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杂乡射等议》三卷,东晋庾亮撰,佚。
《隋志・经籍志》著录。清代丁辰《补晋书艺文志》注曰:“按《七录》《通典》,晋咸康五年征西,庚辰行乡射之礼,依古周制,亲执其事,其书当成于彼时。”庚亮字符规,是东晋的外戚名臣,生平见《晋书》本传。④
24.《弓箭论》一卷,东晋(?)任权撰,佚。
《新唐书》卷59《艺文志》著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作 《弓箭启蒙论》一卷;《宋史•艺文志》六作《弓箭启蒙》一卷。《玉海》卷75 《宋朝神射式》云:“任权撰《弓箭启蒙》一卷,谓学射之术有五 ”⑤任权其人于唐宋文献中无所考。按,东晋有蜀郡太守任权,太元十年( 385 )苻坚溺水之战 失败后,二月,前秦蜀郡太守任权杀苻坚所置益州刺史李平,全蜀复归晋有。见 《晋书》卷9《孝武帝纪》及《资治通鉴》卷106。撰《弓箭启蒙》者或即此人存疑待考
25.《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928页:
26.《三国志》卷21《魏书刘邵传》,同上,第620页。
27.《文选》卷28,同上,第1332页。
28.清丁辰:《补晋书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第489页。《庾亮传》见《晋书》卷73,同上,第1915页。
29.《玉海》204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30.《马射谱》一卷,梁,撰者不详,佚。
《隋书》卷34《经籍志》著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云:“见隋志。”按《隋书・经籍志》载有《马槊谱》一卷,附注云:“梁二卷。 梁有《骑马都格》一卷,《骑马变图》一卷,《马射谱》一卷,亡。”①按,魏晋之世,马上武艺如马射、马槊(或作稍)兴起,成为军中主要临战技艺,并演成一时风气。是故有曹毗《马射赋》、应场《驰射赋》、夏侯淳《驰射赋》等文学作品出现。《文选》卷14颜延年《赭白马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支而冰裂。”李 善《注》云:“玄蹄,马蹄也;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言马既良,射者亦中, 故玄蹄雹散,素支冰裂也。邯郸淳《艺经》日:‘马射左边,为月支二枚,马蹄三枚也。'"②由此可见马射已有各种名目的“射帖”,《马射谱》应是一部这方面的专著。“月支”是汉魏间西北少数民族之一,以月支为射帖名,亦见马射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一影响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一直延续着,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弓诀》一卷,唐李靖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此书未见于两唐书志,仅见于宋志。唐代有关李靖的传记资料中未见李靖有此著作,宋代类书中也未发现被人引录的语句,《弓诀》 应是宋人的依托之作,宋以后不传。
《射经》一卷,唐王堀撰,存。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宋 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等亦有著录。清代则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 23著录。王堀《射经》是现存最早的射箭专著,唐以后被射家奉为射学圭臬,历 代射书多有引述。现存版本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唐杜佑《通典》本、宋《太平御览》本、元《说郛》本、明《武编》本、《稗编》本、清《图书集成》本等。书名 也有不同,《通典》《太平御览》《武编》作《教射经》,《文献通考》作《射法注》,而多数称之为《射经》。各本多作一卷,唯宋志别有“王堀《射经》二 卷”,清周中孚以为“重出而又误其卷数”,见《郑堂读书记补逸》卷24。
王珥,怀州河内人,是盛唐时期的名臣,以协助唐玄宗夺取皇位而受封为赵国公等,曾经大受宠信,权倾一时。后遭李林甫构罪而被杀。《旧唐书》有传。③ 《射经》凡总诀、步射总法、马射总法、弓有六善等四章,每章下又有若干小节, 如步射总法下有步射病色、前后手法二节;马射总法下有持弓审固、举把按弦、抹
① 《隋书》卷34《经籍志》,同上,第1016页。
② 《文选》卷14颜延年《赭白马赋》,同上,第626页。
③ 《旧唐书》卷106,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3294页。 羽取箭等八条.合起来一共是十四篇。总的比例是马射文字多于步射,亦见唐代重骑射而轻步射c其总诀云:“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当垛,一膝横顺席执弓必中,在把之中,且欲当其弦心也。”这正是唐代跪射姿势,我们在敦煌壁画上可 以看到这种射姿,与后来的立射大不相同。古人对《射经》评价也不尽相同,茅元 仪《武备志》卷84《阵练志・教艺一 •弓》中说:“唐王珊《射法》二篇,曾宣靖谓其多言射之容止.非战阵所急。斯言也,知所务矣。”曾宣靖,即宋代《武经总要》的编纂者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神宗时重臣,官至大学士、太保,卒 谥宣靖)。总的来说,《射经》流传千载,版本复杂,而始终未见有人做过校订工 作,是故现存各种版本差别甚大,不仅多有鲁鱼之讹,而且疑有唐以后的射书内容滥入其中。在中国射书史上,《射经》是一部珍贵资料,应该对之进行一番认真的 清理。
