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图会》为明代王圻与其子王思义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 全书共一百零六卷,人事七卷载有拳法图、拳经②。按拳经为《纪效新书》拳 经主文的一、二段,拳势图诀是以《纪效新书》拳势图诀半页为单位,从后往 前倒序重新编排,顺序不同于《纪效新书》。按本研究第四章参考本考证, 《三才图会》的原稿来自西谛板《纪效新书》。《三才图会》和《武备志》为明 末至今,坊间能取得完整拳三十二势版本的两本古籍。两书之底本均为西 谛板《纪效新书》。从唐顺之《武编》到明末程子H《武备要略》,戚氏的《纪效新书》拳经从 其出台到八十年后,历经军中的承传,已经产生一定的变革,在拳势诀分析 中可看出部分拳势已被误传或误解,有些新的拳势也被提出,武术在传承中 也会因不同的见解而改变,武术流传至民间或民间传至军中,因而产生不同 流派,对武术的多元发展,总是正面的效果,但过度主观的乱纂只有让后人 贻笑。从明嘉靖年间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提及“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①按《武备要略》下插势拳诀为钩脚锁臂,同于西谛板《纪效新书》《三才图会》《武 备志》。②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汇.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刷:227. 边上。……张大司马罢而家居”①,内家拳张松溪出身军伍。内家拳单思南, 郭县人,从征关白,归老于家②,单思南亦从军而告老还乡。单思南之徒王征 南,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提及“先生谈古论今,意气伉慨,因为余兼及枪刀 剑钺之法。日:‘拳成,外此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 以至卒伍之步伐,阵垒之规模,莫不淋漓倾倒”③。按此即明证内家拳一脉传 承来自军中武艺。明郑若曾在著《江南经略》时,调查江南四府各县,军中教 师所习武艺,“使拳格兵器之家凡十有一,……,一百三十教师相传各臻妙 际”④。戚氏《练兵实纪》“多选熟知各色武艺之人,不拘行伍游方之辈,厮役 种色人目,或为艺师,或为艺友,每学数人,日夕教演,大约不过三年,则诸艺 俱通”⑤。军中所流传武术不断地从民间各流派吸取营养来壮大,有相当多 的家数,但民间的武术如内家拳也来自军中,相辅相成。明小说施耐庵《水 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有段军中教头来自 民间的例子:高俅道:“你那斯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 ”王进禀道:“小人 便是。”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 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耍推病在 家安闲快乐? ”⑥与戚氏《练兵实纪》所载相同,多选熟知各色武艺之人,不拘 行伍游方之辈,厮役种色人目,凡熟知武艺者均得以为军中教师。另按所言 不拘种色人目“入关番”亦得以为教师。明末武术在民间发展并无资料可查,从兵书所见流派,按郑若曾《江南经略》一百三十几位教师共十一家,此家为军中流派,可上推唐顺之、戚继光 所言流派、拳家均为军中流传武艺体系,符合明末武术“宋太祖下南塘”一脉 相传①。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之《拳经》中,缙之以图、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打破 门户之见,对武术文化的传递做出极大贡献。戚继光著《纪效新书》将拳经列入兵书中,完备兵书中武艺体系。首将 拳法列入兵书中,为唐顺之《武编》开始,但《武编》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 与后金兴战之际,才交付武林出版家徐象檀刻印。按实际出版印行,以戚氏 《纪效新书》于嘉靖四十年(1561)印行,应列为第一。唐顺之《武编•拳》仅 文字叙述,对现代人除了难以句读之外,在文义的理解上还是有极大困难 点。《纪效新书》拳经“缙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对后世武术的发展 留下不可磨灭贡献。