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堡太极拳对呼吸与通大小周天的要求
呼吸是赵堡太极拳卜分重视的。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配合呼吸,并且无论是练架与推手必须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微外凸,丹田要与架式动作配合,当然这种配合不是绝对的,一般的要求是呼气时气由丹田转动把气催到四梢,吸气时气由四梢落入丹田。初学者一时难以做到。但必须按这要求慢慢体会去做,这种逆腹式呼吸法在技击和健身上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要提高技击水平,必须严格掌握和运用逆腹式呼吸法进行操作。
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要通大小周天。练习的要求是初练时,由四梢带动大小周天的循环,大小周天通以后,由丹田代理大小周天的循环,这一要求是赵堡太极拳家世代口授身传的秘诀。
小周天是气由百会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经尾闾进入督脉上升到百会穴。气的一次循环为通小周天。大周天是气由脚(涌泉)起经两腿内侧到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穴,再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下 尾闾经两腿外侧下到脚(涌泉)。
练架子时四梢的运转与丹田、呼吸的配合,带动气在大小周天的线路上流动,通过这样的练习,练丹田的团聚力,到功夫深时,只要丹田转动,大小周天即通气,气即随心所欲地到所需要发放的地方。这种丹田功法必须经过长时间练习方能做到,但不是玄乎其玄, 可望不可及的事。赵堡前辈太极拳家和现在不少赵堡太极拳家都能做到。做到了这一点,健身、技击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赵堡太极拳的功能
赵堡太极拳在近代和当代出过不少名家,它的效果是客观的, 具体表现在技击和健身方面。
在技击方面,只要得到正宗传授,按正规操作练习,认真按要求 练习架子,练习者就会自然提高功力,就会逐渐掌握各种技击本领。 历代赵堡太极拳名家的学拳经历证明了赵堡流传的一句话: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健身方面,只要按要求走架练拳,并从自身实际出发练拳,全身各部位都会得到平衡锻炼。全身气血运转自如,周身经络畅通无 阻,就不会生病。有病往往不用打针服药,病慢慢自然痊愈,练习赵堡太极拳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随处可见。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病,赵堡太极拳是人类健康长寿的良方良药。
3.赵堡太极拳的推手及器械
疱堡太极拳是一个较完备的拳种,除了架子外,还有推手。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才履)、乱踩花等。器械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六合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棍、太极十三把棍、太极大枪、春秋大刀、锤、九节鞭等和各种兵器的对打。赵堡太极推手和器械都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的,但由于历代单传秘传,至今社会上知道得不多。
4.学习赵堡太极拳的顺序要求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优秀拳种,学习它有一定规律,过去学架子必须一招一式由老师传授,三个月学完全部架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的,要求每天练架数十遍。前辈赵堡太极拳名家一天练架百余遍,每遍拳一般用四分钟左右,造诣深的三分钟左右,以二分三十秒钟打完一趟架子为有高深功夫的人。以健身为目的的人每天早晚练半小即可,无论练拳目的怎样,一定要连续练,不间断。
学完架子,熟练地练上一年以后,练推手,然后学剑、刀、枪、棍 等器械。
无论是以提高技击水平或以健身为目的,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练拳的其他注意事项,需各人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体力、时间、老师的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安排合乎自己实际的最佳练习方法,要依规矩,又不能教条对待。
一、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上有什么要求?
1.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同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走架要不贪不欠, 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时;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不欠,适中才是。
赵堡秘传的《七疾》诀中说:“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这一语道破了赵堡太极拳推手和走架的真谛,研究赵堡太极拳推手的人必须从中去寻找奥秘。
人的身体是有重心,有中心线的,要使身体平衡,不失势,必须注意使自己重心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或上移、下移,或前移、后移, 或左移、右移等。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叫“失重”,身体一“失重”, 就给对方有可乘之机。人的高、矮、大、小、胖、瘦不一样,重心难以说明在哪一点,只有自己在练习中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贪不欠的原则是检验自己失不失衡的一个外形标准。比如千超出脚尖以外,肘超出膝外,身就自然前移,重心就会随着前移。在运转接劲中,对方不用多大力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引斜,重心就不稳,对方找到了发放的最好机会。又如,自己的身、手已后收,而脚还在原来的位置不动,这就欠。一欠重心已失中,别人乘势向前加劲,自己会后仰。贪与欠成了自己失败的条件,而给对方造成了胜利的条件。贪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词,贪心,想占人便宜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而欠了人的东西,终是要偿还的,两种结果都是使自己背,别人顺。赵堡太极拳把不贪不欠作为一条推手的原则,是要求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合理安排,适中对待。适中、合理,那么转换能自如,前进后退,左进右退,右进左退,全身一致。这就给对方一种无隙可乘的外形形象,对方就不敢轻举妄动。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拳论中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天远机论》 中说:手起脚要落,足落手要起,身要攻人,步要过人。《高手武技论》中说:夫拳勇气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尤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交手莫敌矣。在《手法五要及步法》中说:打法先上法,手足齐到方为真,身似游龙,拳似烈炮,就遇敌好似火烧身。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消息全凭后腿蹬。进退旋转要灵活,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灰尘净,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
以上拳论,就充分说明推手时必须做到身动手随,手进身进,周身合一,不贪不欠。与人推手,遇敌化发,浑身上下做到外三合,才能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所成。
外三合是外形上的要求,要做到外三合必须做到内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不能孤立看待,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呈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做到外三合,必须明内三合。内三合做到了自然会带动外形,做到外三合。如果心不知,意不明,手脚、肘膝、肩膝就不会按思想指挥去完成外三合。反过来,手脚、肘膝、肩胯不合,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也不可能做到相合。他们成为因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内三合比外三合更难做到。外三合是外形,往往为人们一眼就看出,内三合含于内不显于外,往往不易觉察。学者先求形似,后求神明,形神合一则浑身无间隙,遇敌制敌就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开无不开,一合无不合,到这境界,推手技艺可臻成熟。
2.三节知进退
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科学地、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三节,在粘走、 运化、缠绕、绞转中充分利用三节各自的作用使自己获胜。赵堡太极拳拳论中有许多明三节的理论要求。古传秘诀中有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的论述,讲清了明三节在走架推手中的重要性。
赵堡太极拳拳论认为:人身自头至脚为一大节,各节均可以一 分为三,人身体可分无数个三节,赵堡秘传的《十法》诀中对三节是 这样论述的:人之一身而言,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也各有三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 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 餐不外梢起、中随、根追之理。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 而三节所要贵明也。这里讲了大的三节,还有无数个小三节。头有三节,为额.、鼻、口。脚手均可分为节,手的三节: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书。脚的三节:脚趾为梢节,脚背、掌为中节,脚跟为根节。 手指又可分为三节,手指前节为梢节,中段为中节,近指根这段为根节。脚趾也然。全身的三节分得细能自如运用,就能在推手中做到击中节则首尾应,击首者尾应,击尾者首应。这样在推手中就能较好地化解对方的劲力而顺势应击。比如,对方制我臂三节中的肘,我给对方肘,以手出击,对方制我梢节中的手,我以肘、肩出击;这样三节相应,配合身法则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手奏效。
浏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