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比赛 的获胜者有很高的荣誉,其英名在草原上长期流传。比如,运动员在一定 级别的盛大集会“那达慕”大会上获得冠军时,可以佩带“景嘎”。“景 嘎”是用五彩绸缎编制的项圈,每获得一次冠军,“景嘎”上就增添一束 五彩绸带,这是搏克运动员荣誉的象征。对于多次夺魁、年老后不能继续 争雄的老将,要隆重地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使其承担起教练 青少年的责任。时至今日,蒙古族摔跤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地发展 着。而且,如今的蒙古摔跤不许抓腿抱腿,不许跪腿去摔;用脚的招数时 不许超过臀部,以免伤害对方的上身,充分体现了文明竞技的现代体育精 神。

(五)傣族武术文化

傣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远在唐代 属南诏地方政权统辖的傣族地区,就有秋后练习武术、刀剑的军事制度。 唐时傣族地区是南诏地方政权的一部分,受唐文化影响很深,特别在军事 制度上按照南诏的制度训练,使用南诏规定的武器,更促进了傣族地区武 术的发展和普及。傣族的武术受汉族地区的南拳的影响,亦吸收了缅甸、 泰国传来的刀法,而且他们特别重视象形取意的造拳法,双刀对练叫象牙 拳,双刀喻作象牙;对打棍叫对角,动作多模仿鹿、牛、大象相斗的形 象,演练起来,时而像小鹿逗趣,时而像野牛角斗,时而又像大象鼻战, 别有风味。

傣族人民的民俗传说中,有一对夫妻比武创拳的故事:从前,有夫妻 二人,妻子纺线,丈夫在一旁学纺线。后来丈夫提出与妻子比武,比武时 妻子被他甩到很远的地方。于是妻子找来许多人和他比,但都不能取胜。 丈夫更加得意,便在家里天天练习。一天,他看见猪吃草时尾巴转来转去,就学了下来。这样,更是没有人能比过他了。后来,妻子看见芭蕉林 被风吹的动作,学了下来,学得像风吹一样快,回来就和丈夫比,结果把 丈夫比败了。从此就叫“峰整”,而且绝大部分武术动作名称都以“羊" 开头,如“哗锡烂” “哗火别” “峰界朵” “峰火孙扫哈”等。哮即“母 亲”的意思,引申为源流的意思。傣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武 术起源亦甚古老,这从傣族俗文学中的另一则叙事神话可以证明:传说古 代有个善良的少年名叫占木香,与母亲到森林中的泉水洗澡,怕野兽来侵 害,就求告叭粒西.这位被神化的傣族武圣人,就教了他两种“萨”。 一种是温和、柔静的“萨”,即隐身术和变化各种事物的幻术。另一种是动 的,即武术和硬气功。占木香就把石头变为保护自己和母亲的老虎、豹 子。从此傣族有了武术、气功和幻术。

从以上关于武术起源的传说可以看出,傣族的武术的起源都与女性有 关,因此,可以知道傣族武术在母权制占统治地位时代就萌芽产生了。那 位聪明的妻子从摇曳竹林的风、拍打芭蕉的雨学得参悟的武术动作,就叫 “峰整”。大部分傣族武术名称和动作名称都冠以“峰”字,“峰”在傣 语中即是母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昆憨” (土司在农 村设置的常备土宫),在农闲季节仍召集本村青年习练武艺。逢年过节, 还借酒兴武,千姿百态,武术高超者,群众鼓掌喝彩。新中国成立后, 傣族武术迅速发展,在瑞丽弄岛乡有一支武术队,一年四季活跃在村村寨 寨,并辅导群众,为附近村寨、农场培训人才数百名,先后到州县进行表 演。还应邀去户育山区为景颇兄弟传授武艺。弄莫雷村武术队长罕约在 1979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表演大赛一等奖。

傣族武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风格突出,与人民关系密切,并且各 地区亦不尽同,除孔雀拳外,尚有鸡拳、扫地拳、洪拳、花拳、大刀术、 单刀术、双刀术、棍术、标术(类似花枪)、洞尖术(亦叫链夹)等套 路。主要拳术有:四门拳、破四门、四门转身拳、平行拳、跳拳、合拳、 对口拳、花把、小钻子拳、三动拳、美人拳等;此外还有白象舞拳、孔雀 拳、喜鹊拳、卧虎翻桩、象牙拳、苍鹰搓脚拳、抓灰拳、金鸡拳、马鹿 拳、鸭形拳等。主要器械有:棍、刀、佥h链枷、勾镰、铁尺、铁齿、铁 锤等。其棍术包括四门反卷棍、双门棍、傣棍等:刀术包括单刀、朴刀、 象牙刀、傣族大刀、傣族短刀等。剑术包括单剑、双剑等。对练有单刀对 棍,四门拳对练等。傣族武术的步法以弓步、马步、跪步为主;腿法较 少,并多用低腿,手型以掌、拳、空心拳为主。其节奏变化较大,突快突 慢,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方法简单、实用,表演时都以 脚鼓、芒锣伴奏,动作节奏感很强。

