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浙北平原特指杭州地区、嘉兴地区、湖州地区和绍兴地区,它位 于天目山的东面、太湖的南面,杭州湾和钱塘江的背面。所在的平原被 称为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它位于浙江北部,是浙江地区当之无愧的 最大的堆积平原,是长三角的一部分,同时是我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 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的马 家浜文化就发源于此,距今7000年前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同 时该地区还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湖州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 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 的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得“湖丝衣 天下”的美誉。浙北平原的历史比较悠久,相传大禹治水后,到会稽山(今绍兴)大会诸 侯,曾在今杭州地“舍杭(航)登陆”,故名“禹杭”,后因“禹”与“余”音近而讹 称“余杭”①。绍兴是古越之都,夏称於越或大越,秦王政称会稽郡,隋称越州,南宋升 越州为绍兴府,沿用至今。绍兴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鱼米之乡,舜、禹的 出生地,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也在此地扬名。杭州在春秋后期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在今杭州沿山一带设钱 唐县属会稽郡。汉承秦制,钱唐仍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废钱唐郡置杭州, 杭州之名始于此。唐代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宋代升杭州为临安府, 元代改临安府为杭州路,明清两代杭州一直为浙江省省会。湖州在秦时为乌程县县治,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于乌程置吴兴郡, 湖州此时便作为统县政区的治所而存在,此后这一统县政区的管辖范围之 内就未曾再分析出新的统县政区。隋初这一统县政区虽被废,但入唐后又 恢复,此后延续不辍。由于没有像其他政区继续分析出其他统县政区,因 此,湖州这一统县政区是高度稳定的,它的政治中心一直固定在今湖州 城区①。嘉兴秦时为由拳县。它是浙江境内最晚出现的府级政区,在此之前,嘉 兴府属各县都归苏州管辖,即今浙江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苏州。嘉兴 作为一个统县政区晚至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才出现,但它的发展也是迅猛 的。南宋时嘉兴升为府,元代时又从嘉兴析置出松江府,它因此在浙西的地 位因为户口繁盛迅速提升。浙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在浙江这 块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生存与活动。大约在7000年前至 4000年前,在浙江就已兴起可以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媲美的灿烂的史前 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及文化特色。迄今为止,浙江省发现了一百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 原和宁绍平原。浙北平原的新石器文化是根植于本区、自成体系、以独立发 展为主,同时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的一种土著文化。其发展序列为:马 家浜文化的罗家角类型一马家浜文化—感泽文化T良渚文化①。而与之一 水之隔的位于杭州湾南岸河姆渡文化,是可以与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 文化源头的仰韶文化相提并论的灿烂悠久文化,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的古代 文明并不是只有一个源头,进而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不是只有在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上古到秦汉,是浙江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直到秦汉以后,在秦 朝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文化统一政策以及两汉时期推行民族 文化融合,浙江从这时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在这 时期完成了与北方中原文明的相互融合,成了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浙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浙北平原的原始农业生产 始于六七千年前。早期时期是原始农业状态下,货物交换贫乏,但是桑麻种 植、养蚕以及缭丝织麻已经出现,原始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后来北方的先 进耕作经验得到推广,该地区成了农桑“商贾并凑”的繁华之地。宋室南迁 后这个地区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②。由于杭嘉湖宁绍平原河 网密布,水流缓慢,水深无险,非常适合水上航行,迄今这一区域仍是全国内 河航运最为发达的地区。因此便利的水上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 的发展又带动了本区的经济,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特 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达,产生了一些大小适中,从事专业生产、贸 易的市镇。因此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就是以专业从事生产贸易的市镇为中 心,以内河航运为手段的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的萌芽就诞生在该地区。该区域文化特点就是富有水性,属于水文化。它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 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该地区的人祖祖辈辈生 活在水环境中,天天与水打交道。大自然给当地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 给当地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与水的长期拼搏斗争中,养成了冷静、机敏又富于冒险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眼界开阔、创新进取、富有开拓思想 的品质。此外当地的文化还受到了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再加 上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等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呈现 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的特征。浙北平原隶属杭嘉湖宁绍文化区,是杭嘉湖宁绍文化区的一个亚区,该 地区发展较早,文化底蕴深厚,史前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为我 们的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真实资料。杭嘉湖武术文化 是该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其放在这个整体的文化系 统中进行考察,因此我们可以把浙北平原武术文化界定为浙北平原地域内 以武术技艺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以武术活动目的和内在精神为内涵,从而反 映从事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的外延包括浙北 平原地域内发生的武术活动以及其他民俗活动中的武术现象。它是浙北平 原地域内所有和武术相关的物质产品的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之称,不少出土的青铜剑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浙江 就流行剑术活动。从史料看浙江在秦汉时代,练武就相当活跃。东晋南北 朝时候就有很多系统的武术技法。到了南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两代,浙江省 各种拳种门派林立,呈现了大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明朝时我国武术大发展的 时期,浙江抗倭名将戚继光、何良臣等人,对我国武术历史作了总结,并推陈 出新,在浙江各地民间和军队中大力推广传播。几乎全国所有的拳种都在 浙江传播,但在浙江武坛上占主要地位的仍是本地萌生、完善的具有鲜明地 方特色的浙江南拳(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浙江短打)O如浙江南拳中的船拳、 刚柔法拳、缩山拳、步拳等。到了民国时代,浙江曾经成为全国武林高手荟 萃之地1⑴。近代我国第一次武术“群英会”一国术游艺大会,就是1929年在 杭州举行的。大会之后很多武术名家留居浙江,收徒授拳使浙江的武术得 到很大的发展。目前流传在浙北平原地区的南拳拳种大概有18种之多,主要有船拳、五 祖拳、黑虎拳、步拳、金刚拳、天罡拳等等。浙北平原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武术根基,使得该地区在历史上很早 就出现了武术的社团和组织。南宋初期宋朝南迁后,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 领和一些不愿屈服金军的军民,开始奋起习武,一时间武风盛行。宋朝立国 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在南宋时实际上已经废除。当 时杭州的练武社团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 (练骑马)等。另外还有城郊的巡社(农家子弟组成)、弓箭手(居民组成)、 良家子(北方流杭子弟组成)等约二十余个练武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 仗剑巡步”,边劳动,边练武,随时能应召杀敌。北方被金侵占区的大批难民 来杭,也带来了北方流传的一些拳种和器械,它们与原来流传于杭州地区的 南派拳种相融汇,使杭州成为当时南北拳种交汇的中心。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