《射记》一卷,唐张守忠撰,佚。
《新唐书》卷59《艺文志》、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崇文总目》卷6不署作者名。张守忠其人于史籍无考, 很可能是一位军中或民间射师。
《射经》一卷,唐田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作“四卷”。田逸事迹无考。
《九鉴射经》一卷,唐韦福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崇文总目》卷6著录,未署作者名姓。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作《九镜射经》,云:“唐检校太子詹事韦镉撰。《制弓矢法》三篇,《射法》九篇。”①《文献通考》卷229作《几镜射经》 韦镒事迹无考,其书宋以后亡佚。清雍正修《陕西通志》卷75《艺文》称“京兆韦据”,不知何据。
《射诀》一卷,唐韦福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陈氏《直斋书录解题》卷14 载:“《射诀》一卷,韦福撰。叙其学射之初,有张宗者授之诀,遂著于篇。”② 《宋史・艺文志》六有《射诀》一卷,题韦蕴撰,疑“蕴”为 嘲”之误。
《射鉴九图》一卷,唐,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六有《九鉴射图》一卷,疑即同书。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疑《九鉴射图》即韦银《九镜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5页
②《文选》卷28,同上,第1332页,无旁证,可备一说。
《射诀》一卷,唐王坚道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按, 《玉海》卷75《唐射经》条云:“《射诀》一卷,唐王坚道案田逸、张宗、王琳、 韦银等经,纂为此书。有四戒、三谨、五善、五难、二合、三开、五病,随题立注,从注加诗。”又卷75《宋朝神射式》条引《中兴书目》云:“《广弓经》一 卷,纪亶取韦揭旧篇、仲既《新训》、李将军《手诀》、王坚道歌诗,削浮辞成 此书。”据此,王坚道《射诀》是一部诗歌体的射书。王坚道事迹于史籍无考。 此处提到的“仲既《新训》”,也应是一部射书,但我们尚未查到有关资料,只 能存疑。
《射法指诀》一卷,唐王思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晁氏《郡斋读书志》卷3下作: “《严悟射诀》一卷,右唐王思永撰。思永学射法于成都工曹严悟,成书十篇,每篇首必称‘师曰‘。“王思永、严悟事迹于史籍均无考,原书已佚。
《射经》三卷,唐张仲素撰,佚。
《新唐书・艺文志》五、《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张仲素是晚唐文人,以诗 词闻名。《新唐书•艺文志》三有张仲素《词圃》1。卷,注:“字绘之,元和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又有《赋枢》3卷。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4有传云:“张仲素,字绘之,贞元十四年李隋榜进士。……贞元二十年迁司勋员外郎,除翰林学……仲素能属文,法度严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云:“仲素字绘之,建封之子,宪宗以仲素、段文昌为翰林学士,韦贯之曰:‘学士所以备顾问, 不宜专取辞艺。罢之,后终中书舍人c 计有功收录了王涯、令狐楚、张仲素三
人的五言七言绝句若干首,说三人共作一集,号《三舍人集》。②《射经》宋以后 不传,也未见有引录者,内容失考。
《射训》一卷,唐张仲殷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但未署作者名。《直斋书录 解题》卷14载:“监察御史张仲殷撰,《中兴书目》云本朝人,果也不应名犯庙 讳。”《宋史•艺文志》六作:“张仲商《射训》一卷。”校勘记16云:”《书录 解题》卷十四作‘张仲殷‘,‘商‘盖宋人讳改。"③按,张仲殷是唐代人,《中兴书目》的怀疑是正确的。但其生平仕履于唐代史籍中无所考知,唯《太平广记》
① 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②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81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 《宋史》卷203《艺文志二》,同上,第5126页。
有《张仲殷》一则,①讲的正是张仲殷学习射箭的故事,虽属小说家言,亦可证明 张仲殷的确是中唐一位有名的射手。兹将故事全录如下,以备参考:
户部郎中张滂之子曰仲殷,于南山内读书,遂结时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聪利,但不攻文学,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游步林薮,去所止数里,见一老人持弓 逐一鹿,绕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惊赏。老人曰:“君能此乎? ”仲殷曰: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