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武舞主要是表现人与兽或人与 人搏斗的舞蹈,它是狩猎或战争场面的再现:当时,人们在狩猎和战争活 动前后,都要跳武舞,舞者手持各种兵器,作击、劈、砍等动作,通过武 舞这种形式来模拟和还原战胜敌人和猎物的场景,想象、练习劈砍击刺等 杀伐的动作技术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鼓舞士气乃至祈神保佑。这 些武舞既是战斗的演习、武艺的操练,也是原始击刺动作组合成武术的简 单套路的萌芽。舞中存武,舞中行武,舞中显武,武舞也可以说展现了早 期武术与舞蹈的客观交融,一些武舞的动作组合与现今的武术套路有许多 相似之处。《尚书•大禹谟》记载,舜时曾经发生过一个以武舞慑服反叛 部落的事例,一个叫有苗的部落不服从当时中央政权的统治,舜命禹率人 去讨伐。禹领旨后没有直接率兵展开攻击,而是让士兵手持干、羽等各种 武器,以武舞的方式训练了70天,有苗氏终于被其慑服了,从而不战而屈 人之兵。
与武舞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以巫术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等。据相 关资料介绍,巫术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十分盛行,史前的巫术中存在着许多 原始的体育形态,而巫舞则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体育形态之一。因为巫武不 分,武术与巫术的各种联系便也成为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先民 们为了在战争中能取得胜利,一些巫术活动也逐渐升级为大型武舞,如西 周军队中的“象舞”和“大武舞”。这些武舞既是对战争的模拟和练习, 又是对士兵进行针对性的军事训练。正因如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古 代,“舞” “武”两字是同源、相通的,武术的精髓,源自巫一舞一武。 诚如胡小明在《从左江岩画看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传播》一文中所提到 的:“如果武术不是受益于武舞,那它将向拳击、摔跤等格斗术的方向发 展,至于后期儒、释的影响,不过是为武术披上了一层伦理学的面纱。揭 去这层面纱,便宛如我们站在左江岸边,凝视着那些手持刀剑而舞的人 形。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仍保留有不少其先民的武舞传统。 例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人手持武器而狂舞, 场面十分壮观。
原始武舞尽管是一种简单的手舞足蹈,但却促进原始武术在原始文化 的混沌母体中萌芽成长。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理念,一些学者甚至认为,
“中国武术正是从巫术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武术因素和创造灵 感,现代武术套路受到巫舞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艺术 妹力”。
二、冷兵器的历史辉煌
冷兵器一般是指不利用火药和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 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而是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 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是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按照其材 质可以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按照其用途可以 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武器又可以分为格斗、远程、自卫三 类;按照其作战用途可以分为步战兵器、骑战兵器、车战兵器、水战兵器 和攻城器械等。许多冷兵器是复合材料制成并兼有两种以上的用途、性质 的,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质划分类别。
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战杀伤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兵器只有 量的提高,没有质的突变。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 器,但由于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进程不同,冷兵器一 直沿用至今。古代两军对阵最有威力的是枪,骑兵用的是大枪。步兵用的 是花枪,枪的基本功是:拦、拿、扎。枪练得好的人内劲和心意运在枪尖 上,枪花随心变化,好枪法用起来是不见枪尖的,让人眼花缭乱。古枪法 全世界只有中国独有,花枪是刚柔并济、阴阳相合的长兵器。古代好枪法 的枪中王有民族英雄岳飞、杨家将、罗成、赵子龙等,他们是中华民族为 之骄傲的英雄。
第二节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脉络与风貌
一、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在以科技为先导的西洋文明的冲击下 被迫拉开了转型的历史帷幕,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强劲步伐,古老的中国武 术同样演绎出了一首艰难曲折的转型乐章。1900年前后主要兴起于河北、 山东、河南等北方大地的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有着重要地 位。在国难当头、皇室权贵争相逃避退缩之时,数十万计以传统武术拳械
奋勇抗争的中华儿女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刚健有为的传统品质。虽 然,为了激励人们勇于和强大的帝、官、封势力作斗争,义和团民们的习 拳练武往往伴随有诸如“画符念咒” “刀枪不入’等一些神秘主义的活动 形式,给武术蒙上卜种封建迷信色彩,从而造成了武术发展中的某些负面 影响,义和团民众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某些方面也不可否认地显示出了封 建社会小农经济落后和愚昧的一面,但是这些微观方面的非主流因素都无 法掩盖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进步意义及其对于中国武术的巨大推动力量 和深远影响作用。
1900—1949年,是中华民族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该时期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为研究主线,从1901年武举制被废除、1902年军国民运 动到“中华新武术”的革新尝试,从影响深远的“土洋体育之争”到精武 体育会、中央国术馆等体育组织的积极探索,系列重大事件由点到线、由 线到面的平铺与开展,不仅折射出民族自强背景下的武术发展特点、尚武 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武术体育化转轨的时代诉求等,而且清晰地呈现了 这一重要历史中民族文化所处的典型宏观背景以及武术文化对于这一时代 语境的应激与回应。民国时期,武术被作为一种强国健体的教育手段推向 学校,列为正式课程。在一些运动会上,武术还被列为竞赛项目。民间出 现了许多拳社及武术会等武术组织,其中有两个影响最为深远:一个是霍 元甲于1910年创立的精武体育会,另一个是张之江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 中央国术馆。1927年下半年,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 任、蔡六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 研究馆。后该馆归属政府直接领导,财政部拨经费。1928年正式易名为中央 国术馆,简称国术馆。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规 定省、市、县、乡各级国术馆,应推各级政府行政首脑兼任之。这种做法 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促进了各级武术馆的建设和发展。 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华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经常聘请国术专 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教授研究武术、编著出版武术专著。国术馆 设各种教学班,均设学科、术科两类课程,学科设文化知识课,术课设武 术技能课。同时设“国术国考”制度,制定并实践了武术对搏与器械单练 的竞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与 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武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管理的轨道,对武术 的提倡、推广、实施有很大作用。于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国术馆组织举 办的两次“国术国考”是近代影响最大的武术比赛。另外,于1933年和1935 年举办的中华民国第5届、第6届全运会,武术都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这 些竞赛活动使得武术竞赛规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细化。此后,人们对武 术的观念开始革新,武术理论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随着新、旧思潮的 交锋和“土洋体育”之争的展开,以及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和运动竞技 场,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逐步深化,开始从体育观的角度来认识武术。同 时,一些学者开始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起源和发展,验证武术的健身与 技击效果。
二、现代武术的改造与规范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也毫不例外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国家不但在高等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了武术专业,还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 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中 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