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式摔跤的特点
中国式摔跤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以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 综合的社会功能著称于世。
(-)站立快摔,动作舒展,规则简明
中国式摔跤是一种站立式摔跤,双方运动员在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摔跤垫子上、场地中心 有9米直径的圆形比赛区内进行比赛,要求运动员把对方摔倒而自己保持站立。运动员除两脚 支撑外,身体其他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判负失分。比赛提倡不砸不摞、干净利落、文明大方。 因为胜负容易判断,观赏性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由于规则简单明了、易学易练,使 得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并为其丰富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技术丰富,风格各异,流派众多
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一个民族地域概念,泛指我国地域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展的所有摔 跤活动。中国式摔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地区、各民族摔跤技术,以丰富其技术 体系。另外,也从武术中吸收安全有效的踢、拿、摔技术充实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 中国式摔跤细腻、丰富、全面、系统的技术特点。这从其步法、手法、脚法及其组成的千变万 化的跤绊技术即可见一斑,正如跤界俗语所讲:“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赛牛毛
中国式摔跤在不断丰富自己技术的同时,还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技术流派,主要有京津 跤、保定跤、蒙古跤、山西跤等。
四、中国式摔跤基本知识
(一)场地
中国式摔跤的比赛场地(图9-129)由硬度适当的海绵垫组成,厚度为6〜8厘米,整个场 地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表面覆盖革制盖单。场地中心9米直径的圆形为比赛区,比赛区为黄 色。比赛区边沿至垫子边沿为保护区。保护区的四角有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标记。比赛区中间相 距3米,各标出红蓝线,面向裁判台左红右蓝,开始线长60厘米,宽6厘米。沿开始线平行至 距垫子边沿50厘米处各标出红蓝线,长宽同开始线。
(二)服装
中国式摔跤的服装包括跤衣、跤带、跤裤和跤靴。
跤衣是训练和比赛必须穿的专项服装,用六层棉布制成,在领襟、胸襟、小袖抓握部位要 缝得稍密。示意图为中号规格尺寸。大号和小号跤衣规格尺寸较中号增减4厘米,袖口增减2厘 米。特号跤衣比中号跤衣的尺寸增加8厘米,袖口增加6厘米。在跤衣扎跤带位置,以侧面中心 线向前后15厘米,各有一组高3厘米,宽0.5厘米,相隔2厘米缝制的穿孔,以备穿扎跤带用。 跤衣颜色为白色。跤衣所有的边缘两面分别缝有3厘米宽的红边或蓝边。运动员着摔跤衣后屈 臂90°,袖口要有一拳的空隙。
跤带用六层棉布制成,颜色与摔跤衣相同。特号长4. 40米,大号长3. 70米,中号长3. 40 米,小号长3米,带子宽2. 5厘米。扎腰带时第一圈必须穿过穿孔再由腹前绕到后腰,再绕回腹 前打死结。
跤裤为灯笼裤(棉布制成)。颜色与摔跤衣相同。沿裤缝处正反面分别缝有1厘米宽,间隔 1厘米的两条红条或蓝条。裤腿底部距踝骨2〜6厘米。
跤靴为软底高腰靴。
表演摔跤衣尺寸同比赛摔跤衣,但外层用红(蓝)绸缎。
(三)常用术语
所有的进攻、反攻、套摔等技术动作,在中国跤术语中均称为“跤绊”,俗称“绊子”。
跤架是指在与对方交手时随时保持的站立姿势,这姿势始终贯穿于训练、比赛的全过程。 现介绍的跤架是“垂肘式跤架”,也有人把此架称为鸟架。其优点是底手前伸,距对手的小袖直 门较近,工作距离短,有利于进攻对方,同时活手的肘部下垂贴着肋部,使自己大臂周围(上、 下、左、右)四个可供揪抓的把位仅剩下外侧一个,这就给对手的进攻制造了困难,同时为自 己封挡对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跤架的动作过程: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前后相距约一脚长,脚尖稍内扣,两膝关节 微屈,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中间或稍偏于后腿。底手(前腿的异侧手)前伸约160°,四指并拢成 瓦掌,拇指里扣;活手屈肘贴于肋部,肘关节夹角小于60°,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掌心向夕卜; 两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嘴,上体微前倾,面向对手,头部保持正直,目视前方。
