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习孙式太极拳有哪些常见的错误?

孙式太极拳修为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

将孙式太极拳走成一壬形意,手八卦、一手太极,时刚、时 柔、时快、时慢的样子,这是非常错误的练法。孙式太极拳是融合了八卦掌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一触即发之本能,但无形意、 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练法和劲意来练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走出的劲意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 连顺之致。孙式太极拳各式的承接变化中蕴育着形意、八卦的内涵而不是其外表,此点尤须习者注意。

2.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

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发内劲,其二是 蕴寓各种技击状况的母式,也就是说孙式太极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击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够演化为技击中千法万法之总机关。常见一些习孙式太极拳者将拳式中的一些动作当作技击招式来练习,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练法。太极拳追求的是习者自身的协调稳态,故能产生以有法而御无法的技击之效。此点习者当用心体悟之。

3.错误理解推手在太极拳修为中的作用和意义

推手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协调稳定能力,使身体内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别人推倒,扑人于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寻求体会如何使自己不失稳、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随着各自协调稳定能力的提高, 互相作用剧烈程度也可随之加强。太极拳技击是一个由定步推手、 动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掘再至技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练推手就想着如何把别人放倒,这是极端错误的练法。这种练法也将造成使推手和盘架相脱节,使自己永远站在太极拳之门外。太极拳讲究力从人借。扑人丈外也好,数丈外也好,都不是发人者的主 观意识,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结果。此点尤须习者深悟

4.对气的错误认识

常见习太极拳者相互问有无气感,有则洋洋自得,以为已进乎太极拳之三味。没有,则内心焦急,或于行拳中腹内鼓气,或口中嘘气,皆大谬也。真气,非我们日常所呼吸之气,乃是拳架盘走正确的,习者身体内外相合,由此在习者体内产生的一股能量流,给人的感 觉与气相仿,故以“气”字表达之。心越静,则此气越为充盈。故气感也罢,麻感也罢,胀感也罢,相吸之感也罢,皆属皮毛之相也,不可过分追求,应听之任之,以静心求中和为要。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 火人魔。

5.用“神”不当

练太极拳贵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乱。故神要内守,或食指梢,或身体其他某一处,总之要与拳式之运作相合。常见初习太极拳者用“神”不当,或精神散乱,左顾右盼,或精神张扬宣泄于夕卜,此皆谬也。精神散乱,必神气不能相合,内劲无望矣。精神外张,久则自糜,更无从得以内劲。故需精神内守,含而不露,养神于一。

6.不明内劲

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神气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常见习拳者或从腹中求之,或从腰中求之,或从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内劲无声、无嗅, 无形无迹,无一定之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鼓动小腹、抖动腰身、抡肩纵胯皆可谓之发力,然皆非内力也。

7.或散或僵

散、僵二者,为初习太极拳者之通病。散则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顶项未能竖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 头顶与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撑,身躯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与身躯必不能相合。故此为散之病源也。僵则转换不灵,病根全在足胯上。两足未分清虚实,必然移动不灵。 两胯未能松开,必然上下难随、虚实难换。故此为僵之病源也。 所以竖项塌腰抽住肩胯之根与足分虚实两胯松开为去此二病之良方。

8.不合于步

孙式太极拳为活步太极拳,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时机要掌握得准确, 确非易事。常见初习孙式太极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较迟,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较急,于是身体有前仰后俯之势。要克服此种毛病,关键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当迈步后身体重心前 移,将及而未及前脚之脚跟时跟步,同时由腰胯牵带身体有向后移动之势,前脚回搓(回蹬),后足一落地,重心即落于后足上。此时身体由腰胯处分为二节,前后互逆。退步时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虚实分清。故顺中用逆以求中和,为走架中身体与足相合。

二、赵堡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怎样的?

