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震撼了沉睡的中国,西学东渐,土洋之争的碰撞开始角力,仿 洋改制、全盘西化、中西并存的思潮开始交锋,体育关系到强国强种民族的 盛衰,《中华新武术》在土洋之争中诞生,在1914年,马良发起编辑《中华新 武术》,由不同流派武术名家,打破门户之见取材传统武术动作,借鉴兵式体 操的教学方式编辑而成,教育部审定《摔角》《拳脚》两科教材。1918年马良 主编《中华新武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19年《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学 校正式体操教材③。《中华新武术》以简单的基本动作入门,配合口令团练 方法教学,对武术的教学影响至今。1928年3月在南京,纽永建、蔡元培、孔 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等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发表宣言,张之江 任馆长,确定“国术”一词。自兹以后各省仿行,中国武术统一定名,尊称为1928年 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考试。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高 级中学普通科、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有国术与角力内容。1932年中央国 术体育传习所在南京成立。1933年举办第二届国术考试。1935年十月武术 被列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男女竞赛项目。1936年教育部布《暂行大学体育 程大纲》内有国术一项。八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参加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运 运动会表演,大受欢迎②。民国期间从破除门户之见的《中华新武术》,成立 中央国术馆培养各级学校国术师资,将国术纳入各级学校课程标准中,使武 术开始进入学术殿堂,武术逐步脱离旧有游场对决走向竞技运动。在民间 也纷纷成立国术研究社团,对武术的汇集交流整理及优秀民间武术家受聘 大学任教,对武术的扎根传承有一定的贡献力度。民国时期武术杂志、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有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杂 志》、上海中华武术会《武术》、南京国术馆编辑《国术周刊》、北平国术馆《体 育月刊》、上海国术馆《国术声月刊》、孙福全《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形意 述真》、宋更新《国术略论》、姜容樵《形意母拳》《八卦掌法阐宗》《青萍剑》 《昆吾剑》、唐豪《少林武当考》、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徐震《太极拳考信 录》《茂氏武技全书》、唐豪《中国武术图籍考》、邓德达《擒拿》、吴志清《太极 拳源流》、温敬铭《短兵术》、张文广《摔角》、金一明《武当三十二势长拳》《武 当拳术秘诀》《中国技击精华》、李先五《太极拳》、庐景贵《曹氏八卦掌谱》、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薛颠《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真诠》、阎德华 《少林破壁》、金恩忠《国术名人录》等等,近年这些书籍海峡两岸纷纷影印再 版。这些书籍为文常引用《纪效新书》拳经主文,但仅金一明所著《武当三十 二势长拳》论及拳经拳势诀,本研究文献综述已作探讨,该书以串接拳势以 亮拳势图势为主,对拳势诀内容行著并未实质探讨。这时期武术研究风气极盛,但对《纪效新书》拳经并无特别可供参考之研究论著发表。拳法为武艺之源,武艺随时代的变迁,如兵器的改进或火器的发达,某 些兵技今不用于阵,已失其传也。戚氏首创将武艺缙之以图、注之以诀,使 明武艺虽年代湮远,但仍存下许多可探究的资料。明代的兵艺,从唐顺之、 戚继光开始将拳法列入武备之中。并从明末程子颐《武备要略》长拳说探考 出《纪效新书》拳经拳三十二势,到程子^已经有所变革。清人关,武艺流布民间,康乾期间民间武术著作开始蓬勃发展,中医、道 家、佛家、戏剧、杂耍、神话等领域的理论或技法开始渗入武术中,以阴阳、五 行、八卦、经络、丹道、宗教等理论,无限上纲来诠释武术,使武术技击本质被 外在的神秘面纱所包覆,要见到真正的本质逐渐困难。民间武术开始门派 化、理论化、内修化。教匪之乱,也间接炒热习武风气,民间武术的发展范围 逐渐扩大,除自卫防身外,也加强了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的多种功 能。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新军成立,武术传承真正走入民间。学习武术可 以谋生,如充当卫士、走镖或设镖局、捕快、开场设徒,武术家纷纷集中于政 经中心。