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6年5月开始,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席卷全中 国的一场动乱,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空前的灾难时期.思想极度偏 左,文化专制,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怀疑一切.打倒 一切”的狂妄口号下.从中央到地方许多体育干部被打倒,包括当 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等体育领导人被迫害致死,体育系统被诬蔑是 “长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治,钻进不少坏人,成了独 立王国”,整个体育战线陷入瘫痪状态,全国体育系统实行军管制。 在这种环境下,武术运动的发展基本上是处在停滞状态,新中国成 立以来武术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武术运动绝对为政治服务, 从属于当时的政治路线,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不少人被打成“牛鬼蛇神”,成为“群众专政”的对象,不少老武术工作者以及专家 学者因为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封建遗老遗少”受到揪斗和批 判。大量古老有价值的拳谱资料被作为“封、资、修的毒草”被毁 掉,一些武术器械被收缴或损坏。武术的训练、竞赛受到干扰破 坏,竞赛活动被迫停止。尽管在部分武术领域内还有一定的进步, 但也是一种扭曲的发展。对外的政治交往产生了当时著名的“乒乓外交”,并产生了 “小球转动大球”的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我国体育发展的良好外 界环境,形成长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很深的“友谊第一,比赛第 二”的比赛思想。然而,在极左思想的干扰下,政策的图解、政治口号的演绎成 为时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变成政治与业务关系、政治与 技术关系、友谊与比赛关系的缩略语•并上升到路线斗争的高度。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在体育运动中 的具体体现,就是政治第一,就是以无产阶级政治统帅比赛,比赛 为政治服务”,“贯彻这一方针,就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在体育这 个上层建筑领域中,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从这种认识上看,是把体育完全看作是政治的附庸,从属于一定的 政治路线。武术运动的本身也被戴上“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 子,对练拳讲健康长寿扣上“资产阶级活命哲学”的帽子,对武术 的技击批判为“技术第一”、“唯技击论”。武术从属于政治,引发 人们对其功能作简单化理解,这种理解使武术运动的发展更加狭 隘,并且否定了武术的休闲娱乐功能.认为提倡武术的消遣娱乐 性,就会妨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就会使修正主义毒菌 滋长蔓延,就会使社会主义武术运动演变成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 工具。提倡在武术比赛中主要是看运动员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从 而起到激励革命斗志,振奋革命精神的目的,武术思想极端扭曲。在这个阶段,武术表演作为为外交服务的手段之一,充分体现 了武术为政治服务的阶段性特点。从1974年单独组团出访美国少年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到1975年武术代表团访问英国、莫桑 比克,中国武术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在对外的国际交往中发挥了 很大作用。

二、武术运动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作为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武术在这个 阶段的发展并不能用纯粹的倒退和毁灭来评价。在当时国内政治环 境不稳定,国际上受到“美帝”的政治打击、经济封锁.中国同苏 联边境发生冲突,遭受“苏修”的政治、军事威胁,在“备战”、 “备荒”的发展环境下,在全国开展“学军”的备战气氛,出现的 “生产劳动代替武术”、“军事训练代替武术”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又有前阶段武术“阶级论”、“工具论”的影响.武术运动 在这个阶段因为政治化、阶级观念的极度上纲上线而产生特有的发 展状况。武术在整个文化大革命阶段的发展,是一种曲折的发展,首先 是在许多方面体现十足的“形式化”和“畸形”的盛行。1969年, 中苏边境发生冲突,一时国内“备战”气氛浓厚,“学军”成为学 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体育课更名为军体课.经过改变的武术项目 “军体拳”在全国风靡一时。在“左”的思想干扰下,诸如“语录 拳”等畸形武术运动形式盛行,“四人帮”及其追随者更是宣称 “简化24式,提高套路88式是无产阶级的拳,可在公园教练.其 他拳都是资产阶级的,不准在公园教练”,这种政治因素反而进一 步提高了太极拳套路的普及与教学。从1972年到1976年期间,分析在《新体育》上发现的与武术 运动相关文章,结果显示:


