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选才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内容和方法也甚为广泛,结 合武术专项的特点,应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 综合检测和评价。其主要测试内容和方法如下。
其一,武术记忆的测定,让对象看一组武术动作照片,然后 令其描述武术的各动作,主要根据其遗漏情况区别好坏。
其二,操作思维的测定:常用三个筹码的游戏或采用计算机 模拟研究。
其三,动作反应速度及准确性的测定:可用马表测定反 应时。
其四,意志力的测定:要求对象2〜3次以最大力量、速度、 频率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根据前后完成动作的数量和质量评价 其意志特点。
其五,心理状态的测定:可通过闪光临界频率和皮肤电阻的 测定,了解对象神经过程的易变性和心理状态的可变性,以及情 绪状态的特点。
其六、社会心理学方法的评定:采用调查、访问、座谈问 卷、个案分析研究等方法对对象的个性特征进行评定。
心理选才要贯彻客观性、综合性、发展和整体研究的原则, 并且严格控制测试环境、条件,提高测试工作的效果和准确性。
二、儿童、青少年武术训练与训练的基本方向
武术训练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运动员积极的实践活 动,不断为提高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武术项目的教育过程。这 个教育实践活动是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运动实践的经验证 明,运动员要达到高超的武术技艺,必须充分地发展武术竞技中 所必需的体能、技能和心理品质,而获得这些能力和品质是建立 在多年的训练活动基础上的,因此,制订训练计划与训练的基本 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的制订并实施训练计划与训练的基本方向,能全面考虑 运动员德、智、体、美的兼顾发展,合理地发展各器官的机能和 素质,系统的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武术造诣的深 度和广度,培养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并创造武术多项的优异 成绩。训练计划一般包括多年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 和课时计划,各种计划本身就有不同的结构、内容和特点,但在 任务、内容、运动量和手段选择上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制订各种计划要认真研究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武术运 动的特点,客观借鉴前人经验,明确长远目标和不同阶段的任 务,在广泛征求运动训练学专家和同行意见的基础上,草拟方 案,经过阶段性的实践——修改——再实践——完善的循环过 程,使各种设想、方案、实质性内容和手段,符合客观训练实践 的规律,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1)多年计划的阶段划分和基本方向
多年计划也叫远景规划,它是根据本队的总任务和具体对象 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总体预测框架,这种长时间训练活动的构要付诸现实,除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付出艰辛的代价外,还得根 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进行客观修正或调整,排除一 些非可控因素的干扰,使训练进程不偏离预定的轨道,保证其稳 定性。多年计划一般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阶段,阶段的划分决定 于多种因素,涉及到项目特点、最佳成绩的年龄区间、训练体 制、条件、科学化训练手段等诸问题。我国训练学专家潘炎民、 田麦久等在总结国际国内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将高水平 竞技选手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 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这样四个阶段”(《运动训练 科学化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和结论,无疑是武术专项多年计划 阶段划分的重要参考材料。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在 训练阶段划分问题上确未见诸于文字的记载,但是,众多的武术 家的实线总结已明确的涉及到了这些问题,其基本观点可归纳 为: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两个阶段,有形者表现于外也,即武术 专项的手、眼、身、法、步,无形者运用内也,即识、胆、气、 功、神。笔者参考了这些成果和经验,调查了我国部分省市自治 区优秀武术运动员全过程的经历,从材料中获悉,全国武术训练 网络其主线是:省市专业队 体育院校武术专业重点业校设制年限一般为4〜6年,各体育院校为四年(重 点院校设制运动系武术专业从初中招生为6年),根据这样的训 练体制和年限,儿童、青少年武术多年计划的阶段应以三个阶段 为宜,即启蒙训练阶段、专项提高训练阶段、最佳竞技训练阶段。注:省、市专业武术队从小培养的年龄应提前1〜2年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