原本地域性武术得以交流,学习内容得以扩大,如形意拳、太极拳、 八卦掌的互授弟子。民间武术社纷纷成立,武举制废除后,武学堂成立,开 始有“拳脚科”等进入学堂;学校也开始设“拳术课”。创于清初一些拳派与 山东有地域关系的如螳螂拳、八极拳、劈挂拳、太极拳等,从其部分拳法内容 发现这些拳法渊源与《纪效新书》拳经或明代兵艺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浙江武术的地域文化创新武术文化是习武者社会行为的现实反映,地域武术的活动内容是习武 人群的社会活动需求,武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习武者的客观需求在武 术动作上的内在体现。因此,不同的地域武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 点,地域武术所处的客观环境,就势必产生的武术运动形式的具体差异,这 种差异的客观基础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就武术的地域客观条件看,习武 者的地域生活方式差异是武术文化冲突的主要因素。地域客观环境所体现 的武术内容的地域差异性,往往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体现出来,这种运动形 式促进了地域武术动作技术的形成。习武者不同的地域生活方式,不仅导 致习武者在行为规范上的具体差异和冲突,而且也导致了习武者在价值观 念上的冲突和差异,从而也引起习武者在武术动作规范上的差异,以及武术 价值理念上的落差。当不同地域习武者进行武术文化交流时,必然造成武 术文化的地域冲突。例如浙江温州南拳和宁波四明内家拳比较,温州南拳 动作小巧紧凑,发力刚猛,以声催气,讲究先发制人。四明内家拳后发制人、 贵柔贵化、内养忌抗,两者的技术风格和价值观念都因地域因素、习俗方式、 宗教信仰等形成文化差别。从文化的主体属性看,文化的主体属性是造成文化结构差异和对立的 主要因素。地域武术文化的主体是习武人群,中华武术不同的地域武术主 体是利益差异形成的前提条件,习武群体的利益追求决定了习武者判断武 术行为问题的立场,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采取的不同地域文化 视角,决定了对待武术活动的不同认识立场,对武术活动认识立场的差异就 影响着习武者的价值观。武术价值观的核心是习武者的信仰,信仰本质上 是习武者精神上的自我确认和肯定的方式,是习武者最高的价值理想,决定 着习武者对武术的感受和评价,也是习武者获得自信和自尊的精神源泉,在 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通约的。例如猴拳模仿猿猴动作,蛇拳则以蛇为图腾;四 明内家拳奉承张松溪为祖师爷,以黄百家《内家拳》为理论基础;浙江船拳以 水乡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工具“船”为依托;宁波架“南兵拳”则灌输戚继光 的《纪效新书》三十二式拳经为源头。被浙江五常人民“文”化的十八般武艺从纵向角度看,地域武术的共通表现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存在上。具 体地说,对于不同的地域武术,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其发展历程都是 相似的,一般都会经历“技击、套路(单练、对练)、理论”三个阶段,即从实战 技术到套路演练,从套路演练到理论总结,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拳种体系, 而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含量高于前一个阶段。每个时期的社会,武术发展的 侧重点不同。因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特定的 社会规范。武术活动是习武者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习武者在不同的社会时 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必然影响武术的发 展,地域武术一定会受制于这种客观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地域武术的差异 表现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时代差异。原始社会人与兽斗,部落与部落 争夺生存空间,武术主要是击刺搏杀。奴隶社会由于土阶层的分化,武术成 为武士、游侠生存的技艺,个人技击术得到了专门的发展。封建社会,武术 的多功能被开发出来,而不是只重技击一种功能,虽然技击仍旧是武术的本 质,但武术的价值核心随社会变迁而转移。多功能、多元化现在已经成为和 平年代的价值取向,武术的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已处于主动地位。由于 武术的这一发展规律,沐浴在21世纪华夏大地版图上的各地域武术在发展 中的功能就具有共通性。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