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地处东海前哨,建县甚久,文化发达,古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民间舞 资源甚是丰富。由于藤牌兵在抗倭战争中功绩卓著,因此对军队使用藤牌 亦特别青睐,清嘉庆《瑞安县志》已有藤牌八十一面的记载。清末光绪以来, 热兵器开始上演,藤牌已渐渐地失去作用,春秋季校场练兵也名存实亡。由 于百姓喜爱看藤牌兵操练,瑞安籍的清兵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 牌阵,在清明庙会时向人们表演,既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达到去邪保 太平的作用(指戚家军一到,倭寇荡尽,天下太平之意)。此后,每年清明节 庙会,打藤牌都是乡民们最受欢迎的,这种近似武术表演已形成民间舞 雏形。民国初期,瑞安已以打藤牌闻名温州五县。以从庙会上表演变成向大 户人家献演。由于人们相信打藤牌有去邪保太平的妙处,于是一些大户人 家送来请帖,由演出队头家收下称收帖,或由头家向大户人家送出帖子,定 何月何日去表演称送帖。届时大户人家张灯结彩,广请亲友,热闹如同过 节。沿街爆竹声声,扶老携幼,迎接藤牌军进来。这时大锣大鼓、号头喷呐, 由一面大旗前导,后跟八面队旗,藤牌手轮牌使刀,走“引牌”步伐,雄赳赳气 昂昂进入演出地点——院子,后面还跟着背“城门”的帮衬的浩浩荡荡足有 四十多人,观者如堵。演出时锣鼓声、号角声、厮杀声、喝彩声、欢笑声不绝 于耳。演出结束主人家先端出四大盘茶点招待,然后好人家赏一千铜板,一 般的赏五百,还有些富有人家竟赏给每人一块小银牌。演出队还经常去闽 南一带邻县表演。1928年以后,因当局以破除迷信为由,严禁迎神庙会,藤牌阵亦停止活 动,偃旗息鼓。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藤牌阵 被抢救发掘出来,并把动作加以提炼和创新,按戚《纪效新书》要求重新编 排,使之成为有一定情节场次的演出本。从出场造型起到六首操、打对子、 偷营劫寨、庆功唐牌止结束,使舞蹈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动作健美、风格鲜 明,一个适合舞台演出的民间舞蹈《藤》脱颖而出,跻身艺术之林。1957年1月,以市运输公司(站)等单位职工为主体组建的业余演出队 赴杭州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得到专家肯定获一等奖。同年 三月,代表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代表团,光荣地参加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行 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全体演员在中南海怀仁堂荣幸 地接受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为优秀的民族文 化遗产的新生做出了贡献。五十多年来,瑞安民间舞蹈《藤》深受广大群众 的爱护和支持,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历年来参加市、省乃至全国性各项重大庆 祝活动并多次获奖,老一辈艺人及市运输公司业余演出队,倾注了心血和精 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这一濒危的民间瑰宝终于再次被“擦亮”,并作为我省文化遗产之一赴京申 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丽水地区,与福建相邻,多大山丘 陵,主要居住人口是畲族。其地域武术的发展模式受少数民族生产劳作和 生活习俗的影响。其武术有拳术、棍术、板凳拳等,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 身,攻防别具一格,虎虎生威。拳术中主要有畲家拳、菇民拳、樟村拳、上宕 功夫、法山拳等。棍术主要有齐眉棍(盘柴缱)、钟家棒、茶园棍棒和扁担功 等。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 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 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的特点。如法山拳是流行于浙江龙泉一些畲村的传统武术,相传起源于畲族居 住地潮州凤凰山;樟村拳是浙江松阳县樟溪乡世代流传的一种拳法,注重功 法修炼,兼强身和攻防为一体,绝非花拳绣腿;上宕功夫发源于缙云县东南 部胡源乡的上宕村,套路古老独特;菇民拳由丽水市龙泉畲族始创于西晋以 前,仅靠一根扁担和一把斧头走天下,拳术有“硬拳”“五虎” “七步”“八步” 及“扁担功”“凳花”和“铁尺”等;“茶园棍棒”流行于遂昌和龙泉、福建浦城 县交界处的茶园村,多以刚劲威猛为主。