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是一种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是从人类与自 然争斗中显示自身力量和技能的由自娱到娱人的原始艺术发展而来 的。可以说,它与自卫本能升华、攻防技术积累而产生的武术同时 出现在中华大地。杂技比其他歌舞、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更接近武术。许多超 绝的武技,可以直接纳入杂技节目。中国渊源古老、数千年流传不 断的杂技艺术,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杂技项目可分七个方面:形体技艺、力技、投掷技、 幻术、动物戏、乔装动物戏、滑稽。这七大项中多数项目都是直接 来源于武技,或者可以转化成武技。同源共生和互传互补成为中国杂技与武术的重要联系。狩猎、战争是武技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杂技的重耍源头。 “弹弓”是早于“弓弩”的古代射猎器,它是最早的武技,同时也 很快演化成供观赏的杂技艺术。唐朝时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张芬曾为韦南康行 军……以新泥涂壁,弹子打‘天下太平'字以密集的弹子,射 到泥壁上,打出“天下太平”字样,是高超准确的射技,在这里已 经成为带有娱乐性质的杂技艺术。早在宋代的瓦子诸艺中,作为杂 技节目的“射弩”,已经把射箭武技演变成赏心悦目的杂技艺术。 拉硬弓素来是武场考核的重要项目,历代武将力士,都以能拉硬弓 为功夫的标志。作为杂技节目,它不单纯是“力”的表演,而且成 为单独的“拉弓”节目。清末,北京天桥著名的杂技艺人张宝忠能 同时开五张强弓,每张弓60千克,总量在300千克以上。出现于石器时代的,'流星索”,最早本是投掷的猎具,杂技和 武术几乎同时把它改造为武器和道具。“流星锤”是软兵器中重要 的一种.•,强镖,,则是它的演化。杂技将其做了种种表演性的装饰 和超常技巧的提炼,创造出了 “水流星”、“火流星”等难度大而形 象美的技巧。先秦的士、客阶层,不只对武术的成形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技艺高超的武士的许多特殊技巧,也成为后世杂技的重要项 目。《列子•说符篇》那位在高跷上耍弄短剑的兰子,已把武技化 为杂技,并且成为取悦诸侯、求赏谋生的专业演员了: “宋有兰子 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 并趋并弛,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双手托住城门的力技,与他参加同一攻伐倡 国战役的那两位武士狄质弥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就是汉代兴盛 的杂技“扛鼎”、“舞轮”和“缘绳”之先河。这些先秦武士实际就 是这些技艺的创造者。至今仍活跃在杂坛上的马戏,是杂技动物戏的中心节目。这些 都是武士们骑御之技的必然发展。从车战到骑战的演变中,也发展 了养马和驯马的技术。《诗经•鲁颂•马问》中提到的名马有“皇、 骊、黄、雅、骐、骆、鱼”等达十六种之多,还出现了善于相马之 士如伯乐那样的人物。古时武术和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落魄潦倒的武林人物, 常常流落江湖,打拳卖艺和跑马卖解常常是武士们谋生的手段。杂 技艺术行中也有许多武艺高超的人物.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 起到了有益作用,有的还成为反抗官府、发动和组织人民起义的领 袖人物。如参加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的著名女将领红娘子,就是 位武艺高强的走绳杂技艺人。清代康熙年间山西太原的陈四,既是 武术家又是杂技艺人。他领导的起义者,都是武艺高强的人物,虽 只有六十几人,却在九年之间,从山西进湖广.又从湖广直到云 南,辗转大半个中国。乾隆年间,山东农民起义的女将乌三娘,也 是位武艺高强的杂技艺人。白莲教的起义领袖王聪儿更是剑法高强 的杂技艺人,她所领导的起义,震动朝野。20世纪80年代的得奖 长篇小说《白衣侠女》就是根据王聪儿的史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 说。义和团运动中的杰出女将翠云娘也是深通武术的杂技艺人。长 篇小说《红灯照》就是表现她们的文学作品。那些身怀绝技、浪迹江湖、技艺双全的杂技艺人对武术的贡献 是非常深远的。至于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自然也为杂技所运用。 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与技共通的训练原则。 中国武术的硬功和柔术常常被杂技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目,至 今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戏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杂 技,并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声誉。