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古代的弓箭文明与中国射学的建构
——2014年青海河渡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讲话稿
马明达
摘 要:这是笔者于2014年青海河涅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闭幕式上的讲话稿。全文从中国古代弓箭文明的发展入手,对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结构与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提出重新建构中国射学的基本主张。
关键词:传统射箭射学民族体育传统弓
作者简介:马明达,1943年生,回族。河北沧州人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中华国术总会荣誉会长、少林寺武学指导、甘肃省马氏通备武学学会传承总监
“天佑德杯”河惶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已圆满结束,这是一次绚丽多彩而令人鼓舞的传统射箭盛会,我有幸观摩了整个赛程,可谓大饱眼福,深受启发。作为一 个长期从事中国民族体育运动研究与实践的文史学者,我感受良多,信心倍增,几 天来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在此,我对海东市领导和各族群众多年来为推动我国传统 射箭运动所做的不懈努力,表示真诚的感佩之情。中国射箭协会决定成立传统弓分 会,我被举为副主席之一,谢谢协会对我的爱重,我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民族体育的复兴事业尽心尽力,在射史研究、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和运动实践上,努力做一 点我所能做到的事情,以不辜负大家的期许。
下面谈几点想法。即兴而发,思虑不周,聊供大家参考而已。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梦”的引领之下,民族复兴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图大愿,而民族复兴不仅以“民富国强”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目标,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现实条件下,进 一步提升全民族全社会的文明水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正在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正由于此,当前全 社会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国学热”,在积极推动经济和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同时, 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深度思考和创新建构,开启了对包括教育、文艺、 体育、公共道德、人文精神等一系列国家“软实力”问题上的热烈研讨和新一轮的改革高潮。
“射”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标志性内容,是“礼乐 文明”的制高点,也是中华 “尚武精神”的象征。它流 传千载,生生不息,终于在近代发展成为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体系最重要的项目之 一,成为最富有民族人文精神的身体文化。经过先贤们长时间的推动,在旧中国 于1936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上,射箭被国民政府正式确 定为比赛项目,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才让位给国际射箭,自此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慢慢沦落为历史的陈迹。多 年前,我在题目为“试论我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新建构”的论文中,曾将我国的传统射箭放置在民族体育四大项目之首,提出“射箭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领军项目,几千年来,它一直走在前面,并不断延展自己的文化领域,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射学‘。”今天,传统射箭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再度崛起于河涅大地,我以为这是时代的必然,有其地缘的与民族的深厚渊源,同时也与河涅地区多位高见卓识的领导者的不懈努力和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古人云:“事必有因,机须待触。”河涅大地汇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促成射箭文化的复兴,我以为是值得热烈庆贺的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民族体育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继往圣之绝学”的伟业!我相信,它必定会被载入史册,功德永存,传颂久远。
我以最真诚的心意,再一次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的海东政府和人民,表达我作为一个老体育工作者的钦佩和感谢!
在中国古代,弓箭的使用及其制作、装备和发射技艺的训练等,曾经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也经常被视为一个时代军备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此外,射箭活动中又衍生出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社会功能,其文化涵盖面不断扩大。总之,射箭悠远的历史和它丰富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 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仪礼、制作、装饰、佩服、馈赠、竞技、考试、传授,还有大 量的著述、诗文、图画、工艺、歌舞等,构成了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所以,我们将它称为“古代射箭文化”,也称之为“射艺”或是“射学”,借以彰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先贤古训。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弓箭作为武器和生产工具的功能逐渐消失,但它在漫 长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却一直被人们所珍惜,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努力地加以保存,世代相传,成为传统的礼俗和民族体育活动,甚至成为民族的精神符号。众所周知,射箭的体育价值今天依然存在,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在继续 发展。射箭不仅是奥运会最早的项目之一,而且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还保留着各式各样民族特色的射箭活动,保存着形形色色的“射文化”,形成与奥运射 箭并存的传统射箭或传统弓,其内容之宏富,更在奥运射箭项目之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弓箭的国家之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石箭疑, 证明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在使用弓箭。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总是把弓箭的创始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易・系辞传下》云:“神农氏没,黄帝、 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刺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这是把弓箭的出现视作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古人还总是把弓箭的发明同一些传说中的杰 出人物——黄帝、挥、后羿、牟夷、逢蒙等联结到一起,一些古代少数民族也是如此。显然,这增加了弓箭的神圣性,折射出弓箭的产生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划时代意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弓箭的发明是人类自火的发明之后第二个最伟大的发明,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商、周时代,特别是西周,弓矢是勇健者的器具,是男子的标志,是贵族的基本技能,是“我武维扬”的象征。因此,它是国家学校最主要的课目。西周的学 校,所谓庠、序、学、校等,其实都是习射的地方,也是通过学习射礼来传承人文精神的地方。在周代,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射箭活动,逐步形成了大射、宾射、 燕射、乡射等一整套的礼射活动,成为礼乐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礼射其 实是一个以射箭为中心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既有军事训练、发扬蹈厉的意义,又有通过演练射礼以强化个人品节和等级观念的作用,也是我国早期最主要的竞技体育形式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曾经说:“乡射礼实际上就是‘国人’在所居的‘乡’中举行的一种以‘射’为内容的运动会。”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结论。
春秋时代,在周礼体制濒临崩溃的历史背景下,古老的礼射传统被热衷于维护周礼体制的孔子所积极传承,经过这位文化巨人的总结、改制与倡导,射被吸纳为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以后,通过儒学价值的普世化进程,射在其强大的军事价值之外,还始终担载着社会教化的功能,成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前所论,孔子的儒学是由文、武两个方面构成的,“武”的部分明显具有身心教育的属性,即古人所谓“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射无疑是“武”的主要内 容,既被涵纳在“礼”的范畴中,又是所谓“六艺”之一,在孔子的教育系统中占 有突出位置。是故孔子不仅屡有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借以宣示儒家的人文精神。 他说过一段产生深远影响的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孔子也颇以射艺自许。有人赞叹他的博学多能,孔子听后却认为自 己真正有把握的只是射、御两项技能。其实这是有深刻蕴涵的表达,因为射和御是相辅相成的。《谷梁传・昭公八年》云:“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所 以孔子将二者相提并论。据《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 墙。”后世的注释家认为这是孔子在演示乡射礼,是一场生动的教学观摩活动。孔 子更看重的还是射的教育功能,即“射以观德”。他把射看成是学习礼仪和培育个 人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有鉴于习射者个人有体能和资质上的差别——即所谓“力 不同科”,他倡导“射不主皮”的竞技理念,就是不以射穿革制(“贯革”)的箭靶为要求,实际是更注重对射的参与,注重习射的礼仪程序,不必汲汲追求实力的 竞争。这体现了孔子的体育思想。“射不主皮”和“射以观德”八个字,对中国射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以射为主的我国古代竞技体育和竞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后来的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重文轻武的倾向日趋严重。然而孔子的倡导毕竟影响深远,礼射活动终于绵延不 断,传承下来。孔子以后,射一直是中国古典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内容,或者说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最高层级的项目。
浏览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