底手是指辅助进攻的手,其揪抓的主要部位有小袖、直门等。活手也称上手,是指主要攻 击对方的手,活手可根据进攻动作的需要,灵活地揪抓不同的把位。
跤架站立后,前面站立的腿称为活腿,后面站立的腿称为底腿。活腿的作用主要是攻击对方的不同部位使之失去平衡,底腿则起到支撑维持自身平衡的作用。每一个进攻、防守、反攻 技术动作的完成,都与两腿的合理配合分不开。
对练或实战时,双方都是右架或左架,两人对摔时都能在相同的方向走出相同的步法,故 称顺架。
对练或实战时,左架和右架对摔,双方的活腿(攻击腿)在同一侧相互顶挡,故称顶架。
摔跤衣的领襟、胸襟、袖口、前后腰带、底襟等处,都属于互相抢抓的把位。
手法是指摔跤过程中各种抓握和解脱的方法。
(1)抢手:即先于对手抢抓有利于自己攻、防的把位的方法。
(2)封手:即用双手封挡、解脱对手抢握抓把位的方法。
(3)解手:即解开对手已抓握把位的方法。
(4)捕手:即用底手揪抓对方的小袖或直门,先捅后拉,使对方重心前后移动的手法。
(5)登手:即用单手或双手向后下方推开被揪抓的把位的解脱手法。
步法是指摔跤过程中两脚移动的方法。
(1)上步:即底、活腿纵向向前移动的步法。
(2)撤步:即底、活腿纵向向后移动的步法。
(3)滑步:即活腿向前移动一步,底脚随之跟上,两脚几乎同时移动形或的步法。
(4)背步:即底腿经活腿脚跟向后插步的步法。
(5)盖步:即底腿经活腿膝关节上盘插的步法。
(6)跳步:即双脚同时腾空移动置某一位置的步法。
(五)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简介每场比赛静时间为4分钟,上、下半场个2分钟,场间休息30秒。
(1)在比赛区内使用动作将对方摔倒在比赛区或保护区,判进攻有效
(2)在比赛区内将对方摔倒后,自己踏入或跌入保护区,判进攻有效
(3)对方倒地与自己踏入保护区同时发生,判进攻有效。
(4)故意将对方推出或抱出比赛区,判进攻无效。
(5)踩着对方的脚或松开后立即进攻,判进攻无效。
(6)使用犯规动作进攻,判进攻无效。
(7)场上裁判员叫停后仍然进攻,判进攻无效。
(8)将对方摔倒触地与鸣哨(锣)同时发生,判进攻有效。
(9)将对方摔倒触地在鸣哨(锣)之后发生,判进攻无效。
在比赛中,除两脚(两点)外的身体其他任何部位(第三点)着地或消极、犯规被警告者 失分。根据倒地和其他情况,判对方得3分、2分、1分或双方互不得分。
(1)得3分
将对方摔成两脚离地,身体成腾空状,并使其躯体产生翻转,躯干着地,自己保持站立。
(2)得2分
①将对方摔成得3分状,自己“第三点”随后触地
②将对方摔成躯干着地但没有腾空,自己保持站立;
③对方教练员被罚出场。
(3)得1分
①将对方摔成除3分、2分情况外的“第三点”着地。
②双方同时倒地,自己躯干在上。
③自己“第三点”未触地,对方身体任何部位接触保护区
④对方或对方教练受到一次警告。
(4)互不得分
①双方不分上下同时倒地。
②双方同时出界。
(1)侵人犯规
①使用反关节动作有意伤害对手者。
②以手、肘、膝、头部击打或撞击对方或抓对方生殖器官者。
③用脚尖踢对手或用脚蹬踹对手者。
④用脚踢、弹对手小腿中部以上部位者。
⑤按压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或咽喉或抓对手头发者。
⑥双手搂抱对手头、颈者。
⑦已将对手摔倒,还故意压砸对方者。
⑧将对手抱起使之失去控制能力,仍将对方头朝下垂直下摔,有意伤害对手者。
(2)技术犯规
①场上裁判发出开始口令之前或叫停之后,仍然进攻者。
②比赛进行中,作为教练员、助手干扰比赛或进入场地者。
③比赛进行中,自行停止比赛者。
④比赛中故意抓对手裤子者。
⑤女运动员故意抓对方内衣者。
⑥比赛中故意倒地者。
⑦比赛中佩戴饰物或坚硬护具者。
⑧比赛进行中,跤衣带、跤靴带松开者。
⑨不遵守比赛规定的礼仪者。
(1)比赛进行中,不主动抓握,被对手抓握后又多次逃脱,逃脱后不积极抓握进攻,仍有 意逃避达15秒者。
(2)比赛进行中,抓住有利把位而不主动进攻达15秒者。
(3)比赛进行中,双手抓住对手,但不使用动作故意拖延比赛时间达15秒者。
(4)比赛进行中,用头顶住对方,故意拖延比赛时间达15秒者。
(5)比赛进行中,仅使用假进攻动作而无真正进攻意图达15秒者。
(6)比赛中主动进入保护区者。
(7)倒地后不立即起身,故意拖延比赛达5秒者。
(8)因对手无意轻微犯规而故作受伤状,经医生诊断后仍不积极比赛者。
(1)比赛前三分钟,三次点名未到,或点名到后擅自离场,不能按时上场比赛者,按全部 弃权处理。
(2)比赛期间,运动员无故弃权,取消本人全部成绩。
(3)临场教练员没有按规定着装和坐在指定的席位上。比赛中,干扰裁判员工作,甚至用 语言、手势等肢体动作侮辱裁判员者,视情况:第一次违犯给予警告,第二次违犯给予判罚 出场。
(4)凡犯有“侵人犯规”之一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或取消该场比赛资格。
(5)凡犯有“技术犯规”之一者,给予警告。
(6)凡出现“消极”之一者,给予警告。
(7)双方运动员正在攻守中,一方犯规,如对犯规者有利时,应立即停止比赛,并按规定 给予处理;如对犯规者不利时,则不停止比赛。等该进攻动作结束后再叫停,并按规定给予处 理。如犯规者将对手摔倒则不得分,并给予处罚;如犯规者被对手摔倒,则判对手得分,并给 犯规者处罚。
(8)因一方运动员犯规使对手受伤,而不能继续参加比赛,裁判员可根据情节轻重,取消 犯规者该场比赛或全部比赛的资格,并判受伤者获得该场比赛胜利。
(9)两同单位运动员为挤掉其他运动员或其他比赛队伍名次,有计划地进行非竞争性比赛, 应取消一方或双方运动员该场比赛或全部比赛资格。
(10)比赛中,一方运动员受到三次警告,则取消该运动员本场比赛资格及技术得分。宣布 对方获胜并保留获胜方的技术得分。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