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向角度看,地域武术的共通性表现在相同的伦理关系、共同的经济 关系、共同的政治关系上。习武群体生活在同一时期具有同一社会形态和 社会实践方式的背景下,即便不同地域的习武者所面临的武术问题基本相 似。此外,地域武术文化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要思索自身的社会属性,完善 和超越自我,处理自身与他(她)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域武术 的共通性在于习武者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如探究所学拳种起源,追溯同门 拳术的师承关系,研讨拳理,思索武术的价值取向,等等。在同样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武术不仅面临的武术问题相似而且对问 题的回答也是相似的。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别仅仅在于由于生存环境的差 异,对同样的武术问题,不同地域武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少林拳,因 习武者的加盟天下武术汇集少林寺,长期交流融合并与少林寺佛教文化融 为一体,从而形成“禅武一体”的少林武术。再比如,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域的 地方短打,人们习惯称之为南拳,但在浙江沿海地区,由于习武者大多以渔 民为主,习惯在船上习练,伴随渔民特有的水上作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别 具特色的地方船拳。上文地域武术的共通性是文化整合先决条件。地域武术的民族化整合 本质上是武术文化的民族凝炼,就是在传统武术的地域交流中,通过对异域 拳术风格和技法的吸收与融合,不断丰富,进一步融合提炼,由地方世俗文 化发展成民族精英文化的过程。地域武术整合是各个门派创造领域的综合和一体化,过去武术文化对 地域的片面性认识,将越来越被对武术的整体认识所取代。这种地域武术 的整合一般是从武术的技术文化到社会文化再到精神文化迈进的,这种整 合起到开拓地域武术文化视野的作用。例如,现代武术运动的“长拳”“太极 拳”和“南拳”就是分门别类的对地域武术的吸收和借取,形成中华民族武术 的竞技套路,对武术的普及、竞赛和对外传播走出一条民族体育竞技化 道理。武术在价值领域内也需要达到整合,这是整合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实 用方面。武术价值的本体标准区分和价值规范。前者确定习武者的动作规 格,侧重于技术,它为武术拳种划界,赋予拳种以意义;后者确定动作的涵 义,侧重于理想,它主要为技术动作如何运动变化提供理由,它并不直接规 范习武者的技术动作,而只提供或技击、或健身修性、或审美娱乐等意义上 的作用。武术的价值观领域还包括价值评价和价值地位,是武术价值观的空间 拓展,能反映习武者对武术行为的客观态度。在冷兵器的一段漫长时代,武 术属于兵家文化,其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搏杀。但是,武术经过二千多年的发 展和衍变,技击搏杀已经不再是武术的主要特征,其技击功能在热兵器时代 明显衰弱了。武术在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在与儒、释、 道文化,中国的医学文化、养生文化等的融合中,产生了以健身文化为主的 体育价值定位,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娱乐等功能凸显了出来。同理, 以民族武术为主把外来体育价值整合到武术价值框架之内,也将会使地域 武术文化在进行民族化整合中更具有当代意义和新的价值。地域拳种的创新可以归纳为两条渠道,一是不同地域内拳种动作要素 的借鉴与融合,二是地域拳种的系统结构更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要素和特点的文化系 统结构方式不同,地域内的拳种也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拳种体系是由 拳术的个性动作要素和要素的特定结构组成,动作要素的文化特质和要素 间的结构方式决定了拳种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不同地域的拳种动作要素大 致相同,且具有共通性,但动作要素的文化特质存在差异,要素间联接方式 各异,决定了拳种的地域性差异。无论是湖州的船拳,还是温州的南拳、宁 波的水浒拳等拳种,所有的地域武术拳种都有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 身法、功法和拳理等基本要素,但是由于手型、步型、腿法等要素的结构发生 变化,手法、步法、腿法等要素的联结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整体拳种 特征和拳理,造成了浙江武术地域武术拳种之间的差异。地域武术的整合可以通过对地域武术中的某些要素的某种形式的改 造,将其纳入到新的结构中。