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各行各业纷纷放下包 袱,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响应奥林匹克精神,开展竞技 体育的同时,挖掘民间体育,振兴民族精神被提到了体育工作的日程。武术 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原国家体委的高度重视和关爱。原 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提出要了解民间武术现状,彻底挖掘民间武术流派和 拳种,真正摸清家底,改革发展武术运动。1982年原国家体委委托(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召开)徐才主持召开了全 国武术工作会议,并代表国家体委作了题为《开创武术运动的新局面》的报 告,提出从普及与提高、继承传统、科学发展、竞赛改革、挖掘整理、门派团 结、崇尚武德武风、开展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以及积极稳步地走向世界等10 个方面全面发展武术运动,明确了武术的发展方向。该会议获得成功,成为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会议精神掀起了 1983 -1986年两次全国武术 遗产的挖掘工作,在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的28个省、区、市投入了近8000人 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访谈和征集材料。征集到近千件珍贵武术文献与实物, 成功地抢救出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5个小时;收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 古兵器392件①。初步查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②的 拳种129个。(武术史)该项挖掘工作规模可谓空前壮举,成果也丰硕累累。浙江省体育局积极响应国家体委的号召,组织大批武术工作者,对浙江地域的武术拳种、器械、拳谱、民间武师进行摸底调查,对有价值的武术素材 进行了挖掘整理,收录汇编了《浙江省武术拳械录》,较系统地收录了浙江省 地域流行拳种,总计64个拳种,其中徒手套路822个,器械套路389个,徒手 对练套路32个,器械对练套路20个,合计1263个。其中是土生土长或长期 在浙江流传的拳种,这些拳种大多具有短打架势,其动作、功劲、气势、刚猛、 绵柔等都有浙江的特色,能适应浙江丘陵多和水网地带的地理环境,多数可 以统称浙江南拳或浙江短打①。在20世纪80年代,浙江武术走向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尤其竞技武 术得到空前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省市县各级体育机构,以及各级学 校,有条件的基本上都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竞技训练队,参加各级全国武 术比赛,浙江的竞技武术在全国比赛中,一直走在前列,是屈指可数的竞技 武术大省之一。对浙江省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与体育总局同步,与全国其 他省市的竞技武术发展相一致,这里不作讨论。本课题仅对浙江地域内民 间武术拳种和与武术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地域武术文化 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浙江地域优 势凸显,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随着国民经济的增 长,全民健身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由于浙江的地域经济迅速,其特点又不 同于广东、上海等大都市,与国际接轨紧密。浙江的经济特点是个企多,民 众独立创业普遍,基础民众多富裕,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因 此,浙江的大众体育发展有优势,民间体育活动易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处 于全国领先地位。民间武术是大众体育的主要项目,是最受基础民众喜欢的传统健身方 式。无论是城市公园、广场、校园,从事武术(尤其太极拳)晨练的现象随从 可见。全民健身推行,社区文体娱乐活动,也将武术作为首选项目。因此, 浙江省体委武术发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M ].杭州:1988. 促使21世纪浙江地域武术的新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要。