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盛 装的景颇族妇女,头背礼物篮(内装鸡蛋、糯米、米酒等),从篱笆右侧 门鱼贯进入广场。总舞人头插孔雀羽毛,手执礼刀跳进场中,随后是许多 衣衫鲜艳、手执礼刀的男子和挂满头饰的盛装女子,列队相配,以娴娜的 舞姿和刚健的刀舞相映相衬,彩巾翩趾,刀光闪闪,煞是好看。最后还有 一队手握单刀和双刀,表演泼风般的刀术,持刀、括刀,躬身抹刀,仰身 举刀,左右挑花,刀风飕飕,舞刀者还应和着节奏呼喊,脚步变化多端, 有“十字跳” “五步跳” “七步跳” “三步砍貌” “八字排花”等刚健有 力的动作。舞至高潮,呼声雷动,刀花如万朵梨花一片。群众性的景颇刀 术既是久远的战争场面的回顾,又是丰收之后的喜庆,同时也是愉悦的健 身活动。
景颇族的武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该族的武术虽然有防有守,更 主要的是进攻,这充分体现了该族剽悍、英勇顽强的性格。而格斗中随身 带的东西都可以作为防身武器,又反映了该族常常突然碰上野兽,在与 野兽搏斗中培养起来的急中生智的性格。景颇先民最早使用的兵器就是 刀、矛、弩、盾,对刀尤其重视。景颇语称刀为“日恩途”,意为“生命 刀”。景颇刀术种类较多,基本上分为“文蚌拳” “彪赞拳”两类。文蚌 拳是一种花样刀术,姿势优美大方。以象脚鼓伴奏,动作根据鼓点的快慢 和轻重进行。不同年龄有不同练法,对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很有好处,几 乎所有的男子都会表演几套,这种刀术主要是在节日时作表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刀作为打仗的武器和劳动的工具,其地位已经不 如以往重要,但在景颇族的生活中,长刀仍无处不在,仍是景颇族男子汉 形影不离的伙伴,就连民间舞蹈也离不开。“庆丰收” “庆胜利”等几种 舞蹈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刀光和人流中进行的,处处显示着长刀的威力。
“庆丰收”刀舞反映了完整的生产过程:舞前要在场中央放两把长刀,舞者出场向四周观众敬礼,然后踏着节拍起舞,看地上的长刀,用刚 柔的舞姿抒发对长刀的厚爱,双手慢慢拿起长刀轻盈舞动。通过快、慢、 展、收的舞刀姿势,活灵活现地反映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
“庆胜利”刀舞则包含很多打斗内容。过去,景颇族有一种叫“以弯 弯”的模拟战争的舞蹈,出征前或凯旋后都要跳。舞者右手持刀,左手持 野猪皮制成的盾,以跳跑步为基本步伐。前进冲杀时右手抽刀。后退则以 左手持盾护身。在象脚鼓的伴奏下,忽而单刀砍劈,忽而双刀对斗。舞蹈 高潮时,所有男子双手握刀胯膀抖动,双膝并拢半蹲,跺步横跨,边唱边 喊边舞,动作刚健有力,表现了景颇人民的勇敢精神。
另外,景颇族还有很多自娱性的刀舞,男子汉们稳健地挥舞双刀,跳 起集体舞蹈,这神奇而富有魅力的舞蹈常常让人沉湎于狂欢的场面之中, 使人振奋不已。
(七)纳西族武术文化
在纳西族信仰的东巴教经书中有一千多个象形武功符号,说明纳西族 是一个崇尚武功的民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作“东巴特额”,意即 “东巴用的书",“经”是后世学者的说法,事实上东巴的书还没有达到 通常意义上“经”的阶段。“东巴的书”根据地域的不同,其记写的情况 还有变异性。《东巴经》里面有两部名叫“蹉磨”的经书近年发现,被舞 蹈史学界和体育史学界分别视为“最古的舞谱”和“最古老的拳谱”。其 实不管定称其为“舞谱”还是“拳谱”都有道理,也都不完全准确。实际 上“蹉”字在纳西文的意思就是“跳”的意思,“磨”是“谱”的意思、, 准确地说,这是记录了纳西族人体文化的一部“跳谱”。《蹉磨》记录的 第一个组合操功叫“黄金大娃跳”,包括“耗牛斗赤虎” “大神跳” “东 巴将官耍刀术” “将军单腿跳桌” “赤脚登剑梯” “弓箭操功” “磨刀 跳” “单腿旋转” “单腿跪砍” “耗牛抖肩” “山羊斗角” “饿虎扑 食” “孔雀喝水”等,具体场面有群打、单打、对打、三斗打、四门破、 五佛跳、擒钩术等。
