、魏文帝(曹丕)、程灵洗、岳飞、陈 尧咨、种世衡等,采用近乎人物志的方式,以记述名射家射艺事迹为 主。需要说明的是,南北朝时徽州人程灵洗,因擅长射艺,程宗猷将 其列入名射家。

关于弓矢的名录。弓矢之名,《易经•系辞》云:“弦木为弧,物 木为矢。”《尔雅》亦云:“金镂剪羽,谓之银,骨镰不剪羽,渭之志。”金 链是射必入其中,而骨镶射而防其伤, 程宗猷辑录了“弓名”“矢名” “弓材”“矢材”“箭药”和“弓工”,说明了古已有之的弓矢制作材料, 如制弓以麻林山之麻为弓弦材料,而制矢的材料则以会稽的竹箭为 优。值得一提的是,程宗猷将诗文家、政治家吟咏弓矢及射事活动场 面的赋、赞、诗、铭等文学作品辑人其中,如应场的《驰射赋》、昭明太 子的《弓矢赞》、唐太宗的《咏弓诗》等,生动再现了射事活动场面,也 体现了射艺活动的传统,是射艺文化的最好注解.关于射器。射器既包括射器制作,也包括持器方式。程宗猷用 文字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予以阐明°具体有“布侯图” “大弓肖弓” “通 用弓”“箭式” “通用箭”“用头箭”“响弓头箭”“决式”“拾式”“遂式” “极式”等。其中“通用箭”是武射箭,“胞头箭”是文射箭,两者的区 别是:前者用竹为干,金镶剪羽;后者不剪羽,不安金。而拾式则是射 式中的基本姿势,程宗猷阐明道:“凡射祖左,以便持弓。祖则拾。 拾,敛也,所以蔽肤敛衣也。”同时也说明了大夫之射与士人之射的区 别:十袒以拾蔽肤,大夫以缜襦敛衣。在《射史》八卷中最能体现射术技法的是卷八“射法直述图”。 程宗猷在射器图基础上,阐明各类射法,而且这些射法多为程宗猷习 练实践经验的总结。

南北名射,余生平已粗领其概,类多有独诣,而无成法,求合 古之正直审固之训者,盖亦寡矣。夫独诣,非受于师者也。苟不 立成法以授诸人,则其诣必不广。余向得有成法,名曰:凤点头, 与正直审固之训,甚不相悖,第惧其法之非古也。一日阅诗,咏 叔段善射,有“抑纵送忌”之句。注云:放弓曰纵,以弓弓肖直指日 送, 且云:一纵便送,非两时事。此诗人咏叔段之善射,并咏其 法之善,与余指把撒放之法相吻合。余因以是法公诸同好,皆有 成效,非比暗中摸索者能中而未知所由中也“故敢直述其说,质 之大方家,鉴余说之非无稽也。程宗猷关于射法的实践与总结基于两点:一是古射法中正直审 固之训;一是《诗经》中一位善射之人的“抑纵送忌”之法。其创新在 于将“凤点头”和撒放之法融入到二法之中。这样其直述的射法,既 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所得。其直述的射法包括法与势两部分。兹 作分类阐述。法有“立法”“身法” “手法”“审固”“撒放”“演射法”“马射法”。“立法”是指站立射箭时的基本准则。其在总结古射大小架子基 础上,创编了立法:前腿直,后腿弯,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左肩直对右 脚尖,三窝相对,两目斜视。“身法”上,程宗猷认为在立法的基础上, 要把握要旨:勿缩颈、勿露臂、勿弯腰、勿前探、勿后仰、勿挺胸。“手 法”的具体要领是:持弓、开弓。在持弓上采用的是虎爪持弓,五指各 有不同作用。在开弓之前的姿势要保持三窝(虎口、肘、肩)相对。开 弓过程中,会出现一次性拉不满弓的现象,需要进一步运用指法。拉 满弓时的基本态势是:弓弦挨右腮,前后手平直。“审固”是古射法, 程宗猷认为,审固法关键在审,即审微于视。如果能够“自心认至中 至微之处射之,则无开走之患,此皆审法也”。“如不固,则把持不定, 又不能以必中”。所以说“审能命中,固能至远。两者相需,不可偏 废”。“撒放”法首先是衡量远近,分清上中下。然后“一齐用力,一 纵便送”,其效果是“弦声响而不滞,矢去疾而不偏,正中之妙”。在 程宗猷看来,只有自我习练精熟,才能悟得其中的奥妙。而“演射法” 主要是辑录了古人习射以一束稻草为目标,进行习练的基本技法。 如果说前面所述诸法均是文射法,那么“马射法”则是武射。程宗猷 说:“志正体直立,文射也,人生所有事也。苟欲策勋疆场,干城帮国, 非武射不可。武射者,骑射也。”为便于研究归类,程宗猷所述的马射 法将在军事武术章节中阐述。关于射之势,程宗猷在上述诸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姿势,以 绘图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现,同时辅以文字说明。如搭箭势、立射势、 骑马射势、中平引弓满势、撒放阳面势、撒放阴面势等。总而言之,程宗猷的《射史》包举了古射礼、射法、射艺文化,也反 映了其个人的习射实践与经验,更为可贵的是,程宗猷不背古训,能够 在实践中改造升华射艺,从而使射术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从前两章所涉及明清徽州武术人物程宗猷、程子颐、程真如等 看,他们均是习练和传承了中国武术中的重要门类少林和峨眉武术。 因此我们将其归类为嫡传类武术人物。这类武林人物在确立明清徽 州武术地位,显示徽州武术水平等方面,有着显要的作用。可以说, 我们所说的徽派武术就是以这类武林人物为标志的。这主要体现在 对武术器械的传承与发展、武术拳种的继承与习练以及在武术技击 上的超高水平。特别是在对一些武术器械技法的改进与理论的创新 上,这类武林人物确立了徽派武术的独特地位。诸如程宗猷对少林 棍法、刀法、枪法的传承以及对弩的改进,程真如对峨眉枪法的习练 以及理念的提升,潘佩言对枪法的体悟,吴展晋对剑法的传承等。由于明清武举和武术教育的发达,明清徽州出现了一大批科举 类武林人物。这类武林人物是指通过明清武举考试,获得武举人、武 进士、武状元的功名。囿于明清武举考试内容的规定,这类武林人物 在武术技艺上,超群出众的不多。而且依据科考规定,中了武举人、 武进士或武状元后,这类武林人物基本上进入省州府或兵部掌管兵 事。其武术技能有弱化趋势,其军事战略及战斗指挥能力增强。但 是也不排除个别科举类武林人物武艺高超。如明末武状元黄廖,他 能运二十四斤铁鞭,在与清军交锋中,先取腰中一箭,射中清将左目, 再用铁鞭击杀,具有极高的运鞭技能。显然,通过武举而成为武将的 这类徽州武林人物,文武兼修,在提高明清军事训练水平与作战指挥 能力上有极大的帮助。

在明清徽州民间,有擅长一技或多技的民间武林高手他们游 走社会,在较量武艺的过程中,显示出超强的本领。这类武林人物为 数较多,反映了明清徽州武术的民间基础与队伍的庞大,也表明了徽 州武术的竞技水平。诸如江起龙、甘凤池、汪宗孝、吴虎文、吴定洲、 宋乞、王应桢等。另外在徽州文人士大夫之中,不乏习武之人,而且 武艺尚可。鉴于嫡传类武术人物已在前两章中所揭,本章对习武文人、武举 人物、武林高手进行研究。

浏览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