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龙活动反映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纵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 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 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 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 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 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自喻”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的 了。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为整个 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 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其中最有特色的则数“龙灯”。因此舞龙运动具有浓重的民俗色彩,而由于武术主要流传于民 间,与这种民俗活动联系密切,舞龙的一招一式、一腾一挪都有讲 究,与武术招式如出一辙,而舞龙那翻江倒海的非凡气势,正是武 术功底扎实的表现。舞龙与武术融会贯通,因此舞龙所表现出的民 俗色彩,武术同样具有,舞龙活动反映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二)武术促进了舞龙运动的发展
尽管舞龙运动以一种当今人们眼中看来近乎虚幻神秘的形式表 现出来,但它在文化的创造进化过程中,主体运用自由的神奇想象 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现与神灵的互渗的原始 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和谐。以节 奏为主的器乐表现体育项目舞龙运动中,武术在舞龙运动的发展中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运动中的表演套路,极大地丰富了 舞龙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这一点上说,武术促进了舞龙运动的 发展。
二、武术与舞狮
武术与舞狮运动之间也是密切相关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两者之间也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 狮运动中,武术如同舞龙运动一样,在舞狮运动的发展中也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运动中的表演套路,也极大地丰富了舞狮 运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南狮中的“文狮”与“武狮”
南狮动作上对武术都有着较广泛的吸收和改造利用。如南狮的 基本步形和技法中,许多动作来源于武术,如狮艺基本步型中的四 平、弓步、麒麟步等都取材于南派拳术,麒麟步更将南狮和南派拳 术紧密结合起来,也和其他拳术区分开来。此外,南狮与武术的交 融和对武术的吸收.从南狮中“文狮”、“武狮”分类也可窥见一斑。在南狮分类中,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 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顺而和善,着重细致 的表情动作;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着重其搏斗、觅食等动作。 少狮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醒狮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狮武合一。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 “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 “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 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 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 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 步,怒则姿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可以说南狮是 重“意”的舞法。从外形上来说.佛山的大头狮子俗称•'佛庄”、 “笑狮”,它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 宽带笺。中山、鹤山的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和 豹仔”。此外还有龙头狮、公鸡狮等,都各具特色。广东传统的舞 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以神似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了具 体形态的限制.它塑造了一个夸张、威猛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 风格。南狮在动作上和武术中与象形拳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一种模 仿性创造,区别在于武术追求的是将模仿动作中的技击提炼出来, 而南狮的表演却意在模仿外在形状和动作本身蕴含的意蕴。武术的起源决定了武术的技击本性,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武 术的健身功能日益显著.但武术是因为技击功能的存在而成长发展 起来的。南狮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产生的,借助狮 子的生活习性来展现人们的思想,充斥有抗暴等内容,武术内容被 吸收进来也就合情合理了。武术和舞狮有着内在的技术和文化交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 束・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弱化,表演竞技功能发展越来越快。南狮的 发展也逐渐向着竞技表演方向在发展。两者在发展方向的思路上有了共同点,发展过程中的借鉴也变得日益经常起来。
(二)舞狮人群与习武人群的交叉性
自古至今,习武人群和舞狮人群有着较大的交叉性。习武人群 中有着较大部分人为习武出身,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中国国 内所拍的武打题材电视剧也可以看出这点,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 列电影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电影将武术和舞狮融为一体•武者亦 是舞者•黄飞鸿是融武术和舞狮于一体的武者形象,这和传统的舞 狮注重武术功底和舞狮对武术技巧的吸收有着莫大关系。在当前社 会,众多武馆和许多高校武术院系都开展舞狮运动,特别是在南狮 盛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武馆不但开展着舞狮运动而且武馆大 厅多悬挂狮头,也证实了武术与舞狮的交融性。珠江三角洲地区许 多武馆都同时进行着舞狮技艺的传授,而一些狮艺馆也传授着一些 南派的拳械等武术内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舞狮对于武馆来说, 其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门技艺的传授,也是一个武馆是否强大 的标志。武术和舞狮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秘书 长张杰奎先生说过,舞狮可以体现一个武馆的实力。在佛山,大多 数武馆都有舞狮队,这是他们赚钱的工具,也是武馆强大的体现。武术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武术的实践性 早源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最能表现各个民族护身获食 的一种技巧。但在以后的宗教生活中,我们看到各个民族的武术实 践几乎无一例外地转变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在宗教仪式 中举行武术活动的目的丝毫没有了原先再现武术行为是为强体献 艺,或是以技术求生的目的意识。无论是从实践的目的、表演者的 心态,还是武术行为所施的对象,都是为了愉悦神灵、驱撵鬼魂. 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神鬼之舞。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纳西族最晚形 成于明代初期的东巴武舞中看出来。东巴武舞的主要表演者即是祭司或参加祭祀仪式的旗人。东巴 武舞的主要内容即纳西族早期体育活动的刀、棍、拳术套路。但东 巴武舞传统上只能在种种与祭祀神灵、驱撵鬼魂的祭奠仪式中举 行。从现场表演的东巴武舞以及东巴古籍的文字资料中知道,东巴 武舞的表演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神。例如,在东巴跳“丁巴什罗舞”时,整套动作都在表现丁巴什 罗(传说中东巴教创始者)所经历的某件事,以及描绘什罗英武智 慧的形象。舞蹈一开始,先跳丁巴什罗出世时他母亲萨绕罗孜吉姆 分娩的动作:东巴跪在神前,举左手,上下连续三次。举毕,起身 抬起左脚,朝神的方向看一看,又做踩鬼样。尔后,做什罗学走 路、学跳的样子。跳什罗踩鬼时,先在神前做三次侧身展翅飞的动 作,起左脚,向左前走两步,举板铃摇两次,起右脚,向右前走两 步,然后又跳什罗被荆棘刺脚的情形,要做来回于毒鬼地方的动 作,即左脚一踮一踮地向前走三步,朝右走两步,回转身跺两次右 脚,表示踩住了鬼。跳“胜生苟久神舞”时,在神前做侧身展翅飞 的动作,从左边半转身,抬左脚;转向右边,抬右脚,一步踏下, 踩住鬼。从右边半转身,抬右脚,上左脚,跺步,踏住鬼。跳"罗 巴塔格神舞”时,在神的前面做三次飞翔的动作。抬腿,举板铃摇 一次,踏下去踩住鬼。左脚一伸一缩,接着做三次抬脚摇身。抬右 足,摇动板铃三次,双足腾跳一次。向前抬足摇动板铃三次,向后 走三步。抬足摇动板铃三次。又先后跪左脚、右脚,向左、右各做 牛顶角动作三次,最后起身站立*抬左脚右脚各三次,做左、右原 地自转各一次。纳西族东巴舞中有许多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动作舞姿。这些虽然 没有标明“神舞”,但跳这类舞时,都是为了表现某位神灵的行为。 在东巴古籍《东巴舞蹈来历》一书中,对于各种模仿动作的舞蹈应 在何时跳,为什么而跳都做出明确阐述。例如:“跳萨利伍德神 (舞)时,要跳白海螺大鹏鸟(舞)。跳依古窝格神(舞)时,要跳绿松石青龙(舞)。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