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 彝族武术又由彝族花鼓作前引,成了一种促进身心健康和娱乐的民间体育 了。逢年过节,山寨的彝族青壮年都在寨内寨外的草坪上耍花梢,有时还 要到外村去耍。

彝族武术中,兵器较为丰富,有小刀、单刀、双刀、大刀、钩镰、 剑、链锤、链条、流坨、棍、链夹、古杆、钉把、铁齿、三尖叉和长枪 等。


  • .彝族波长剑。此剑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路窄。全体作火焰 形或波折形,左右曲折,刃下部尤弯曲。刃长2尺余,柄长 5寸,柄与鞘 之形式无定。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一边另安一直性护手,柄首做圆 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项,全柄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问 刻有一星形。

  • .彝族短体插刀。彝族刀术流传较为广泛,主要有短刀、长刀、小 刀、大刀之分,长柄刀中又因刀法各异而有“关公刀” “蔡阳刀” “梅花 刀” “春秋刀”几种,这些刀术大部分属于祖辈相传。关公刀由拖刀上 阵、举刀亮相、挥刀护身、飞刀回马等动作组成;蔡阳刀的基本动作则由 背刀上场、试刀、左右转身砍杀、亮相、前进、拖刀再杀等组成;梅花刀 的基本动作由持刀上阵、试刀、梅花刀路、左右砍杀等几种动作组成;春 秋刀历史悠久,刀术为世代相传,舞刀时,有单刀独杀和双刀对杀之分。 彝族短体插刀是彝族男性插于腰带之中的曲刃短刀,有牙柄及钻花银鞘。 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刀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 曲度。刃形精美优质,极为锋利尖锐。

  • .彝族的棍术也很有特色,有花棍、前门棍、骑马棍、棍棒对练等。 在牟定县江坡乡龙排村流传着一种类似“金骨棒”的齐眉棍,高不过眉, 粗能手握,用坚硬的木料制作。其打法大体与春秋刀相似,单打、对打均可,男女都能操用。这种齐眉棍在操练到紧张时,舞者犹如在棍影圆圈之 中,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除了以上所讲的刀、棍等之外,彝族还有射弩、流星等奇特的器械 功夫。流星是彝族祖先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武艺,流星即流星锤,是武术 器械中的一种软兵器。它由一根一丈五尺长的绳索及绳索一端的小铜锤构 成,铜锤大如鸭蛋,舞动起来快如飞,有如划破夜空的流星一般,故而得 名“流星”。清朝初年,彝族各村寨各民族由于事务纠纷常引起格斗,为 了抗敌自卫,彝族人开始使用流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星表演已成为彝 族节日的传统活动流传下来,对活跃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体质都起 了很大作用。流星没有固定的套路,由七至八个单动作联结而成,有“浪 子踢球” “金丝缠臂” “青龙出洞”等,可由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 击打,只要舞动起来,对手在方圆两三米内不能近身,很容易击倒对方。 流星的运动方法以缠、抛、抡、扫为主,要求演练者做到缠绕抛抡、收放 自如、软中见硬、力点准确。不论哪种招式,绳子在身上缠了多少圈,都 能一招一招地解脱出来,打出去。老武师说“巧打流星顺打鞭”,就是说 练流星要有巧劲。练流星要求有较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爆发力等素质, 特别是颈、肩、腰等关节要灵活,因此特别适合于青壮年演练。

彝族武术多为祖传,很多彝家村寨,都有本族拳师。据说在新中国 成立前,峨山县高平村有一位名叫普朝清的老人,自幼习武,功夫非凡, 腾空飞脚高过人头。有次练功,他原地一个腾空飞脚踢响天花板,接着轻 轻踢倒旁边的妻子而以坐盘式落在妻子的凳上。普师傅传下的高徒有柏育 才、柏育德、柏应昌、柏应明等。

(三)壮族武术文化

广西壮族武术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花山崖壁画就表现了 很多壮族武术操练时的情景。花山崖壁画是二千多年前古越人所作,壁画 里的武士们身高体壮,壁画中的战阵还展现了很多刀、佥、长枪、手镖、 山弩以及竹箭等武术器械,这说明了早在二千多年前,壮族武术就已经颇 具规模。

壮族拳是广西壮族人世代相传的武术,相传这一武术起源于唐元。壮 族人民在长期的狩猎中,观察和研究各种野兽的站立、蹲伏、奔驰、闪展 腾挪的姿态和特征,并将豹的跳劲、蛇的柔性、鹤的轻盈、虎的雄姿等揉 入壮拳套路中,形成了较全面的壮拳“十形”,不但丰富了壮拳艺术美的 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象形武术的内容。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著 名的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壮族拳,并将它广为传播。王安石曾称誉壮 族兵将“粤右良兵,天下称最” 。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功架,使后来壮拳兼备大 架子,这一功夫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

壮族拳吸收了壮族悌悍粗犷的特质,拳势刚烈、短打标掌、借声发 力。该拳种采用“站椿” “打沙袋” “打树椿” “走梅花椿” “七步铁线 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进退起伏以四门为径,出入变化讲求轻、灵、 捷、活四要,练习时以套路为主,很适合在广西山区演练。

壮族器械打斗术,在壮族武术中与徒手技击术一样占有同等重要的 地位,其所用器械品种繁多,包括雪花盖项刀、八卦良棍、白鹤棍、铁线 棍、九子连环棍、九下手(棍术)、三叉、春秋大刀、三指快把、鱼尾 叉、标、长板护身凳、飞坨、竹篙枪术。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桂南龙州的农式丰、钦州的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 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的壮拳演练十分纯熟,对壮 族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蒙古族武术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这一名称较早 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 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 “萌古”等。

“搏克”是蒙古语,可译为摔跤,有结实、团结、持久的美好意义。 搏克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摔跤运动中,保持民族特色最完整的对抗性竞技 运动。搏克的历史较为久远,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 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 宴会,都要有摔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 跤定为选拔武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高的荣 誉。

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摔跤被称为“角抵” “角 力” “相扑” “争跤” “报跤” “摔角”等,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 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 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 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成吉思汗在统一整个蒙古后,还 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同时规定每次出征前、凯旋时都要召开 “那达慕”庆祝。直至清代逐步演变成由官方定期召开的有组织、有目的 的“耐曰那达慕”(即友谊活动或游戏活动)。大会主要由王爷、活佛等 专门组织和训练的“专业”摔跤手、射箭手、骑手间的比武。

蒙古族对摔跤运动的重视也直接体现在传统的节日那达慕大会上,也 正是由于那达慕的存在,才使得传统的蒙古族搏克得以传承至今。从摔跤 的技法上看,蒙古族搏克的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13个基 本技巧演变出100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 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 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 为8、16、32、64等双数,有的甚至成百上千人,但总数不能出现奇数,场 面十分壮观。搏克发展到当代,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 质变: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这也意味着双方搏斗只 需点到为止。当胜负决出之后,胜方不可再次用力攻击对方,这与当代体 育友谊比赛的体育意识和人类体育和谐发展的趋势相吻合。随着人类社会 文明的进步,搏克的取胜标准又发生了变化,与元朝盛行的摔跤形式有所 不同。元朝时的摔跤摔倒后仍可以相搏,必须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得胜, 为了制服对方,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因而富有刺激性和危险性。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