例如新中国“长拳”的诞生就是一例,为了竞技 武术套路的发展,将查、华、炮、红、少林等地域拳种要素进行借鉴和融合,提 炼优秀的动作技术要素,调整技术的联接结构,形成新的拳种风格,即便在 传统拳种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武术整合的印记。如浙江传自闽南五祖 拳,也是对少林五种拳法的提炼和再创。地域武术的整合可以通过不同地 域拳种对自身具有相似性质的要素的吸取、融合来完成。以“内家拳”为例, 它作为“外家拳”一种相对的武术拳派,在明代曾享誉一时。但由于历史原 因,原来的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现在基本失传。然而,由于“内家拳”的相 关拳经和理论在相关文献中有所记载,后人通过对一些拳种加以改造,用内 家拳理论指导拳种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所谓内家拳的变种,如将“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传至今。可见,作为这个统称的“内家拳”就是 将分布在各地域的不同拳种纳入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定位之中。地域拳种整合的第二条渠道就是对整体系统结构的更新改造。如果地 域武术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那么每个拳种就是一个个小系统。利用文化 的层次性理论,大系统的整合必须依赖小系统的要素重构。因此,地域武术 的整合就需要拳种传承过程中进行拳理重构。拳种的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排斥性,但拳种的各种要素是可以相互借用的,特别是拳理要素。地域武 术的发展能不能跟上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地域武术的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将 起关键作用。地域武术整合过程中的文化借鉴与吸收就是打破不合理的整 体结构,剥离其要素,重构新的适应体系。在新地域武术系统的构成中,武 术要素仍是基础,它对武术整体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一旦地域武术新的整 体结构形成,就会总体制约地域武术的内在要素,规范要素的文化特质,形 成新的地域文化特征。当然,依据文化系统论原理,同一地域内的文化系统之间,既是并列关 系,也是兼容关系,既是系统与系统的关系,也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不同 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①地域的每个拳 种间既有独立的系统关系,也构成了某一拳种的外在环境。地域内的武术 交流会促进拳种之间、拳种要素之间都会相互作用、渗透和影响,从而产生 拳种的要素和结构变革与重构,引起拳种自身的整体功能变化。福建佛山 的咏春拳段位制的出炉就是很好例证。咏春拳段位制的发展不仅借鉴了中 国武术段位制的制度要素,而且重新建构咏春拳体系,整合出从武德到基本 功,再到技术动作,由“小念头”“寻桥”“标指”“耦手”“木人桩”“散手”构成 一套完整的段位系统,无疑使咏春拳的传承和交流更为规范,势必加快了地 方武术进入学校体育,乃至全球化步法。因此,浙江温州南拳可以借鉴福建 的咏春拳发展模式,走段位制发展创新模式。浙江武术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趋势是汇流浙江武术要素整合拳种体 系,使浙江省武术的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步发展。一方面,在形式功能上 将趋同,而要素内容上将趋异。浙江各地域的武术文化形式上趋同,主要指 浙江省武术文化的民族符号认同体系建设。将各地域拳种归纳为功法运 动、套路运动和散手搏斗相同运动形式,构建由武德规范、行为规则、基本功、基本技法和拳经理论组成相同的拳种体系。浙江省武术在动作要素内 容上趋异是指各地域拳种的动作要素和技法上应有所区别。虽然浙江省武 术的技击内核趋同,但是在借鉴其他拳种攻防动作内容的同时,一定要保留 各地本土武术的特色技法,才能彰显地域风格。另一方面,浙江省武术在世俗文化发展方向上趋异,在民族精英文化方 向上要趋同。武术的世俗文化是习武者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立足于习 武者环境的实用性生活文化。浙江省武术的世俗文化趋异指浙江省各地习 武者日常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习武信仰的趋异,各地区民间武术的不同发 展就是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武术的精英文化是民间武术的升华,立足于 全民族的高度,是对民俗文化的凝炼和重构,为浙江地域武术的民族化、竞 技化、国际化发展提供途径和保障。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就是武术精英文化 发展的成果,浙江省同全国一样,坚持走地域武术的民族化、竞技化、全球化 道路,跟随国家武术精英文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浙江地方武术的发展。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