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委陆续组织专家编制了太极 拳、长拳、刀、枪、jian3、棍的初级、乙组、甲组套路,促进了技术规格的 统一化。1957年,武术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8年,中国武术 协会成立,《武术竞赛规则》《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竞赛规定套 路》《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相继制定颁布。1959年制定的武术竞赛规则将 武术项目分类,进行同类、同组比赛,增强了套路比赛的可比性。20世纪 6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系统的武术教程促进了体育 基础科学知识与武术的结合,以及训练程式和基本功系列的逐渐稳定。20 世纪70年代,武术发展主要表现为太极拳、南拳、八卦拳、通臂拳等的普 及,而长拳套路则在出现舞蹈化倾向引起反感的情况下,在1979年的竞赛 规则中删去了关于给新颖、难度动作加分的规定。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主要 开始承载着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逐渐向着一种体育形式的改造与规范发 展。
第三节当代武术的分类与现状研究
武术发展至今,内容极为丰富,流派之多不胜枚举,其产生、发展的 武术运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而且分类方式很多。本节采用以下两种 分类方式。
一、按运动形式的分类
按运动形式的分类,可将武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以及搏斗运动 三大类。
(一)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指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增强专项 体能或健体目的的运动。它包括内功(内养功)、外功(外壮功)、轻功 (弹跳)、柔功、硬功(击打和抗击打)等,既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的基础,又是极好的锻炼方法。例如,习浑圆桩可以调心、调身、调息, 站马步桩可以增强腿力等。武术界亦广泛流传有“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 空”的说法。对内功、外功等功法运动的简介如表所示。
表1-1 功法运动
| 内 功 | 内功又称“内壮功”或“富力强身功”,是一种动静功结合的导引法,主要通过 意守、以息运气、呼吸锻炼等方法,以增强内气而产生祛病强身等功效。太极内 功原系太极拳的内炼功,早先在武术界流传,以增强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太 极拳法实践》一书曾有“其专至锻炼脏腑、神经、感觉,所谓精气神者为内功” 之说。内壮功有很多具体的练习功法,从锻炼的形式与方法上看,大致有静卧、 静坐、站桩和鼎桩四种方法。 |
| 外 功 | 外功又称“外壮功”,所谓外功者,是指专练刚劲,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 段,使身体具有比常人较强的抗击打、摔跌、磕碰的能力,以达到强筋骨、壮体 魄之功效的功夫运动。如传统的鹰爪功、金刚指、铁砂掌、打千层纸以及各种排 打功等,都属于外壮功。外壮功一般与内壮功结合进行修炼,即所谓的“内练一 口气,外练筋骨皮”。 |
| 轻 功 | 轻功又称“弹跳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增强弹跳能 力而蹦得高、跳得远之功效的功法运动。至于轻功能使人变得“身轻如燕”以至 可以“飞檐走壁”的传说,缺乏科学根据,并不可信。 |
| 柔 功 | 柔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 伸展性能的功法运动。例如武术基本功中的各种压腿、搬腿、撕腿、劈叉腿、下 桥、压肩等,都属于柔功。 |
| 硬 功 | 硬功即为过硬的本领;扎实熟练的功夫。硬功靠苦练,在武术中,硬功是指习武 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使身体各部位练出具有比一般人强得多的抗挤压、抗击 打、耐摔跌的能力,是经过长期极限运动累积的绝活。硬功需“冬练三九,夏练 三伏”方能成功。硬功与绝活常相提并论。硬功如用在其他领域,则可解释为超 凡的本领,.引用范围较广。古往今来,拥有不凡的硬功技能者才具有更强的生存 能力。 |
| 长拳泛指由架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多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 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组成的拳术,其势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波澜壮阔。其 运动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长拳是竞技武术中的 主要项目,传统的长拳有查拳、华拳等。由于长拳的特点适合广大青少年练习, 是促进生长,强壮身体、发展素质、陶冶情操的优秀拳种。最早太极拳也称“长 拳”,但与此不同。传统上将查、华、洪、炮、弹等拳种统称为长拳。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在以上诸拳种的基础上形成了用于武术比赛的长拳,主要有“竞 | |
| 长 | 赛套路”即国家规定套路,“自选长拳”即根据有关规定自己创编的套路。国家 |
| 拳 | 规定套路在20世纪50年代有甲组、乙组、初级长拳,现行的“竞赛长拳”是于 1989年为了亚运会比赛而创编的,已经在世界武术锦标赛及亚运会上采用。自选 长拳则按武术规则规定,必须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马、扑、虚、歇五 种步型(女运动员可以不用马步),五种拳法,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屈伸、直 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平衡、跳跃各三种,跌扑滚翻动作可选两 种,亦可不选。最近国家又创编了武术段位制的一系列长拳套路,武术竞赛中又 规定了长拳的指定动作,鼓励创新动作,评分标准也做了调整,使长拳朝着高、 难、美、新的方向发展。 |
|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连贯、圆活的拳术。太极拳看似软绵绵的,像是在 “摸鱼”,《太极张三丰》的功夫,也许你看过,虽说是电影,可也表现出了 太极功夫。太极拳是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轻力、练内的拳术,是吸收各家拳 | |
| 太 | 法,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了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而形成的,过去人 |
| 极 | 们称“绵拳” “软拳” “文拳” “哲拳”,其实太极拳刚柔相济,虚实变化, |
| 拳 | 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是“绵里藏针”的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出了多式太极 拳,它以搠、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运动方 法(亦称太极十三式),在国内外广为流行,以健身修性为主,也是竞赛项目。 传统的太极拳有陈、杨、孙、武、吴以及其他各式规定的太极拳。 |
| 南 拳 | 南拳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拳势多为刚烈的拳术。南方各地 的拳术也不尽相同,广东南拳主要有洪、刘、蔡、李、莫五大流派,还有虎鹤 双形、侠家、咏春、白眉、昆仑等拳。广西有周家、屠龙、洪门、小策打等,福 建有五祖、五枚等,湖北有孔门、岳门、鱼门、孙门等五大派,湖南有巫家、洪 家、岳家、薛家四大流派。四川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流派。 其他南方各地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拳术。但是,南拳大都是以步法稳健、拳刚势 烈,少跳跃、多短拳为基本特点,着重以声、气修力;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刚 柔相济,尤其注重上肢手形的变化;南拳招法朴实,发力浑厚,舒展大方,其气 冈IJ烈、威猛,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 巧打拙、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在步法上讲究灵活多 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南拳的 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以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 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 力。在打法上,南拳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 优势。 |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