以下用 几个拳种的发展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武艺”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三国志•刘封传》中:“时封年二十余,有 武艺,气力过人”这时的“武艺”偏向于个人武艺的较量;而在《宋史•兵志• 九•庆历六年诏》中记载:“以春秋大教弓射一石四斗、弩扩三石八斗、枪刀 手胜三人者,立为武艺出众格。中者,本营阙阶级即以次补。”该“武艺”侧重 于“军事武艺”。①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乡的“十八般武艺”源于明代,据说是 曾伴随明代四代君主,历任尚书的五常人洪钟所创。因洪钟曾任刑部尚书 一职,也擅习武,精阵法,回乡后便在村民中间传授兵器操练法,并结合马 将、步兵的常规兵器和五常乡村、民间实用物件,演化而成型了西溪五常独 特的十八般木制兵器及操练法,村民们自此世代相传至今。五常的“十八般兵器”全为木制,色彩斑驳,古色古香。计有:方天戟、笔 艺爪、阴锋、阳镇、金瓜锤、李公拐、枣逆锤、文耙、武耙、三尖两刃刀、木伞,大 劈锁、龙刀、凤刀、蔡阳刀、担刀(一对)、钺斧、木棍,正好一十八件。据当时五常管委会挖掘西溪文化时,将这一沉睡百年民间传统艺术整 理重塑,并申报组建了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对祖传的独特的民间传 统古兵器操练法进一步加以整合、编排。自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成立后,五常管委会十分重视五常十八 般武艺的发展,曾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对这一民间武术文化艺术项目进 行扶持。将原五常十八般木制兵器的操练法进行挖掘、整理再编排后定名 为:五常十八般武艺。木制兵器定名为:龙刀、凤刀、尚阳刀、方天戟、兄弟刀 (一对)、三尖两刃刀、玉手笔艺抓、五常棍、大劈锁、金刚伞、金瓜锤、文耙、武 耙、阴镇、阳镇、李公拐、枣逆锤、龙鱼斧。并组织100余名队员(均为本村村 民),同心合力,刻苦训练,以防文化断层,确保五常十八般武艺后继有人。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由船上搏杀技能向陆地健身套路发展。船拳,即在船上练武打拳,是浙 江地域内最具地域风格的水乡拳种。据传,船拳源于春秋越国。越王勾践 为报仇复国,要创建一支能在船上征战的水军。因吴越处于水网地带,为便 于水战,勾践派范蠡教兵勇们在船上练拳习武。果然,越王靠精于船拳的水 军战胜了吴国,实现了雪耻复国,船拳从此传承延续下来。20世纪80年代,浙江对省内的船拳进行挖掘和整理,将船拳归结为土 生土长浙江地域拳种,并挖掘整理出徒手套路17套、器械套路7套、对练套 路1套以及器械对练套路17套等。①主要分布在湖州、嘉兴、温州、宁波 -"带。湖州、嘉兴一带,有水乡之称,但都湖泊河道,船以摇橹为主。因此,这 一带的船拳与北方的长拳相似,也无二丈棒长器械。舟山温州地处沿海,渔 民大多近海作业,使用撑篙为主。海上波高浪大,船的摆动幅度较大,因此 沿海一带的船拳都属于短打,与南拳接近,但又不同于南拳。湖州市船拳的活动开展最好,较有名的有练市施家浜、钟家墩、袁家兜、 新市东庄头以及双林、塘泾等地的船拳。其中,袁家兜自然村的船拳更为丰 富,民风淳朴,几乎人人习武,个个会打拳,远近有名。拳种有长拳、短拳、猴 拳、罗汉拳、五虎拳、武松脱铐、燕青拳等,器械类有棍、枪、鞭、大刀、单刀、梢 棒、钢叉等。湖州每年清明节,各地的武师们摇着打拳船来到含山的山塘港,在“轧 蚕花”的活动中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船以农船改成,船用檐摇篙撑推进。摇 檐撑篙者都是彪形大汉,他们摇着同一规格的檐,撑着同一规格的篙,一招 一式动作都一样,显得威武气派。船体上铺有约一丈见方的平板,用以武术 表演。拳师们除了表演船拳外,还表演舞刀、耍棍、举石担、挺石锁、抛钢 叉等。瑞安的藤牌舞因实战而生,又因实战而演变,是浙西南古邑瑞安优秀民 间文化的缩影。藤牌是古代战争中用于防卫的武器,据传为民族英雄戚继 光在抗倭战争中发明。民间舞蹈《藤牌舞》就是一种以藤牌为主要道具而编 排的古代练兵舞。藤牌是古代战争中用于防卫的武器。明嘉靖前,作战的防卫武器中,仅 有盾、木牌、皮牌等,而无藤牌的记载。藤牌起源于明嘉靖年间,产生于抗倭 战争中,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发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篇中载: “干(指盾)古有圆长二色。以藤为牌,近出福建”。从明嘉靖三十一到四十 年这十年中,倭寇在浙东南沿海多次登陆,瑞安先后六次遭倭寇劫掠焚烧, 惨不忍睹。戚继光调任闽浙,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根据闽浙一带海岸线 曲折,多为淤泥质海岸及倭患进兵特点“创练浙兵”,用藤牌逐渐代替了皮牌 及其他防御武器。它的坚、大、轻,不仅适用于沿海淤泥质地,而且在陆战、 水战、车战中也广泛使用。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