  • .在1966年至1971年中间,武术运动遭受了 “文化大革命” 中巨大的打击,《新体育》停刊,这几年是武术运动发展受到前所 未有的摧残。由此表明,在1966年至1971年的这个阶段,武术处 在停滞的状态。

  • .在《新体育》(1972年至1976年期间)、《体育报》(1974 年至1976年期间)共发表与武术运动相关的文章37篇,其中《新 体育》22篇.《体育报》15篇,表明在这种发展思想扭曲的环境 下,武术运动还是在发展的.并不是完全空白的阶段。主耍原因在 于,1972年周恩来总理出来主持工作,武术的各项工作开始恢复, 禁止多年的比赛开始得到恢复,1974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并兼管 体育工作,武术出现良好局面,中断的比赛和表演得以恢复,并在 1974年单独组团访美。

  • .《新体育》发表论文22篇。特殊的发展阶段,武术运动拥 有特有的时代色彩,在这个阶级斗争为纲的阶段,阶级斗争必然是 武术运动发展的主要特色,《体育报》在这个阶段共收集其发表的 相关文章15篇,其中阶级斗争性的文章2篇,仅次于武术活动的 报道。由此表明:在这个阶段,太极拳的研究是重点,其中太极拳 教学教法以及生理学研究共5篇,占收集文章的 73%;在这个 阶段,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武术运动较上个阶段表现出浓 厚的阶级斗争色彩。


三、思想上的破茧一武术工作相强调整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两三年中,人心思定,人心思治, 中国的经济形势迅速好转,但由于“左”倾思想及其影响尚未肃 清,“两个凡是”还很盛行,“三面红旗”还被认为是正确的,整个 武术领域内依然没有脱离“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1978年初和1979年初,召开了两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 1978年1月22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是新 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则是在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召开的。这两次会 议以及王猛同志1980年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体育历程作了全面的总结,在这种新中国体育 重大的战略调整下,武术运动开始在思想上进行调整。受三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影响,我国武术运动实际上开始了 根本性的转移:由“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政治运动为中心向以业务 工作为中心的转移。1978年至1981年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整顿 和建设各级体委领导班子,建立、建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恢复和健 全各地武术组织机构等。1981年以后的三年调整,克服了 “文化 大革命”对中国武术的破坏,为八十年代我国武术的高速发展和武 术竞赛体制的改革(即散手擂台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思想上的解放和措施的实施,为武术运动圆满解决如下几 个问题作了准备:对武术运动社会地位的定性;对遭受“文化大革 命”影响的武术运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出现“人琴俱亡”的局 面;武术学术理论发展的问题;武术竞赛机制只有套路比赛没有技 击竞技,参赛拳种较少和参赛人员单一(仅限少数青少年参赛), 压抑了众多拳种和多数群众习武的积极性;武术向国际体坛的 冲击。

四、武术理论的发展一《新怵育》、《体育报》以及 其他学报发表的文章分析

在武术运动发展的调整期间,《新体育》(19篇)和《体育报》 (22篇)发表文章41篇,其他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 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114篇。

分析表明:

  • .此阶段的发展,同“文化大革命”阶段相比较武术运动 在理论的研究上有了飞速的进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 都是一个飞跃。

  • .在本阶段的发表文章中,文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在本领域内 发展占据优势,武术运动发展的主导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武术发展进 行文化上的反思,思想的解放在武术文化领域内体现明显;技术研 究以及教学与训练领域研究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技术被整理出 来,教学教法得以研究,这类文章占全部发表文章的6%;在

  • 109 •


对武术发展的思考探索方面的文章占11.6%;值得一提的是,在 这个短短的调整期内,对武术运动的生命科学(生理学和心理学) 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占全部文章的7. 10%,对太极拳的 生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武术运动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迅速结束了学术领域内的阶 级斗争,没有出现相关阶级斗争色彩的文章。表明在本阶段,武术 运动在发展思想上开始扭转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思潮,为武术运动 的深入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