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徒手相搏、使用各种摔跤技法破坏对方身体平衡,将 对方摔倒的一项民族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式摔跤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技理,深受中 国古代哲学、儒家伦理、武学兵家、传统美学的影响。在健身、防身、尚礼、自娱等理论观念 的指导下,其独特的技术风格著称于世,成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运动发生、发展的 基础上,历经整合、升华、规范与标准化了的产物。通过本章的学练,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式摔 跤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演变特色及文化内涵;有助于掌握中国式摔跤的基 本技术和实战运用技巧,了解中国式摔跤的裁判规则,从而清楚比赛中胜负的判定。

一、中国式摔跤的起源与发展

摔跤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毂抵、角抵、角力、 相扑、武戏、争跤、搅跤、撩跤、摔跤等。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 有了摔跤活动。但人类的这种原始形态的低级本能的方法,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因此 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摔跤运动,但它的确是摔跤运动的重要起源。

据南朝人任畴著的《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取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 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 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

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罢讲武礼——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经 济汇编•礼仪典•军礼部》屋应邵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史记•李斯传》记 载:“秦二世在甘泉,方作毅抵优俳之观优俳是百戏艺人,角抵与之一起表演,说明角抵已 经进入了百戏之中,具有供人们欣赏的社会功能。

因秦销毁兵器,民间持兵练武受到限制,角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 的,可能是类似日本“大相扑”的“角抵”。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出土的木麓 上,绘制有古代摔跤画面(公元前208年),是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摔跤资料。画面上三个人均为男子,他们正在进行相扑(角力)比赛,气氛热闹紧张。左边一人双手平伸,似为比 赛做裁判,右边两人互抵正在较技,上边还挂着帷幕,表示这场比赛是在舞台上进行的。出土 的实物也进一步证实了早期摔跤的竞技与娱乐功能。

手搏是汉代摔跤称谓。到了汉朝,摔跤的娱乐性、竞技性尤为突出,封建统治者每年都在 京城举行大规模的摔跤比赛和摔跤活动。

两晋南北朝时期摔跤又称“相扑”、“拍张”。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各民族文化融合时期。中 原角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互间也经常进行比赛,各地的特点在交流中相互吸收,促进了摔跤 的发展。

隋朝时期,摔跤之风更盛。《炀帝•本纪》中提到:“大业六年,角抵于端门,天下奇技异 技毕集,终月方罢。”这说明当时跤手云集长安,跤技已有突出发展。

唐代“角抵”、“相扑”、“手搏”混用。摔跤已从百戏中分化出来,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 项目。唐高祖在武德年间就设立了教坊署,玄宗又把教坊署扩成为左、右教坊,之后在教坊中 单独设立了相扑棚。

唐代摔跤形制如何,其说不一。但敦煌藏经洞里,藏有唐代壁画相扑图,图中人物赤身裸 背,光腿腆足,形象十分生动,与现在日本的“大相扑”酷似。

宋代军队中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摔跤手的训练进行管理,并有一套对相扑手进行甄别、考试、 选拔、晋升、赏赐的严格制度。宋代摔跤运动更为流行,摔跤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

宋代在民间也出现了诸多的摔跤组织。据记载,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城里城外涌现了许 多演练摔跤的场子,称为“角抵社”、“相扑社”等。我国的女子摔跤是从宋代开始的。据《梦 粱录》记载(路歧人):表演摔跤,先以女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赏。

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相扑,而蒙古族摔跤作为男儿三艺之一依然兴盛,且向增强观赏性演变, 由以前倒地后继续相搏逐渐改为倒地即分胜负。倒地即分胜负这一规则与相扑一致,沿用至今。

明朝建立后,力图恢复唐宋旧制,提倡相扑,并将其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的内容。 这使摔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此间,出现了专门研究摔跤的机构。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版《万 法宝全》一书,书中绘有明代摔跤的图样,它标志着摔跤运动的技术理论逐渐自成体系。

