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到南方后,对太极拳可用来疗病保健的贡献远较拳技之勇为重要这一认识,逐渐明确。例如,在他初到上海演拳于致柔拳社时,分脚蹬脚动作仍保持踢腿有风声的快速练法, 但后来改为缓缓踢腿,落点时做隐于内的踢腿发劲。指裆捶原来到达定点时发劲有风声,也改为落点时贯劲示意,其拳势练法,遂成为连绵不断,速度趋于均匀。
杨澄甫体格魁伟,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发。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他的听劲速度灵敏,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发劲时由于内劲大,落点准,速度快,距离短,故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丈余,但无痛感,相反有舒服之 感。为我国武术比赛开辟了一条不伤人而能使人心服的友谊式比赛的新路。
杨澄甫南下九年,最后定居上海。每到一地授拳,都带一年 轻力壮之徒,备作推手表演对手和照顾其日常生活。
澄甫兄少侯(1862—1930年),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性刚好斗。其拳式原与澄甫一致,晚年始变化拳式,架高步活,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其技术特点为:以 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其手法有:碰啄拿劈, 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脉截脉。其运动有:粘随抖接,犯者立仆。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亦难依样画瓢。故少侯虽与澄甫齐名;而以澄甫所传大架式为盛。
澄甫中年拳姿,浑厚雄壮,气势腾然,其弟子陈微明为写《太极拳术》一书(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阐发其拳理。澄甫弟子郑曼倩复为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其时,澄甫体重有290磅,所照拳姿沉着松静,刚柔内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1963年,傅钟文主编《杨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杨氏祖孙三代,长年教拳,在内容和教法上不断创新,以适应 群众需要,使其拳术在近代传布国内外。
杨式太极拳为什么选用“荷叶掌”?“荷叶掌”者,五指自然分开,指向掌侧,微屈不直,指肚向 背侧、微张,虎口撑圆、掌心微微内凹,像一片婷婷玉立的荷花叶子。 运用此掌的目的:
畅通经络,调和气血
太极拳所谓“经气运行”,指在“意”的支配下,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梢对体内气血贯注的感应。这种感应最敏感的莫过于两手,因为, 人体十二经脉中,有六条经脉的起止点分布于手部。所以,练拳架时气血的运行最容易体现就是两手得气产生出来的胀、麻、热等感觉。
人体气血所以能够周流循行于全身,主要是通过经络而实现的,气与血虽然同行于经络,而气有统率血的功能,故有“气为血帅”的称述。两手掌经气的运行,对全身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练太极拳架时,两手指有无胀、麻、掌心爱热、两臂有如水银贯注等得气的感觉,是检验自体“内气潜转”与否的标志之一。
“荷叶掌”是使手部得气的最佳掌型。从人体解剖学角度出发,它亦符合自然得体的要求。否则,在走架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指内蜷、外翘或犯僵硬等现象,手部及臂部得气的感觉,即可消失。
提高技击功夫
太极拳之所以数百年经久不衰,除它有较高的医疗健身价值外,还是练习技击格斗的一种手段,那种只将太极拳作为体操运动来达到健身效果的意图,事实上得不到太极拳医疗健身的真谛。
