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历 尽沧桑的中华民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一幅撼人心魄的历史巨 卷,也意味着武术事业在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下将要展开历史新篇 章。对旧武术的批判和新武术的塑造成为当时武术界思想改造和理 论研究的主要课题。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这个时期是我国武术运动在 新中国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 的基本好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民主革命阶段留下的 任务也基本完成。这些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形势,为这个阶段里新中国的武术运动的昂首起步打下坚实的 基础。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于1950年 7月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刊名,成为早期新中国武术开展理 论探讨的重要阵地,为我国武术的传承和改造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研 究空间。《新体育》在本阶段发表的武术运动的文章,展现了当时 武术领域发展概况。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发表在其上第二期李仲张 的《谈旧国术的改造》是掀开武术运动改造序幕的代表文章,与此 同时,对武术运动项目的介绍的文章也开始陆续发表。发展新体育,建设新体育是武术运动在进入新中国之后发展的 时代大背景,其实质是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建国以后的延伸与升华・ 这种形势和这种发展思想最终导致武术运动在新中国的发展首先表 现在确立“新体育性”发展的实质。建国以前.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一直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民族危亡下的“体育救国”运动 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担负着“强国强种”的民族理想。武术 作为以技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体育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深受 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新中国的成立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进一 步传播和延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1949年9月5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 育”。朱德在中华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将体育定 义在,'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卫生保健的一部分”.并指出 “过去的体育,是和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的。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 一定要为人民服务,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1950年6 月6日至9日,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号召全党 全国人民做好的八项工作中有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改革的一 项,表现出当时社会性质更替下武术发展的大环境。武术运动在一 种时代转变背景下的发展,必定也带有“变”的时代特点。政治制 度的转变、社会发展的需要,赋予武术运动研究以辞“旧”迎 “新”的时代内涵,与旧武术(当时沿用旧称“国术”)的决裂,走 向符合时代发展的武术运动•成为新体育的一部分,必将导致武术 运动在理论上的变革。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 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写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 词,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体育发展思想主导了当 时武术发展的潮流.是新中国武术运动在这个阶段发展的主导 思想。武术运动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这种“国民体育” 背景下备受重视。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体总) 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筹备会议上 讲话时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筹备委员 会主任冯文彬在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要开展武术活动”;1950 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 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毛主席号召凡是能做到 的都要提倡: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太极拳及各种各色 的体育运动。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把武术列为 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根据“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负责对武术等民间体育形式 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1950年,李仲张先生在《新体育》上发表《谈旧国术的改造》 一文,是当时武术领域内理论探讨的代表之一。作者从人民当家作 主的立场上出发,查找旧国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没有在广大人 民中开展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为反动统治者、少数人服务”。作为 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在当时被认为是由于文化的侵 略,“将体育国术对立起来,抹杀国术的价值”,“否认是新体育的 一部分”,所以,确立武术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体育的一部分 是首要的前提,然后才能进行改造,使之确实“提高人民健康”, 为生产服务。徐英超指出,应该对打拳、摔跤、刀枪棍棒等加以改 造,使之“成为新体育很好的一部分”。冯文彬在全国体育总会筹 备会议上的报告中也说:,'为了发展与普及体育运动,不仅是田径、 球类等应当继续发展,对于国术、打拳、劈刀、刺枪、骑马、舞蹈 等必须提倡和发扬,对于旧的不适当的,必须经过改造,加以批判 选择,做到是科学的,有益于人民健康及生产国防的”。“新体育” 发展思想在武术运动中得以确立。在建国后的发展阶段中,武术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在这种 “国民体育”的范围内界定下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对武术进 行研究和推广的指导方针下,体育部门积极开展对武术的探索,从 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角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中认识到武术运动的 性质、地位和作用。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思想上,集中表现在这种对 旧武术进行批判的认识上:“数千年来被统治者收买利用,作为压 迫人民、麻醉人民的工具,为少数人服务,根本没有在人民群众中 得到发展。”武术运动和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一样.在阶 级上是被压迫的。新中国的成立,武术运动掌握在已经当家作主的 劳动人民手中,为人民所有。所以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期,武术 运动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以人民为核心的“新体育性”确立了,思 想上成为新中国体育思想的一部分,确立了 ,'新体育性”的发展 性质。
二、武术运动发展新体育仪的体现一人民化
武术运动是新体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增强人民体质的手段,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这个阶段发展的目的。在笔者收集到《新体 育》在这个阶段发表的五篇文章中,其中有四篇是介绍武术运动形 式。当时的武术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基本上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的方法,这种作为运动形式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当时体育运动改革 的大背景,“最基本的、首先的还是锻炼人的健康身体”,“体育是 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体各部分器官,用各种性能不同的体育方式使人 的身体全面发展。”武术发展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要目的,其原因 在于新中国成立后,要用最大的力量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劳动 生产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第一基本条件,是关系人民切身的最大利 益,体育只有为劳动生产服务,同经济建设相联系才能最好的为人 民服务”,“体育的任务是不仅不至于生病或轻易疲倦,还要更积极 地提高劳动效率,使人能够胜任重大的、长期的、复杂的劳动工 作”。这种认识和条件导致了武术运动的开展成为生产服务的一条 有利途径,武术为生产服务,使人的身体健康是其“人民化”确立 的主要原因,这一认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体育为民族独立、为 夺取政权服务的深层演绎。这个时期,武术运动发展主要表现出形式单一的大众性和贴近 生产的健身性,其主要原因在于: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