行功走架,练拳推手,挥刀运剑,均要运动全身,一动百动, 全身无有不动。赵堡太极拳对人的身体各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中种要求对提高行功效果,对气血运转,对技击水平的提高,对防身、健身都有实际意义。它历来口授身传,很少见诸文字,见诸文字也收些藏于箱柜,绝少示人。所以世人对这些知道得不多。现在,时代不一样,适当公开这些要求,可以让太极拳同好与我们共同研究,以达到就提高整个太极拳运动的水平。

赵堡太极拳对人体各主要部分的要求如下:

1.头:头要正,下须微内收,头顶像有一根线提起。过去太极拳家称之为“顶头悬”“悬顶”。无论行功走架或推手都必须头正,不许左右晃动,不许上仰下俯。

赵堡秘诀的口诀中有“上节不明即无依无宗”,“头要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经玉枕达百会”,“头打起意站 中央,浑身齐到人难挡”。这些口诀表明,头正了,便于丹田气上领,便于通大小周天。头是人的总司令部,指挥周身的一切,头正,精神提起,能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冷静地对待可能碰到的一切。如果上节头不 明,就不能准确地判断在行拳推手中情况的变化,及时发出信号,指挥各部统一行动。所以赵堡太极拳对头的要求提到如果不明就“无依无宗”的高度,以提醒初学者注意。

2.颈:赵堡秘传的口诀中说:“颈要挺”。颈挺,头才能正,精神才能贯顶。颈不挺气不能顺利通过脖子达到头部,要做到颈挺,后脖 子要直,前脖子要放松,前脖子放松了,便于产生口中津液往肚内 咽,便于呼吸。

3.眼:眼要自然松开,目光平视。要眼观六路。虽目光朝前平视,但能关照到上下左右。赵堡秘传的口诀中说:“眼为心之苗目,察敌人情势达于心,然后才能取胜。”眼在练架推手中有重要地位。拳论中说“手、眼、身、法、步”,眼是放在第二位的。眼不能闭,不能瞪, 不能滞。闭即是置对方的动静于不顾,瞪则形于色,自己的意图易被对方察觉,滞即是呆滞,均不利于走架与技击。

4.舌:舌为赵堡太极拳运动重要部位。舌轻顶上颗。舌顶上颗可以刺激津液的产生,津液作用很大,可以助练拳者咽喉不干燥,咽下可助胃消化。古人说:“练拳若得清泉水,延年益寿不老松。”舌对技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往往为人所忽略,舌可以辅助骨梢尽快合拢,气血以最快的速度运转到梢节,能助全身之劲在一刹那间涌出。 同时舌的运行动向与丹田转动的方向一致,久练赵堡太极拳的人会体会到这一作用。赵堡秘传的口诀“三顶诀”中“舌顶上颗”为一顶。

5.肩:肩要松,要沉、要活。赵堡秘传的口诀中说“肩须下垂”、 “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肩打一阴反一阳”、“肩扣则气到肘”。肩松、 沉、活、垂、扣,能够使气顺利通过,肩关节,达到肘臂,能使气沉到丹田。在技击上,肩有阴阳靠,肩尊靠为阳,后靠为阴。赵堡太极拳对肩的运用很广,有著名的“和家靠;一绝。肩不松则气涌于胸,不利于含 胸拔背。

6.臂:臂要撑圆。赵堡秘传口诀中说“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过曲不圆,过直少夹”,“胳膊似弓要月圆”,“两臂弯曲如半圆则力实”。赵堡一带还流传有“两臂撑圆,如怀抱斗”之 说,臂圆撑能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能随意滚动转化对方的力点。臂过直则劲尽,过曲成角则易被人制,运化不灵。

7.肘:肘要垂,肘与臂紧密相连,肘不可露尖。赵堡秘传口诀中说“肘打如同石投井,虽有铁网也难顶”,“面前有肘不见肘,肘落肘窝”。垂肘便于松肩,与松肩互为因果。在技击上肘是十三法之一。赵堡太极拳有迎面肘、穿心肘、搬拦肘等。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