清代是中国式摔跤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活动。清朝在满族“布 库”的基础上,吸收汉、蒙古族技艺,大力提倡相扑。布库汉译为“撩脚”、“撩跤”,注重脚 法。相扑擅长手法,结合腰功制胜。而蒙古族的摔跤更多地强调力量。三者结合后,臂、脚、 腰功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中国摔跤技术体系。清宫廷专设“相扑营”,后改称“善扑营”。 善,即擅长,又有善良、慈善、友善、亲善等含义。一字之变,内涵增加,使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中的“和为贵”、“和谐”的思想得到更明确的体现。

从比赛形式上看,清代摔跤比赛已经从武术中分化出来,更重要的是给摔跤规定了演练、 比赛的服装:比赛时布库们上身必须穿跤衣(满语叫裕褪),腰系绳带(跤带),下身穿长裤, 足登高靴(跤鞋)。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比赛场地和规则,比赛不分级别,一跤定胜负。从而使 摔跤运动具有独立的技术体系与竞赛规则,真正成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善扑营也随之瓦解,扑户们散落民间,为了生存以卖艺 授徒为生计。随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摔跤运动也日趋衰落。但民间跤手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苦练,设跤场卖艺。这些前辈艺人,对中国式摔跤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初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比赛(国考),由全国各地选拔选手参 加。比赛分三个级别,即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采取三跤两胜制,不记时间,有的一场比 赛长达一个多小时:对消极和侵人犯规也没有硬性规定,时有反关节擒拿法,拳脚相加动作出 现。赛后武术界和舆论界强烈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摔跤规则。

中央国术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反复修改,于1931年制定出了近代较为完整的摔跤竞赛规 则,即《国术考试细则(修正)》,并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名称“摔角”。从那以后,直至1948年 在上海举行的民国七运会上,中国式摔跤已多次被列为全国性的比赛项目。应该说,中国跤术 由于清王朝的倡导,已成为独立的运动体系;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国术馆将其纳入竞赛体制, 使中国式摔跤这一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名正言顺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并被国人所拥 护、所接纳。

二、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国家体委对中国的摔跤进行全面总结,为了 区别于引进的国际体育项目(古典式和自由式摔跤),把我们本民族的摔跤定名为“中国式摔 跤”,深受人民喜爱的中国式摔跤得到了新的发展。从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起(除去 “文化大革命”十年),到全国第一至四届全运会,几乎每年都设有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参 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前任何一次运动会都无法比拟的。1957年,《中国式摔跤 竞赛规则》第一次出版。1987年,《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的再版,使其比赛更加合理,也更加 有利于摔跤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国家重视恢复和支持中国摔跤比赛,使国内许多省、市、自治 区组建了专业队和集训队。频繁的全国比赛和全国性的广泛技术交流,促进了中国式摔跤运动 的发展和技、战术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举国体育制度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需要,国家体育部门主攻柔 道、国际式摔跤等奥运项目,1993年第7届全运会后取消了中国式摔跤项目,中国式摔跤又进 入一个相对低谷的发展阶段。但是,群众性的摔跤活动及各省市的邀请赛事仍未间断,现在,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综合赛事上均有中国式摔跤单项 比赛项目。

进入21世纪,除每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和冠军赛以外,中国跤王争霸赛、中国式摔跤 城市对抗赛(京冀)、全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团体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等不同形式赛事的相继 举行,从点到面,多个角度地促进了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发展。

(二)国外发展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式摔跤最先在美国推广,并迅速得到了美国人民的喜爱。例如,俄亥 俄州立大学体育系将中国式摔跤作为选修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兴起了中 国式摔跤运动。进入90年代,法国、波兰、比利时、芬兰等国的中国式摔跤逐渐升温,许多国 家建立了中国式摔跤俱乐部,并相继成立中国式摔跤协会。法国从1992年起,每隔两年都要举 办“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该项目最有影响的国际赛 事之一。2001年3月,世界中国式摔跤总会在香港成立,共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式摔跤组织成为团体会员。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