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著录。《汉书•李陵传》:“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服虔曰:“三十弩共一弦也。”张宴 曰:“三十豢共一臂也。”颜师古曰:“张说是也。”④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122“汉志有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条云:“古者弩之制有七,一擘张弩,二角弓弩,三木单弩,四大木单弩,五竹竿弩,六大木竿弩,七伏远弩。擘张弩步兵所用,角弓弩骑兵所用,木单、竹竿、伏远等其力益大,所及渐远。”⑤清姚振孙 《汉书艺文志条理》卷4引宋刘放曰:“三十弩一弦,三十豢一臂,皆无此理,妄说也。盖如今之合蝉或并两弩共一弦之类。”又,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引叶德辉曰:“汉郭氏孝堂山画像,猎者以弓仰地,一弓三矢,以足踏之,盖古连弩射法之 遗。”⑥按,连发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成为战争中的先进武器。1986年,
① 《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2872页。
②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7页。
③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第2874页。
④《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附李陵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3年版,第2454页
7.明丘浚:《大学衍义补》160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8.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县秦家嘴47号楚墓中,发现一件双矢并射连发弩,经研究, 若将矢装满矢匣,可以连续发射十次。两个并列的发射孔又可以同时发射,大大提 高了弩的战斗威力。学界认为弩和连发弩都是春秋后期楚国发明的。①杨泓在《弓 与弩》一文中提出,考古发现汉代弩机有标着刻度的“望山”,这种有刻度的望山 “正起着现代步枪瞄准装置中表尺的作用“他进而认为《望远连弩射法具》一书中很可能讲到这种古代射表。按,《淮南子•俶真训》有云:“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所得以至于妙。”我以为所谓“仪表之度”当即弩机之“望山”。②
9.《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汉王贺撰,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著录。陈直《汉书新证》:“直案: 护军射师,当为护军都尉之属官。《居延汉简释文》卷一十五页,有‘除射师茂陵’之残简,与志文正合。又汉代射师之外,又有射工之名。《小校经阁金文》卷十四二十七页,有‘北海国平寿射工徐杨弩一张’之弩机可证。”③按,古代确有 “射师” 一职,应是专司射艺的官职。后羿是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说文》: “羿,古诸侯也;一曰射师。”段玉裁《注》:“亦谓尧时羿。”这是已知历史 上最早的射师,虽属传说,亦见射师职名之早。④《逸周书•大武解第八》有云: “六厉……六,射师厉伍。”⑤《左传》庄公三十年载,楚国有位叫斗射师的大 臣,汉服虔注谓此人就是斗班。据之,射师应是他的官职。⑥南朝刘宋有以善射闻名的杨运长,宋太宗初为皇子时,刘运长担任皇子射师。⑦唐宋以降,未见有专职射师,但古籍中常称精擅射艺的人为射师,及至明、清,军中和民间有专门传授射 艺的职业射师,例不胜举。
10.《蒲苴子弋法》四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著录,汉以后不传。宋代王应麟《汉书 艺文志考证》、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等均有简略考证。蒲苴子,亦作“蒲且子”,先秦传说中善弋射者,楚人。《列子•汤问》:“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苴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鸽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
11.陈跃钩:《江陵楚墓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研究》,《文物》199()年第5期,第89页。
12.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第218页。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2《做真训》上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0
③陈直:《汉书新证》,同上,第237页。
④《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影印清同治陈昌治刻本,第74页。
13.《逸周书》卷2,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射师主射,故以厉伍。”南菁书院刊本《皇清经解续编》卷151,第2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氏注•庄公三十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7页。
⑦ 《宋书》卷94《刘运长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2317页。
瞅。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均也。‘ ”晋代张湛《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①《淮南子・览冥训》: “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鹫鱼于大渊之中。”汉高诱《注》: “蒲且子,楚人,善弋射者。”②弋,《说文》:“檄也,象物挂之也。”《淮南 子-俶真训》:“今籍缴机而在上。”高诱《注》:“矮,弋射身短矢也,机,发也。”③《蒲苴子弋法》证明先秦时代的楚国,弋射已成为一种专门射箭技艺,亦见射取飞禽是射猎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以后优秀射手的“射雕”活动,应该与此有渊源关系。
14.《缴书》二篇,撰者佚名,佚。
书名见于《晋书・束晰传》所载《竹书序目》:“《缴书》二篇,论弋射 法。”④清代姚振孙引江都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末云:“《文选》励志诗注引《汲冢书》云:‘蒲且子见双凫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⑤“缴”是弋射之别称。《孟子•告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缴为生丝缕之名,可用以系弓弋鸟。”《汉书-苏武传》:“武能网纺缴,集弓弩。”颜师古《注》:“缴,生丝缕也,可 以弋射。集谓辅正弓弩也。”⑥按,《缴书》是所谓汲冢古籍之一,晋太康二年 (281 )汲郡人盗发魏襄王或安厘王墓出土的战国简册。因《汉书♦艺文志》所载射书多无明确纪年,故《缴书》应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有纪年可考的射书。
15.《弩射秘法》,东汉刘宠撰,佚。
清代姚振孙《后汉书艺文志》子部著录,并有所考证。作者刘宠,是东汉明帝之子陈敬王刘羡之裔,谥为愍王。《后汉书》本传载:“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 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十余万众。”李贤《注》引华蟒书曰:“宠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载,三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将, 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⑦“华蟒书”指华蟒《后汉书》,原书久佚,有清姚之驱(字鲁斯,钱塘人,康熙己丑进士)辑本。按,史籍未载刘宠撰有弩射书,姚振 孙补撰《后汉书艺文志》,以华蟒书引录刘宠“秘法”,推断刘宠有《弩法秘法》
①杨伯峻:《列子集释》卷5《汤问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2页。
16.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6《览冥训》上册,第194页口
17.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2《俶真训》上册,第78页。
18.《晋书》卷51《束晰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432页.
19.此见《文选》卷19诗甲张茂先《励志诗》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6年版,第 921 页。
20.《汉书》卷54《苏建传》,同上,第2463页口
21.《后汉书》卷5()《孝明八王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第1669页.
一书。此为一家说,存以待考。三国时,蜀汉诸葛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亮……又损益 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①
22.《尤射》一卷,三国缪袭撰,存。
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卷101及《图书集成》卷279收载0缪袭,是三国曹魏 的文学名臣,《三国志•魏书•刘邵传》提到他:“邵同时东海缪袭亦有才学,多所述叙.官至尚书、光禄勋。”裴松之《注》引《文章志》曰:“袭字熙伯,辟御 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②此段文字亦见《文选》卷28注 引《文章志》。③《尤射》是目前所知“三礼”有关射仪篇章外,存世最早的礼射 专著。但此书在宋以前的公私书目中未见著录,甚至在宋以前的类书中亦未见引用的词句,直到元代末年才被陶宗仪收入《说郛》中,使人有突如其来之感。陶氏没有说明《尤射》的来路,其真实性不免令人怀疑;再者,《说郛》收书多是节录,而《尤射》是否完帙?这些问题迄今还未见有人研究并提出讨论。《尤射》凡 20篇,第18篇《雨会》缺如,其他各篇也多有缺字和讹误,以至文义艰涩难读。总 之,《尤射》是一部尚待整理和研究的礼射文献。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