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国宝” “国粹”,它的发展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同步。随着社会的变革与文化思潮的不断丰富,武术由身体的活动逐渐演 变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艺术气息和民族情怀的身体文化体系。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对弈日趋激烈,武术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身份,成为 我国对外交流中的名片。
武术产生于生存斗争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武术从单纯的 技击术熔融了极其丰富和内蕴深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随着 现在兵器的出现于发展,武术的冷兵器技击功能严重萎缩,退化到了几乎 无用武之地的地步。尽管武术从发生之时就具有健身价值,然而进入体育 领域却是近代的事,在西方体育的影响下,武术成为民族体育的一种形式 进入了学校、社会和竞技场。虽然武术运动对于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有十 分显著的效果,然而与当代各种简单易行、方便且富有乐趣的健身活动相 比,其优势已经明显减弱。为此,研究和弘扬国学,避免“去中国化”文 化危机,挖掘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的先进性内核,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当代热 点。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恰当其时回到学者们的视野。
当今的武术事业,在体育强国视野下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 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军事武术、健身武术等,既是传统武术的 派生物,也是随时代发展的新产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华武术 应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再创辉煌。因此,武术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应当尽力去挖掘。尽管武术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至多是一种广流于民间的 草根文化,但是武术的拳理、拳法、拳规及礼仪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文 化的基本精神,蕴涵着朴素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养生观念及审美情 趣。尤其可贵的是,武术是在以一种身体语言诠释中国文化,通过动静、 快慢、刚柔、虚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动作变化,生动地对中国的“阴阳” 作出了最好诠释。
武术文化包括许多内容,本书正是从武术的起源、美学分析、象性思 维、地域性特征为基点来探讨武术文化,对其进行资源挖掘,努力以文化 自觉为视角对武术文化进行分析和探索,并且对武术的训练以图解的形式 进行了简述,对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作出展望。如果通过本书对武术 的基本研究,使读者能够对武术文化有所了解乃至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内在 的兴趣,那么,基本上就达到了编者的构想与愿景。
由于撰写时间较紧,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和问题,在此诚恳 希望得到读者的点评和指正,也希望得到武术专家的批评和指教。
作者
2017年4月
第一章 历史文化下的体育武术研究
第一节 武术的缘起与冷兵器的历史辉煌
一、武术的缘起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 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中华武术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 史悠久并根植于民间。它在中华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 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弥久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和中国文化同 呼吸、共命运,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 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武术起源于中华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 的形成与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 成的一种不折不扣的生存技能,这一点,在原始社会的客观大环境之中体 现得尤其直观。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综合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原始先 民们为了生存繁衍,就必须同自然界、野兽甚至在人类之间进行搏斗和对 抗。在这种搏斗和对抗的生存竞争活动中,先民们不仅被迫运用拳打、脚 踢、躲闪等本能性动作与野兽搏斗、对抗,并逐渐学会了拿起石头、木棒 等简单的生活工具与野兽抗争,而且还日复一日地积累了劈、砍、击、刺 的相关技能和方法,尽管这些动作仅仅是低级的、简单的动作,尚未从原 始的生存搏斗和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但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作为古代武术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武术的起源离不 开原始狩猎、部落战争、图腾武武、宗教巫术等多个活动方式。
(一)早期武术形成基础
在学会农作物种植之前,狩猎是原始先民的重要生存手段,同时也 是人与兽搏的现实例证。原始先民基于生存而学会的使用石器、木棒击打 野兽的方法,在狩猎生产活动中也逐渐得以广泛运用,这些本能的、自 发的、随意性的身体动作为有意识的武术搏杀技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狩 猎活动的开展迫使原始人类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以及抵御自然界恶劣气候和野兽侵袭的能力,并在“原始群”时代发展中 形成徒手或持简单器械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跳跃、躲闪、跌 扑、劈、砍、击、刺等,这些基本动作日渐演变成为武术中的踢、打、 击、刺等基本动作,孕育出了武术的初始形态。
我国宁夏西北部的贺兰山留下了各种不同风格和内容的、多姿多彩 的狩猎岩画,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原始社会狩猎文化盛行时期精彩的狩猎场 面,为研究早期人类相关武术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部落战争加速了武术搏斗技能的转化
新石器时代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各氏族、部落 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因为资源、财富等矛盾而频繁爆发战争,使用武力 成为掠夺资源、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氏族部落之间这种有组织的战争显 著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战争有黄帝战炎帝、黄帝战蚩尤、夏 禹伐九黎、征三苗等,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战事,是神农对斧氏 族与遂氏族发动的战争。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也在《中国史稿》第一册中 写道:“在通向华夏族形成道路上,传说有三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第 一次是发生在炎帝部落的共工氏和蚩尤氏之间的战争——“蚩尤乃逐帝, 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共工拼死战斗,失败后“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关于这次战事,《韩非子•五蠹》中描写道:“共 工之战,铁锚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可 见一斑。第二次是炎黄二帝结为联盟,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最后,战 而胜之。《庄子•盗跖》中说此战双方“流血百里”,可见当时激战之残 酷。第三次则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部落战争,双方战于阪泉,“血流漂 杆”,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从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融合历程。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各种原本运用于生产活动中的工具和技能也逐渐在战 争中广泛应用并转变成军事技能。战争的发展,也促进了尚武之风、格斗 器械以及军事武艺的演进。伴随作战方式的演进,军中一些武艺和技能突 破了单一的局限性,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使武术脱离了生产技术,完成了从获取生产资料到注重搏斗技能的功能转 化,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武器伴随战争的需要不断发展着,人们远则 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每种器械巨大的杀伤力被残忍 地展现出来。如果从武术器械发展的视角而言,弓箭的发明则显然是历史 的巨大进步。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箭头也由原来的石、骨向铜和铁演 化,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弩、弓箭之外,长矛和刀剑以及圆形和方形的 盾牌等武器也渐次在原始部落战争中广泛运用,从而不断丰富着武术器械 的种类,同时也使得武术的内容和方法更加丰富多彩。
(三)武舞一体与巫武不分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民族文化有紧密联系。原 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崇拜通常借助原始武舞的形式来体现, 而原始时期武术与武舞的一体化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作为早期的身体活动,武术、武 舞、舞蹈时常处于一种混沌不分状态。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