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盹

两肋做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就是护盹。

胸之下,腹之上的两肋部位就是护盹部位所在之处,护盹时胸大肌向下松至腹部,经过两肋,两肋骨有收敛前合活动,背后背阔与腹斜肌相合接,形成两肋与上腹部饱满而轻松自然的感 觉,而下腹部要放松才不致影响胸肋与背腹斜肋等肌肉的联合。 由于背部肌肉两侧向体前包抄,与腹斜肌、腹肌连接,就使腰椎微向前挺而竖直,亦称竖腰,使腰腹周围一带形成一股气满腰腹的感觉,同时要注意到内在要轻松舒适,如觉到胸中过实,即是滞而呆势也。

护盹时前是气沉丹田,后以气贴腰直,前两肋前敛,后腰椎竖起,腰不后靠而身有主也。所以,拳论指出:“肿不护,则竖尾无力”,就是说明护盹与竖腰关系的重要性,但竖尾有力还需与裹裆的身法配合,否则就不是完整一致的了。

(2)裹裆

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就是裹。

裹裆是随着吊裆的身法而配合一致的要求,吊裆时两股用 力,臀向前送,裆部有上翻之势,而裹裆随吊裆的要求使两膝着力,两膝有内向相连之意,同时,臀部从后面两侧向前包抄之大腿外侧而延长到膝部内沿,使两条腿尤如一条腿,但又要将两腿分虚实,即虚腿依靠实腿,实腿支持虚腿,这样的要求就虚中有 实,实中带虚,形成合二而一的要求,同时分虚实又顺一为二,否则混淆不清,就不合裹裆的身法要求了。

裹裆时还必须与护盹前后相联系,即臀部后侧向下向外包 抄至大腿而达膝关节,而臀部后侧还要上连腰胯绕向体前两肋处,形成前后连接的关系。

(3)松肩

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心要静,气要顺,肩要灵活,就是松肩。

两肩关节要有脱开之感,肩部斜方肌和横韧带拉长,气向下沉与胯连接,前与两胸连接,后与两肩背相接,肩关节松开,意贯于两脾,练拳时松肩甚为重要,肩不松上胸处气不能向下沉,影响含胸与拔背,所以肩松上肢就没有用力的感觉,长期练拳而不注意松肩,就会出现练拳时没有肩头的感觉,如果练拳时将肩部 抬起,就势必破坏上体的正确姿势,就不符合太极拳要求。

(4)沉肘

松肩与沉肘是连在一起的,动作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地说,沉肘时肩松,气向下沉,而沉肘时加之以意运气,行于两肘, 手腕要灵活,肘尖常有向下的意识,同时肘的内侧与两肋相呼相系,肘的外侧与腰背相连,使肘带动小臂时做到身手相连的手段的要求,如果肘部连到手指之间要运用时,肘要与身体的两肋接 连而不脱离,即使手向上举,盹部仍顺向下与胯相连,否则,肘与 手上提时会影响其他身法的正确安排。

以上八种身法,具体实质就是将身体的生理组织进行内部的有机联系组合,不过头,不缺少,即无过不及,就是要平衡有致,形成一个上下前后左右整体组织,进行太极拳运动的锻炼。

八种身法能做到后,还要注意五个要求,这就是:尾闾中正、 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腾挪闪战。

(5)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是练太极拳者所要重视的一个中心问题,中心问题不解决,那就对于上下、前后、左右的身法安排无法体察,衡量其长短、高低、轻重等尺度是否适宜合度,所以尾闾正中是甚为关键的要求。具体运用安排与吊裆、裆裹密切有关,因为它要求两股有力,臀部前收,尾椎骨向前将小腹托起,意达两膝,胯骨竖 直与腿骨对准有入梯之势。这样就使上体得到下肢腿足的支撑,腰胯就不会靠后,中心明显地突出在体前,这是脊椎骨向前与两膝两侧感到相吸相系的感觉,通过尾椎骨的作用使两胯上下相连,腰竖立于其中,人体易于求正,如两腿分开成前后,尾闾一定要与两膝密切联系,安排适度,否则就要产生偏沉之势。

(6)气沉丹田

尾闾正中安排得法,小腹被托起,上体的涵胸、护盹、松肩、 吊裆联系一致。从意运气,从两锁骨部位起,气向下沉,途径两肋护盹处,加以吊裆腹松而气沉达于脐下丹田,但要注意运气时松肩甚为重要,因为,肩松才能让胸肋两体侧之肌肉放松,使之顺直而下达于丹田,气就不会上浮,这就是气沉丹田了。

(7)虚实分清

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全然无力,着地点有一定实的要求。同时虚腿不能脱离实腿,要有预动的准备。同时虚腿还必须与上体胸部有相系之意,否则就会出现偏沉。而实者决不能全然站熬,精神着力于实腿以支撑全身,更须注意的是要向下着力, 时感到有上提之意,这点尾脊骨与腰隙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否 贝,虚实不清,就是双重。以实托虚,实在下,虚在上,若两腿并立就后向下,前后成折叠之势。

(8)腾挪之战

这是个动与静的问题,它贯串在每个姿势的练拳活动之中, 即任何一个举动,在未动之前已成动意,即所谓预动之意,也就是心静而思动,如拳论所讲:视静犹动,这就是腾挪之势。

而动时身、手、腰、腿相顺相随;即由脚而腿而腰布于两膊形于手指,一气呵成,同时集中意气向外发出,劲如利箭,迅速犹如闪电,形成一往无敌之势。

综上所述,就是太极拳行动十三总势之要领,习者要细心体察,勤习精求而练于身上,经过反复锻炼,必有所得也。

1.孙式太极拳修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孙式太极拳进阶步骤。孙式太极拳是以修心养神为基础,并将此贯穿于站桩、盘架、推 手、大(握)、散手等过程中,来完成炼形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诸进阶层次。

(1)修心之要

孙式太极拳修心之要仅八个字而已:恬淡无虚,渐修静悟。这 八个字是修为孙式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基础,需认真领会,身体力行。 否则,即使在拳技上已有了功夫,也如沙丘之阁。常见高功夫者而早衰,其因就是于修心一道,未能按此八个字去身体力行。那么,什么 是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呢?

首先,这八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四个字是心态和条件,后四个字是行动和目的'。我们追求恬淡虚无这种心境,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能淡化诸欲达至静悟。悟者何?拳与道合耳。其次,无论是站桩、盘架子,还是推手、大 (掘)、散手,都要将“恬淡虚无、渐修静悟”这八字法则的精神贯穿进去。这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逐一谈到。总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这一遵从自然之道的思想。

(2)站桩之要

修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日“无极式",一 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早晨要面向东方),身体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之形式。两足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体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 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运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 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绵之意。左手直出, 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抽劲,两胯里根亦均 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 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动,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为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 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为“三体式”之练法。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 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 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浏览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