这是傣族人民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与生活中模仿生产劳动、 打猎活动、动作以及植物的自然形态而创造的,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 与发展。如猪尾摆动、斗鸡、猴子游戏、风吹芭蕉叶的摇动都可构成武术 的基本动作。在一次武术表演中,勘海县景龙寨的两名选手,伸开双臂, 躬腰迈步,身体向两侧缓缓旋转,越转越低,宛如林莽中两头嬉戏的野 牛。只见他们双目凝神,彼此相遇,共同发现争夺的目标,一方被激怒, 冲撞而来。接着双方压低身躯,摆动“头角”,相互撑顶。他们的攻防以 下盘为主,跌扑、摔打为基本动作,并配合戳脚、翻子的腿法、手法,组 成整个套路,把野牛打架的形态和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

傣族普遍奉佛,格斗技击的武术本与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相左,然而 傣族把武术的演练亦视为奉敬佛祖的贡献。西双版纳动海佛寺壁画中就保 留了二百年前傣族武术的壁画,极为生动珍贵,其中有练单刀、练剑和对 练的形象。又如,在古代因傣族人民饲养许多大象,用它来耕地、搬运物 品和作战,于是就根据大象的自卫和进攻的各种动作,创造了具有傣族风 格的武术——小双刀,把大象缓缓周旋到一刹那的快速袭击动作,表现得 形象、生动、贴切。

(六)景颇族武术文化

景颇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武术中常常含有砍地、劈兽、 开路的动作。定居下来后,又吸收了傣族、德昂族武术的长处,丰富了自 己的武术动作。在景颇族传统节日中,总戈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每年正月 十四日举行。总戈节是“大伙跳舞”的意思,这个节日的内容,大都是庆 祝战斗胜利、荣获五谷丰收、婚庆嫁娶、喜别离逢等。这也是纪念景颇族 创世的英雄宁贯娃的父母的。相传在创世纪时代,宁贯娃的父母临终前对 他说:“我俩死后,你要举木脑(总戈)送魂仪式,这样我们就能变成 大地,你就能变成人类,繁衍人类。”宁贯娃知道,只有太阳国里才有总 戈的乐舞。但怎样登上太阳之国呢,他爬上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又跋山涉 水,经历了许多地方。有一天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时,应邀到太阳国参加总 戈盛会的百鸟回来了,它们停在这棵大树上,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刚刚学会 的歌舞,由孔雀带头领舞,小斑鸠飞来飞去协调大家的舞步。宁贯娃细心 观摩,默识揣摩,终于学会了总戈之舞,并且在喜马拉雅山下举行了总戈 盛会,他在会场中央竖起的木脑柱上,刻画下总戈舞谱,并且手舞双刀开 路,从此,留下了这亦舞亦武的总戈盛会。节日的第一天,远近村寨的男 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向广场会聚。太阳升起,木脑典礼开 始,鼓锣齐鸣。接着,一列景颇妇女盛装出场,头顶装有鸡蛋、糯米和米 酒的礼物篮,从篱笆右门鱼贯而进,顿时礼炮齐鸣,欢声雷动。来自远方 的同胞交换礼品,互敬米酒,互相祝福,在一派欢乐声中大家围成舞圈, 踏着鼓点,边歌边舞。木脑(总戈)舞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领舞,他们 头上戴着美丽的孔雀羽帽,手中挥动闪亮的长刀,众人兴高采烈,跟随其 后。舞步刚健优美,队列整齐而变化有序,不时夹以歌声和“峨啦!峨啦!” 的欢呼声。参加者可达数百乃至几千人,场面宏大,高潮迭起,气派壮 观。这一仪式一旦揭开,便从早到晚,从夜到晨,一连要跳两个通宵。

另外一种传说是:景颇族英雄雷盼在太阳神的帮助下,消灭了吃人的 魔王,人们欣喜若狂,通宵达旦地饮酒欢舞,后人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年 年都要举行歌舞庆典,称为木脑(总戈)。因此,景颇族木脑(总戈)有 攘除灾邪、迎取吉祥的寓意,它表现了景颇族先民不畏强暴,敢于和自然 做斗争的勇敢精神。“总戈”盛会开始,笙管、大鼓、错锣齐鸣。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