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平原武术社会服务渗透性特征。武术的社会服务渗透性是指武术 既为大众集体创造,就一定为社会大众所享用,并为之服务。武术的一些规 范比如说锄强扶弱,匡扶正义,这些规范对社会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这些也是武术社会服务渗透性的体现。浙北平原地区的武术与民俗事 项间的相互渗透,如舞狮和贯牛中的武术元素,武术与民俗事项进行了很好 的融合,在节日中为广大的民众进行表演、祈福,增添节日的氛围,还有林城 的舞狮和高杆船杂技这些活动,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武术元素,渗透到了民 俗活动的事项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林城的舞狮寄 托了丰收、太平和吉祥的美好愿望,而高杆船则集祈神、健身和观赏为一体 的民间杂技,为水乡的节日增加喜庆祝福的色彩,也只有采取这样的形式才 可以使他们有很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传承到了今天。这就是武术渗透 到民俗活动中进而为社会服务的体现。浙北平原地域武术文化是浙北平原地域内以武术技艺为外在的表现形 式,以武术活动目的和内在精神为内涵,从而反映从事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 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的外延包括杭嘉湖地域内发生的武术活动以 及其他民俗活动中的武术现象。它是浙北平原地域内所有和武术相关的物 质产品的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浙北平原地域本土武术文化与在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 江南特有的水文化、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浓厚的武术氛围有着密切的 联系。民间群众的练武、传承武术的深厚基础使得浙北平原地域武术众多 拳种得以传承到今天。浙北平原地区的练市船拳与南拳相似却不是南拳, 集合了各种拳的一些基本招式的长处,如今它的表演形式的民间气息非常 浓厚,在表演时还通过各种民间乐器的伴奏,在壮声势的同时又能吸引观众 还能营造氛围。杭州五常十八般武艺结合步兵以及马将等常见的兵器然后 和五常乡间常见的物件相结合包括平时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它们都是木 质兵器,进而演化成西溪五常当地的一种独特的操练表演方法,具有鲜明的 地方特色。武林活拳以该地区浓厚武术氛围为的基础,汲取了中华民族传 统武术的精华,适应现代武术实战要求,提高武斗竞技的水平,是武术的集 大成者,成为浙北平原地区本体武术文化的代表。在杭州举办的浙江武术游艺大会是民国武术的一个高峰,它对本地最 明显的影响就是提高了该地区的武术水平,使北方的武术在这里得到了很 好的传播,是中国武术交流的大事。鉴湖女侠秋瑾、太极传人牛春明和京剧 武魂盖叫天,他们身上的共同之处表现为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刚正不阿,是 杭嘉湖地域武术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杰出代表,有力的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 武术精神的内涵,而且反映了该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信仰和人文环 境。该地区的民俗活动是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环 境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武术没有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形式表现出 来的话,就会失去它的生存空间。因此起源于民间源于生活的武术,不管从 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与社会风俗和民俗事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最明 显的例子就属嘉兴的损牛,这项民俗活动的进行就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还 必须要进行武术训练。反过来说它的兴起与发展对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 定的促进和传播作用,特别是在节日的时候,它的表演吸引众多的群众去观 看,一定程度上宣传和传播了武术,有很强的生命力,是当地文化的有力的 代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将浙北平原地域的武术文化特征归纳为: 水乡的群体性特征即以船拳为代表的武术,与水乡的水文化密切相关,通过 群体的创造和传承直到今天;武术传承的扩布性即以浙江游艺大会为最明 显契机,使北方的武术在本地区得到传播,极大地促进了江南武术的发展; 武术发展的变异性即以杭州五常十八般武艺为代表,武术的演练阵法逐渐 转变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武术的社会服务渗透性即以 该地区的舞狮携牛等民俗活动为代表,武术深入渗透到民俗活动中,与民俗 活动相互融合,在节日的表演活动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社会服务 的体现。依据浙江省的地理环境,作者将浙江沿海地域的地理范围界定为现宁 波含舟山群岛、台州、温州三个浙江临海的地级市及辖区。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早在周朝已有此称。春秋时为越 地,秦代时在今宁波建立邺、鄙、句章三县,隶会稽郡。在两汉、三国时期,便 与海外有交往,舟师出海多从此处出发。宁波市地处东海之滨、中国大陆海 岸线中段和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口外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屏障;西 连绍兴,南接台州。全市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从西北、东南向中间倾 斜。山脉均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天台山自西南逶迤延伸入境的余脉,散布 于宁波西北部。宁波气候以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为主要特征。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南翼,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经 济发达的港口城市。北连宁波,南连温州,西接金华,台州海域面积和水产 产量居浙江省首位。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平原丘陵相间,自有一派江南 “海上仙子国”的明媚秀色。浙江第二大水系“椒江水系”向东经市区流入 东海。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 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秦汉之前鲜有记载,秦时置郡县,属闽中郡,东汉 设永宁为温州置县之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 得名的开始,简称“瓯”或“温”。据《浙江通志》弓I《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崎 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崎岭以南,冬无严寒,夏 不酷热,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地处瓯江下游南 岸。全市西南高而东北低,山地丘陵约占三分之二,平原占三分之一。山脉 作东北至西南走向,属雁荡山脉,滨临东海和瓯江沿岸为狭长的平原,称温 州平原。温州市东南临海,地处亚热带,维度较低,季风显著,全年无严寒酷 热,雨量丰沛①。在本研究中将宁波、温州、台州临外海的三个市及辖区界定为定为浙江 沿海地区。这三个地级市都是半山地丘陵半平原的自然地理结构,地理位 置具有半封闭半开放的特点。浙江沿海地区西侧以天台山、四明山、括苍 山、雁荡山,水平面向东逐渐下降,在临近海岸的地域具有平原地区,有很多 绵延的海岸线和众多港湾。浙江沿海地区三个城市宁波、温州、台州。宁波辖海曙、江东、江北、镇 海、北仑、郸州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奉化3个县级市。台州 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三区,临海、温岭两县级市,天台、仙居、三门、玉环 四县。温州市辖鹿城、龙湾、瓯海3个市辖区、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 泰顺6个县,代管瑞安、乐清2个县级市。浙江沿海地区因地理环境优越,海岸线绵延曲折,港湾相继,较大的港 湾有北仑港、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台州湾、温州湾等,以地理分布和开发 利用条件可大致分为北仑深水港群区、瓯江口港群区、海口港群区,浙江沿 海地区适中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为本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 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华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 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中华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 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也逐渐成形。浙江 人文历史悠久,文化样式和人文精神极富个性,因而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发 源地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化生命力的区域之一。在浙江沿海 地区的沿河冲积平原,孕育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河姆渡文化,在后面陆续发现 的好川文化、路桥灵山遗址等都显示出浙江沿海地域这块背山面海地区的 浓厚的史前文明气息。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