在中国武术史上,除在已出土的石刻、壁画上有相扑 图、角抵图外,在书籍上缙之以势、注之以诀、印行出版者首推《纪效新书》, 经过几百年后仍可依拳势诀、拳势图而启发得艺。自《纪效新书》以后,武籍 兵书如程宗猷《单刀法选》《长枪法选》、程子^的《武备要略》、茅元仪《武备 志》、清吴殳《手臂录》、张孔昭《拳帖》、甚乃周《装氏武技书》等等,均缙之以 图、注之以诀,以启后学。开此先河者戚氏对拳法流传的贡献极为重大。从明末崇祯年间程子颐所辑《武备要略》中长拳说,虽然其参考书之原 始底本为西谛板《纪效新书》,有三十二个拳势,但其二十四势中有二十二势 势名或内容同于拳经,但实质部分内容易已经开始变异,重大改变的有高四 平:左右短进退如风;探马势:接短拳当以劈砍;拗单鞭:剪步冲拳;中四平: 拳势图成中四平顺步捶;兽头势:成虎抱头势;下插势:下插成掌,亦钩脚锁 臂;伏虎势:但来凑;鬼蹴脚:取人后脚;朝阳手:偷步进弹他一脚;当头炮势: 拳势图成直打上;旗鼓势:拳势图双手曲握;一霎步:拳势图后手成立拳。小 结十二势中一势改变势名外,十一势有所变异,加上新创的低看势、直行虎①参见本节“拳经对清代武术发展的影响”论述引证。 势,共有十三拳势完全偏离《纪效新书》拳经拳势,也就是仅十一势符合《纪 效新书》拳经拳势之原义。但偏离的结果并未使拳势更为绝妙,按本研究探 讨,程子对《纪效新书》拳经拳势未能完全理解所致,如鬼蹴脚成为取人后 脚。赵光裕校《邵陵拳势歌》隐喻拳经拳势诀之内容,是在用于提醒已习练 者,而后人在诸多材料中比对梳理出头绪是相当困难的工作。明末诸多兵 书将拳法列入,方能留下珍贵武术材料,使后世武术能延续发展,也让武术 研究有相当的支撑材料。《纪效新书》始列拳法于兵书,完备兵艺体系。拳经能广罗当时拳之善 者三十二势,缙之以势、注之以诀,留给后人无价的武术文化珍贵遗产。几 百年来武术界对其内容不断的探究,依个人的武术修为而有不同深浅的解 读,每次深思均有美好的回应,更佳成果逐渐显现。在思考与试敌之下,武 术的流传发展才会长存和无限的进步。在明末的战乱中,人们的思维是有 限的,从程子^的二十四势长拳就可一见端倪,但留下的文字图说资料是宝 贵的,可让后人再次求证。明清两代军中以冷兵器为主,直至清道光庚子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 才为西方的船坚炮利所惊醒,大批进口洋枪、洋炮,成立新式火器装备军队。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废除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制,武术总体上退 出军事的范畴①。武术开始真正走入民间。清军入关后,清以“弧矢定天下”重骑射,兵艺以长枪、藤扁刀之类,并严 禁民间武术。人民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的矛盾交织,反清秘组织在各地蔓延, 反清志士以习拳武,积蓄武装力量,明朝军中武艺开始流布民间。清初的黄 百家《内家拳法》究其师承即军中武艺,其行著部分如六路中佑神通臂最为 高为高四平;斗门深锁为懒扎衣;仙人立起朝天势为拗单鞭,撒出抱月不相 饶为指当势,扬鞭左右人难及为一霎步;煞捶冲掳为中四平;乱抽麻燕抬腮 为腐翅中剪劈推红;应敌打法色名有为拳经中部分拳势。张孔昭《拳帖》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汇.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刷:283. 拳法,本研究在分析拳经时有十四个拳势引证,迷节六节中迷拳披揭为拗单 鞭;迷拳戏珠为旗鼓势加双劈;黄龙抱蟾为鬼蹴脚补前扫转上红拳穿心肘; 其他火焰攒心、到骑龙梅花步、雀地龙一上一卸一补著,张孔昭《拳帖》除了 内含相当多的《纪效新书》拳经拳势外,并已经再进一步归纳整理,如走盘闩 法、用肩法、一片临场、后手定舵等拳法论点,对后世拳法理论的发展影响更 为深远清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中提及天下太平弃武习文之经过,“当是时, 西南既靖、东南亦平,四海晏如,此真挽强二石,不若一丁之时。家大人见余 诉弛放纵,恐遂流为年少狭邪之徒,将使学为科举之文”①。在康熙、雍正、乾 隆年间,民间武术家纷纷整理武术,著作相关书籍,诸如黄百家《内家拳法》、 吴殳《手臂录》、张孔昭《拳帖》、曹焕斗《张孔昭拳经》、王宗岳《太极拳论》 《阴符枪谱》、装乃周《芸氏武技书》等,许多的重要的武术理论均在这个时期 出现。如吴殳对明代至清初流传的石家枪法、马家枪法、沙家枪法、杨家枪 法、峨嵋枪法、梦绿堂枪法、程宗献枪法等多家枪法进行注释与辨析,总结枪 法诀要②。
。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