杨式太极拳的“八门劲法”,撷、捋、挤、按、探、秒、肘、靠八种基本技击方法中,前六种都是直接以掌来完成的,就是后两种方法是直接以肘、肩完成的同时,多是以掌配合。故拳谚中有“宁挨十拳、 不挨一掌”之说。而“荷叶掌”能使整个手和臂部骨骼、肌肉、韧带处于松沉自然的状态,能够相对平衡,前臂及手部肌肉群在运动时相互产生的对抗作用,使之处于粘走化发,随时可由形势需要而变换, 以适应太极拳短打“寸劲”和“节节贯串”的要求。例如单鞭一势中, 继右勾手之后、左掌向敌逼去时,劲路从右足跟再起,经右腿、腰背、 左上臂到手,正像一条皮鞭向敌抽去。若左臂某一部分肌肉产生僵硬,便破坏了条劲路的完整。而掌型直接牵连着臂部,掌型正确与否,构成了此势中劲路能否起于右脚跟而顺达左掌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利于武学艺术的表达
杨式太极拳具有较高的武学艺术价值。从杨澄甫先生留于今世的百余幅拳照中可看出他那舒展大方,气势雄健,古朴典雅,造型优美的杨式大架。其手型无一不是典型的“荷叶掌”。
“荷叶掌”之所以在杨式太极拳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于它是直接表现体态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走架子时,假如说“眼为心之苗” 的话,那么“手”应是体态的先行代表。是否符合和顺自然、刚柔相济、中正安适的体态,首先手型便可体现出来。如在“蹬脚”“分脚”的架势中,当两手臂分别向内、向下弧形交叉相抱时,有如雄鹰拍击着双翅,正是拳经所云“形如搏兔之鹄”,若没有舒展柔和的“荷叶掌” 型,是表达不出雄鹰在搏兔时一刹那间那种矫健俯冲的姿态和既刚坚、又柔韧之雄风。
杨式太极拳飘逸潇洒、轻灵自然的优雅姿态,必须具有摇曳生姿,犹如婷立水面荷叶般的掌型,才能充发表现出动态的自然美来。
1.什么是杨式太极拳小架?
目前推广的杨式太极拳,称为大架,特点是松、静、圆、柔、 慢,偏重健身养生效果,是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传世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是杨澄甫之兄杨少侯传下来的。少侯一生授徒很少,根据吴图南所著《国术概论》记载。少侯的学生有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肇麟、吴图南等;后又收了刘希哲。
杨式太极拳有大架和小架。吴全佑以杨式小架为基础,综合大 架的风格,创编了新套路,后名为吴式太极拳。故吴式也传有一套小 架,与杨式小架大同小异。吴式传入马岳梁还练吴式太极拳小架。该 架与吴图南传授的虽不同,其风格是相同的。总之,现在练杨式小架的人很少,有人视小架为武林绝技,惜不传授,致使会练小架者越来越少了。
杨式太极拳小架偏重技击应用,也叫用架。由于它打得快,也叫快架或小快架。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杨式太极拳小架是经过杨露禅宗师多年研究,由太极拳里取出所有精华编成,把各种应用方法,都搜集一起,综合导引之术、按摩之术、经络之术,使练拳的人练到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 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所以练起来非常之活泼,非常之小巧。”吴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杨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其具体特点为:
第一是快,二百多个式子,要求在二分钟内打完;第二是低,练时头顶高不过四尺;第三保存了蹿、蹦、跳、跃的动作;第四多连枝步(一种进退跟并步);第五技击实用,打法特殊,配合以气。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技击应用,拆散手。它包含接手和打手,接打合一。出手就打,要有五个层次:骨、筋(也叫肉)、皮、毛、气。碰、撞、 磕、格为骨打;周身五弓(两臂、两腿、身躯)屈伸为筋打;抖弹为皮 打;松弹为毛发;感应而发为气打。打人讲求“拉”过来打,拉不是生拖硬拽,而是沾黏引带。不能把人打“跑”了,这样打不实、打不着,对中手跑不了,才能打实、打飞,故要拉过来打。
大架中肘法已经隐蔽了,外表看不出。肘是人体的重要关节,肘在技击中的功用至关重要。小架含十五种肘法,肘尖分肘打和打肘。 打法有十五,即“崩、顶、勾、挂、穿、云、拐、抹、提、锂、翻、压、引、带、 " 弹”。小架姿势极低,打七寸,有“七寸靠”之称,仆步下式,靠打膝关纪节以下之部位。小架散打出手利落,出手出输赢。在推手中,常在对手没有得到任何攻击前兆的情况下,被击出丈外。这个小架适于青少年学练,与目前所见的太极拳练法不同,是一种“轻、灵、敏、快”又不失“松、静、圆、柔”风格的太极拳。
浏览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