中国戏法不同于魔术,魔术 的机关一般隐蔽在后面,只能三面看.不能后面瞧。中国戏法由于 千百年来街头巷尾的演出.观众四面围观.一件长袍,罩住了所有 的秘密,因此.演古彩戏法的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武功技巧,特别是 腰功和手法。戏法是变幻的艺术,巧手灵变,全在十指,国际魔术界公认的 中国戏法的典型佳作是《仙人摘豆》和《巧结连环》两个节目。表 演艺术的高低•全在手上的技巧。中国戏法,讲究手、眼、身、 法、步五字诀.古彩戏法演员要从身上变出体积大于自己两三倍、重量达50多千克的东西,又大都是些光滑的瓷器、玻璃缸之类, 有的还要带水带火,这些东西挂在身上,还要不挂臃肿,在罩袍的 掩盖下.演员要上下匀称、形象完美,这里不只需要力量、技巧• 还要求演员有吸腹的“气功”。这一切都要经过持久的武功训练• 所以古彩戏被内行称为“文戏武活”。新中国成立,杂技与武术分 属艺术与体育项目,但在出国演出时常常是杂技与武术同台表演。

四、武术与舞蹈艺术

中国舞蹈自创始时起,就与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 原始艺术史学者们的考证和实地调查中发现,以舞习武是图腾文化 时代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常常可见“武”字和“舞”字互相 通假的情况。《诗经•维清》小序说:“维清,秦《象舞》也。”在 《札记•仲尼燕居》中说:“升堂乐阙,下管《象武》。”这里的《象 舞》和《象武》,郑玄的解释是一样的,可见武字本身就有作舞之 意。《谷梁传》和《左传》都记载了庄公十年的同一件事,一书写 成“蔡侯献武”,一书写做“献舞”。从鸿门宴项庄舞剑,到后世许 多文人,都借舞戟舞剑以抒心情和志趣。剑与戟这两种武器.实际 上变成了深蕴文化内涵的舞具。李白,这位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 素被舞蹈史学家奉为激情的自由舞蹈家,他多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 歌舞:“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三杯拂剑舞秋月,偶然高咏 悌泗涟。”他在诗中还记下了自己的剑舞给观者的深切感染:“起舞 拂长剑,四座皆扬眉。”以武象功,中国自古就有歌颂文治武功的专门性舞蹈:武舞。 周代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大武》可谓肇始,汉高祖则以巴渝军中的 民间武勇之舞,定名为“巴渝舞”纳入宫廷仪式中。这些舞蹈原是 巴山渝水之间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板循蛮夷”者的以舞演武的舞 蹈.《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板循蛮夷者……天性劲勇・初为 议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风俗通义》说:,•阈中有渝水・责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隋书•音乐志》载:“汉高祖自汉中归, 巴渝之兵执杖而舞所谓“板循蛮夷”中的板循,就是木板做成 的盾板。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他们为前驱,他看了这些少数民 族战士们的“巴渝舞”后曾赞叹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当他黄 袍加身、一统天下后,就效周武王的先例引“巴渝”入宫廷舞仪。 事实上,“巴渝舞”在南朝时,民间仍呼为“武王伐纣舞”。汉代 “巴渝舞”尚存的四篇歌词曲目.也是执杖而舞的武舞。这些曲目 为:“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渝本歌曲”、“行辞本 歌曲”,从“矛”、“弩”等字样看是执兵而舞的。“巴渝舞”在魏改名“昭武舞”,在晋改为“宣武舞”,都明显 表出武字。晋帝曾命傅玄作歌词,内中有《短兵篇》一段,描绘集 体剑舞的形姿•素被武术家所引叙:“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蜘 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 法攸象,军容是仪。”真是风掣电闪,动人心弦。源于巴山渝水流域的“巴渝舞”,在中国汉代时进入宫廷,直 到隋朝时止。盛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以18岁起兵、 英勇善战闻名史册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武功战绩,为时人称颂, 尤为他的部下将士们爱戴。在他为秦王时.军中的音乐舞蹈家就编 制了一部歌颂他武功的乐舞《秦王破阵乐曲》。李世民做了皇帝后, 此乐舞被纳入宫廷,贞观七年(633)正月,李世民亲自绘制了 《破阵乐图》,交给太常丞吕才作曲制乐并依图排舞,同时令他的几 位名臣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作歌词。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