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和式太极拳?
说到太极拳,见诸于书刊的多为陈式、杨式、或孙式、吴式、 武式等流派,鲜有人介绍和式的。
和式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系和兆元所授。和曾是清庭三朝元老李堂杰的保镖。后因开罪朝庭,遂隐居赵堡,究经辩理,习技练艺,并授其子和静芝及孙和庆喜。经三代家传,完架为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理论著作为传抄本。师尊王宗岳,其专著有《九要论》,有《太极行功歌》《太极注讲》《捷要论》《运天机论》《五字诀》和《撒手法》等;也有《点穴法》《擒拿法》《卸骨法》及《点穴药方》等。在绚丽多彩的太极拳百花园中,和式太极拳是一枝奇葩,有其显著特征。
第一,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圆圈”走立式圆圈是本拳的核心。整个拳架是由大圈套小圈,小圈连大圈,以及由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言之,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足圈等。丹田亦转二 圈,此乃圈一太极。赵堡镇人称此拳为“圈”。
第二,拳架的编排与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贲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顺腿、顺脚、顺 手、顺身;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此为外三合;心 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此为内三合。四梢即牙齿为骨梢、舌 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
第三,拳架轻灵圆活、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如环无端, 无明显发劲动作。套路贯穿着“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理。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提高技巧难度。如连续演练数趟,一经起动,傍人观之,只见画却找不出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第四,在技击上,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由于各种擒拿和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故有和家“靠”之说。在推手方面,以二人定步推手,练搠、(掘)、挤、按之功; 更注意活步推手,以习采、搠、肘、靠之法。
二、和式太极拳推手有什么特点?
和式太极拳推手又名打手,比手或(揭)手,是练习对抗性的功力与技法的重要方式。它分单搭手、双搭手、定步、活步、大(握)、乱么踩花等。初学者,多宜师徒对练,使徒弟在推手中熟练掌握掬、(握)、挤、 人 按、采、捌、肘、靠等劲法。搭手后,要相互缠绕,不贪不欠,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二人要有机配合,相辅相承。掌握基本法则后,再逐步进行对抗性的技击技巧训练,加深体会各种技法于实践中的运用。特 : 别要琢磨劲上的功夫,如听劲、问劲、过劲、发劲等。逐步苦练,潜心钻研,持之以恒,日久自然得心应手。与人搭手化而即合,过而就发, 粘之如胶,击之似电。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项:
1.柔化缠绕,不丢不顶
“柔化缠绕、不丢不顶”,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并不容易。柔化缠绕是太极推手最重要的基本功。推手中如能“柔化”,就能“引进”与 “借力”,就不会出现“顶、抱”等现象。两人搭手后要相依相随,手足配合协调,两手不过中线。胯走顺劲,己不动,随彼行,随屈就伸;动纪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心为帅,腰为主宰。攻守互用,重点掌握自己的重心,身心都要放松,气向下沉。上下进退,缠绕绵柔,顺逆摧封, 使对方重心不稳,失去平衡。当对方用力向我压来时,我调身走手,引偏对方的劲力。使其力尽,再乘机回击。也可向对方略施压力,如对方察觉不到,就可逐渐压挤对方重心,或直取对方中线,封住对方劲力,造成我顺人背之势,在其完全丧失反抗的一刹那,被我发放出去。赵堡和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和庆喜(公元1862—1936年)先生 《打手歌》云:两人打手三条腿,柔化缠绕不丢顶。进退身步不走空,摧封截肘守正中。
2.虚退诱进,惊炸闪取
( 太极拳推手比赛,出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同传说之神奇差之远矣,未见其一“太极大师”身一动、劲一抖将一条大汉抛出二丈。推手比赛往往出现搂抱和顶牛现象。不然就是使蛮力、比力气真够太极界尴尬、汗颜。究竟何为太极拳推手特色?推手是由 搠、(搬)、挤、按、采、搠、肘、靠八法组成,而比赛中都不准用肘靠 膝,又不准用采拿大投,把太极拳招数的用法规定在很小的范围。只凭借腰脊力,肘臂的抖劲弹发,使太极拳推手全面高深的技击难以完全发挥。加上把两人限制在小圈子内,这无疑给竞赛运动员的手足戴上羁绊,增加了他们比赛的难度。因此,现行的比赛规则须放宽,除了脚踢拳打、靠击肘打有伤害动作不宜用外,其余符合太极拳打法都可以用。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平时练拳推手外,也可借助其他器械及砂袋等进行辅助腿劲、臂力强化训练,促使内力与外力进一步揉合,增加人的内功力,从而锻炼肢体肌肉弹性和伸缩力,对太极推手大有好处。平日走架要一身备五弓,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随曲就伸。蓄发相间,为太极推手虚退诱进,惊炸闪取创造极好条件。如推手时二人水平相当,战术上就必须虚惊实取,声东击西,多打脆劲,闪取劲。如“倒撵猴”一招的使用,意欲取下,必先向上,右臂上撷,让对方向下施压,我右手突然下沉,使对方落空一惊,遂即滚臂发力把他打出。又如推手中同对方在极短时间内僵恃,则可突然撤去顶力,让对方失去“拐棍”,对方就会向前倾倒,借他向前倾力,再给他加一点力,就足可以把对方打倒。因此弹力与惊炸等 技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研究与苦练。正如赵堡和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和敬芝(公元1853—1928年)先生《(揭)手诀》云:往来挤按须放松,纵擒权谋跟彼动。 虚退诱进惊炸取,避实迅雷身手应。
3.内外合一,形神俱妙
太极推手惊炸闪取,乃是招数,并不为最上乘功夫。太极之理,阴阳之道,运动变化,妙用之神,蕴育着数理化之法则。太极拳之为技,极精微妙,当练到一定程度,一举一动,形气相依,气脉相随,神形俱妙。动作姿势舒展大方,洒脱自然,功纯日久,身体百骸筋节,自然贯通,上下表里相互联络,达到散者而统,分者而合,四体百骸归属一源。身法手法无所不合,动之蹈之,无不随心所欲。与人搭手,空 松圆活,运化之妙,周身是劲,打人不露形,四两拨千斤,一来一往, 阴阳无迹,圆转自如。使太极拳真正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威力。故和 式太极拳鼻祖和兆元(公元1810—1890年)宗师于拳经《走架打手 歌》云:太极理法蕴精深,阳变阴合道乾坤。若君识得环中趣,虚实开(门)主在心。缠绕柔化走贴身,四体百骸为运用。内外合一形神俱,进退莫测惊鬼神。意向如发志必取,情活神足助虚灵。功夫日久柔裹刚,四两千斤着法成。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