明代在浙江成就的《纪效新书•拳经》 对武术的影响明代共有276年,《纪效新书》成书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至明亡崇祯 十六年(1643)共有八十三年,此时期属明代末年。此时期明朝已有兴盛开始走向衰败,明末滨海倭寇骚扰,北方俺答逼近 京师,日本侵朝鲜,明派兵救援,国内白莲教作乱、流贼四起,民不聊生,国力 渐弱,后金壮大,大清成立,清世祖人关代明称帝。在这期间,很多爱国者如 程宗猷和程子带领家丁八十人义勇从戎②,黄宗羲宁波组建“世忠营”抗 清义勇军,在江南活动频繁。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浙江招兵组建“戚家军”,练兵创“鸳鸯阵”,将练兵 实战倭寇、海盗有效之法纪录成《纪效新书》,其中拳法列于拳经篇中。在此 时期著兵书或武技书者众,如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俞大猷 《正气堂集》、赵光裕《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注释》、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 《耕余剩技》、程子颐《武备要略》。而兵书中将拳法列入者有《武编》《纪效 新书》《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注释》《武备志》《武备要略》等。明唐顺之编撰《武编》又称《唐荆川先生纂辑武编》,唐顺之曾以郎中身 份多次亲督海战,深知明朝廷武备废弛,军队战斗力不强,遂从历代兵书及史书中辑录武备有关资料,纂辑成《武编》,前卷五将拳纳入书中。戚氏曾学 金盒于唐顺之,拳法方面并无向何人所学之记载。但从唐顺之《武编•拳》内 容看来,虽然较为杂乱,但有相当精湛的内容,本研究引用其中相当多的资 料,如长拳、短打、势等均诠释得相当精典。文中本研究拳经三十二势解析 也从中吸取了相当多的材料,按它的内容应为较古早拳法的精华,如“切斫 钩扳搀金手,高立格扬逼攻抖”一句话就将“懒扎衣”和“朝阳手”诠释得淋 漓尽致。虽然没有拳势图,但在仔细研读和反复思考下,逐一出现原义,此 是少林土真妙诀①。按本研究引证唐顺之《武编•拳》以解析戚氏的拳经拳 势,拳三十二势中有十九势。其中鬼撮脚的原义就比鬼蹴脚更妙,按唐顺之 的拳法与戚氏的拳经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明万历十六年(1598)赵光裕撰《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注释》除在七卷武经 标题上注释正义外,并附赵光裕所校之武经节要卷之八,以及附阵法、马步 射法、棍法卷之九。棍法卷中有棍法、棍法总诀歌、邵陵棍歌、邵陵拳势歌、 ^法下四势歌、把法四平歌,其中邵陵拳势歌以与《纪效新书》拳势诀名称直 接有关的有五势,有拳十九势用歌来隐喻拳法。《邵陵拳势歌》为赵光裕所 校,表示在撰《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注释》时即有此歌诀,并流传于军伍之中, 才会列入武官考试的兵书中。《邵陵拳势歌》用歌咏的方式帮助冗长拳法的 记忆,从拳势歌中可看出有相当多的典故,本研究文献综述曾逐一探讨,在 分析拳经拳势中引证《邵陵拳势歌》有二十四势,足见同为军中武艺的《邵陵 拳势歌》与拳经有极大相关性。明天启元年(1621)茅元仪辑《武备志》卷九十一《阵练制•练•教艺• 拳》,撷取《纪效新书》拳经大部分内容,包括拳三十二势。其中拳势诀顺序 不同,《武备志》将中四平、伏虎势、高四平、倒插势误植到兽头势与神拳之 间。按其版本略同于“西谛板”《纪效新书》,拳势图重行缙制。崇祯五年(1632)程子颐辑《武备要略》卷八长拳说,二十四势中二十二少林士真妙诀语出唐顺之《武编•拳》,按少林土为众多人中杰出之少数人土,而非少 林寺之误。势与《纪效新书》拳经中拳势中雷同,仅低看势、直行虎势不同。程子^为程 宗猷之侄,程子^辑《武备要略》部分内容辑自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拳为 有别于《纪效新书》拳经拳势,均将拳势诀补成七言歌诀,反而折损原义,拳 势图也重新缙制,遂使拳势逐渐有别《纪效新书》拳经拳势,如探马势:“探马 势诸著可降,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当以披砍,此中妙诀细思量。”程子^ 已将探马撑拓掌转换成披砍掌,对披的用法亦甚模糊。事物在流传中已开 始变革,从躯干的旋转变为躯干的屈伸,这个转折就太大了。程子颐二十四 势长拳法中有高四平、井栏四平、鬼蹴脚、指当势、兽头势(改为虎抱头势)均 属周世选本佚失八拳势中,按程子颐所参考书之原始底本应为“西谛板”《纪 效新书》①。

浏览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