纳西族武术为东巴跳。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分文武二道场,武道场 的跳神舞蹈即为东巴跳。东巴跳是保留了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武舞,舞谱 记录了60个组合动作,一个组合就是一个完整的舞蹈,如中姐伏磨蹉- 耍刀跳,考日米九蹉一一弓箭跳等。东巴跳中使用的武器有刀、盾、弓、 箭、矛、叉、佥h棍等。纳西族武术动作连贯优美,对打逼真,很有特 色,尤其刀舞演练时,还配以清脆悦耳的银铃声。东巴跳演练时,带头的 “丁巴朴罗神”怒目含刀,先示范东巴跳特有的腋下擦刀、铃上擦刀、翻 身横砍、马步架刀等动作,然后众将紧跟,在响亮的板铃声中进入四门破 套路。刀刺铃铛对抗激烈,威武动人。“每当祭风、消灾、祭山神与龙 王、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大道场,都要进行东巴跳。本村和邻 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热闹,巨甸一带每年都要举行传统集会,几 十乃至上百的东巴,身穿彩色法衣,手执刀、又、斧、剑、弩、箭盾牌和 降魔杵、矛法杖等各种武器和法器,进行对打、掷刀、投叉、飞矛各种武 练、舞蹈,进退自如,威武雄壮,是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武术表演。在开 丧法事上,是东巴跳最庄重热烈的大型法事,同时也是各种套路,千姿百 态的集中表演,更是东巴跳师们一显绝技的时机。具体场面有群打、单 刀、对打、三斗打、四门破、五佛跳等绝技有赤脚登剑梯、从数层梯顶飞 下来,口含烧红的犁花尖、锄头、铁块和甩石磨盘等。东巴舞作为典型的 武舞,含有大量击技格斗、攻防意味的套路形式,是原始艺术、原始体育 与民族宗教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土家族武术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其意思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是生活 在湘、鄂、川三省文界的崇山峻岭中的少数民族,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 被称为“土丁” “土民”等。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这个民族人民的 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武术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萌芽。先秦时期, 据《湖南武术简史》称:“楚人占据湖南,湖南武术二元化格局形成”。 当时楚国的武术和苗、越、巴等土著部落的武术,在斗争、交织、融合中 不断发展。尤其是激烈的战争征服手段,更加速了工具和兵器的分离,促 进了巴人武术的发展。唐《十道志》称:“楚子灭巴(应为秦灭巴),巴 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目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 溪之长,号五溪蛮。” 土家族先民巴人大量流入今湘西一带之后,散居崇 山峻岭之间,占山据险,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武术。巴人部落助武王克殷 后,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后期至战国时,巴人已制造了 “巴氏 戈”。1984年在平江幕阜山一带出土了这种武器。平江靠近岳阳,应属巴 子国的版图之内。此外,巴人进入湘西之后,亦制造出了较先进的兵器。 在湘西出土的柳叶形剑、三角形援戈,具有明显的巴蜀风格。西汉末年, “五溪夷”首领田强率众支持绿林、赤眉起义;建武二十三年,“零阳 蛮”相单程起义,汉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相继率兵镇压,起义最 终失败。在唐、宋、元、明各代,土家族更是起义不息。明嘉靖年间,倭 寇为患,永顺、保靖等土司率兵赴战。清朝限制民间习武,实行刀枪入库 政策,土家人改习拳棍,以防为主。道光二十一年,保靖士兵与清兵并肩 抗英于广州乌涌,击毙英军二百多人。
土家族武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疾,拳势猛烈,明劲突出,动作简练,借声助劲,声为“嘿、哈、噫、起、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口 诀是:
窝身侧扁式式紧,吞吐沉浮须分明。
口出五音通五脏,面容严正心手灵。
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
土家武术讲究练功方法的系统、完整,既练站桩、轻功、吐纳术,又 练套路和散手。其“拳头功” “爪功” “抗打功” “插功” “掌功” “头 功” “腿功”等均有独特的练功方法。土家族拳术最厉害的要数粘功、策 手和点穴。粘功,即内功或暗功,“经无形之意致有形之表”;策手,即 攻防擒解脱技巧,有三十六功、七十二防,共计一百零八手;点穴、神 打,即击穴功夫。另外,土家族的棍术分策棍、花棍两大类。
浏览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