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武术在拳法上要求冲拳有力,以立拳向前下方击打对方心窝、 腹部、裆部。手形主要有柳叶掌、吊钩手、金刚指等。手法主要有冲、 点、劈、砍、靠、捞、敲、摆、压、插、搂、锁、封、拍、推、抄等。 步法多用蛇形步、标梭步、踮步、撤步。腿法常见的有刹腿、靠腿、踩 脚、提膝等。土家族武术中还有一些十分少见的功夫,如“背牛功” “撞 树功”等,各种武术的起源都十分独特。相传:“背牛功”起源于一个牧 童,他早晚背牛犊过溪,越岭放牧,时问长了,牛犊成牯牛,有千斤重, 而牧童仍能背它过溪越岭,由此形成“背牛功”。“撞树功”则起源于一 名看山老人。⑴除了这些少见的功夫,士家族武术还有很多稀有兵器,如 “烟袋杆” “羊角叉” “八角拐” “袖内叉”等。这些器械大都源于生产 工具或器皿,有携带方便、一物多用的特点。在技击中,这些器械兼有多 种器械的功能,令人防不胜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 提高,作为运动项目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方向前进。1949年, 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上,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指出:“武 术属于民间原有的体育形式范畴,应该广泛地受到采用。” 1950年,中华 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不久,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了新 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冬,正式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从此, 国家体育部门将民间流传的武术,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工提炼,使 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并纳入了比赛和表演系列。土家族武术由此进入了一个灿烂的历史时期。土家族民间武术逐步演变为体育和舞台表演艺术 形式,作为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武术的 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相传:老人每天行走在山林中,累了靠树休息,困了靠树打盹,时间长了背靠出老茧而不 觉疼痛。平时一靠树,斗粗的树干被靠得哗哗响,于是被称为“撞树功”。

 

第三章 武术精神与美学文化下的 体育武术研究

第一节 中国体育武术的文化精神

一、武术文化精神的基本元素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 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 化精神。武术在这个土壤中诞生、成熟,无形中浸染和秉承了中国文化精 神的基本元素,并且呈现出自身别具一格的特色。

关于“精神”,《辞海》中有以下定义:“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 般心理状态,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和内容实质。” “文化精神”则是指“一 个民族所特有的并由民族文化所凸显出来的稳定的内在品格,它贯穿渗透 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之中,体现着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和特性。”正如张岱年先生《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文中所 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 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 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文化丰富多 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一个包括众多要素 的综合体系,其核心元素主要可视为四个方面:刚健有力,和与中,崇德 利用,天人协调。上述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 的体系。

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不断充实,使得武术具备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的优秀传统元素。在中华文化精神的熏陶与涵养之下,武术不仅体现出防 身自卫、锻炼健身、表演娱乐等多种不同的价值功能,而且拥有了中华民 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这也构成了武术始终能够历久弥新的动力基 础。从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视角而论,一般而言,武术精神可以认为主要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内外兼修,讲究和谐的人文精神;刚柔相 济,阴阳相生的包容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刚健有为,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另外,如果进一步具体细分,则又可涉及天 人合一、道法自然、礼敬守法、重诺诚信等诸多相关内容。

二、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

张岱年先生曾经指出:“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 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以此为依 据,结合上文所述武术精神的基本元素,我们认为“内外兼修,讲究和谐 的人文精神” “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包容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进取精神”与“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武 术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二节中国体育武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天之所以仍然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 卫的传统实用价值,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 享受,使人赏心悦目并激发人类审美情操。整体而言,武术的全部内容几 乎都倾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体现 着文化审美的意义与特征。在武术理论与实践中,武术运动的审美特征在 武术套路中尤其得到了直观而鲜明的展现。

一、武术美学的形式特征

武术美学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姿势、劲力、节奏、传 神、结构、造型等特有要素来显示自己独立的美学特征。下面以表格形式 呈现出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传神美、结构美、造型美以及名称美的 特征,如表3-1所不。

表3-1武术形式美表现




















姿 势 美姿势美指姿态、架势之美。武术项目非常讲究姿势的美感,如长拳是一种姿势舒 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 作和技术的拳法。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意外,还要讲究骨法和动作 规格,强调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匀称”,就是说四肢与躯干五条线要充满 骨力,就像写字一样,结构追求匀称、工整,撑拔、舒张,无一处松软,从而呈 现出一副健美势态。又如,太极拳讲“五弓”,动作处处呈圆弧,技法要求虚灵 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裆松胯、尾闾 中正,动静有常,姿势均匀,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别有一种娴静柔和之美。
劲 力 美劲力美是指武术的劲法和力度。武术中的劲力均从“发动”和招式着眼。例如, 长拳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 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特点是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 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劲有力,很能表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富有一种阳刚 之美。太极推手则又别有一番情趣。这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太极双人对练, 被人称为“画圈子”,运动员双方通过运用拥、捋、挤、按、采、拐k肘、靠等 方法,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并择机借劲 发力将对方推出,使对方失去平衡或倒地,依此决定胜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 为,美学中的“移情作用”,常常不仅令人忘我,而且产生一种“筋肉感’二武 林高手所表现的劲力便常常使人们产生这种美感,即使朴实无华的拳式,其表现 出的整齐简练丽又充实的劲力,也会使人心潮澎湃,筋肉随之铿锵而动,从而寓 美于劲健之中。
节 奏 美节奏美指武术运动中通过动静结合、变化而呈现出的有规律的节奏美感。武术动 作节奏鲜明多变,气韵生动,近代自选套路在节奏变化上的表现尤其突出。如 1982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浙江队表演的。集体少林功法”,一开 场就在古刹钟声配乐下,展示了少林寺僧练功的场景。运动员古朴的拳法,节奏 鲜明,时而单练,时而对练,内容编排不落俗套,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弦。
传 神 美传神美指能生动传达神情意态之美。武术运动一贯重视精气神作用,讲求神形兼 备,心动形随.意发神传。武术单练动作所表现出的气势、神采,彰显出一种坚 韧不拔、机智勇敢的精神之美。传神也是武术艺术美中一条重要美学规律。

浏览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