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对于对方有个初步的估计。为我准确了解对方提供感性认识。对方如要出手,我就采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迅速准确了解对方,就是要知道,对方来的力量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者在物理学上,叫力的三要素。同时还要知道对方来力的快慢。要了解对方来力的三要素,我所用的手段,是“听”。这里所说的“听”不 是耳朵的听,而是我的肢体、皮肤,同对方的接触,用我方的皮肤灵感,来探知对方。太极拳功夫高深的人,用皮肤的灵感来按知对方来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是很准确的,能够做到,麻雀放在手中, 不能飞走。为什么麻雀飞不走呢?大家都知道,麻雀要起飞时,首先要使身体下蹲,紧接着就是伸腿吃劲蹬地,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 力,可是地面在此同时也给麻雀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麻雀正是利用这个向上的反作用力,向上飞起的。不仅麻雀起飞是这样,所有的鸟类起飞都是这样的。连人走路也是这样的。麻雀放在手中,要起飞和在地面上一样。因为手的灵敏感程度很高,当麻雀下蹲时,伸腿蹬 手的时候,我们手立即感觉到,麻雀起飞向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 作用点、快慢、手相应地向下微微松沉。同时,手掌心松凹,缓减并消除了麻雀向下的作用力,没有这个作用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没有给麻雀向上起飞的反作用力,麻雀再使大劲蹬地飞不走。再如当年红军过草地陷入泥潭来说吧,也就是这个道理。泥潭松软,没有给红军战士行走的反作用力,所以说,人越吃劲往下蹲,就越陷越深,很多红军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麻雀飞不走的例子说明,手的灵感度是很高的。麻雀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手都能感觉到,从而消除了反作用力。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皮肤这种高度灵感的表现。皮肤这种高度灵感,不是吹牛的,这种灵感度是在松柔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练拳和练习推手中得来的。使丹田内气十分旺盛,也就是陈式太极拳中所说的,丹田有浩然之气,而打通了奇经八脉和十二条正经,内气在人体内日日灌输、周流无滞,最后到达皮肤之外。这种气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着的,它就好像一团云雾包围着人的整个的身体。当对方有来力时(对方打来)首先来力传递给气,气再给皮肤一个压力效应,皮肤就有了感觉,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迅速准确地探知了对方来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当然这一过程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是一眨眼功夫。以上说明,我们通过“听”,就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对方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达到了知彼的目的,为我采取相应的技击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听”知道对方的来力,如果很大、很猛时,我方马上松柔走化。太极拳走时,通常用以下几个物理学原理:
(1)分力:当对方有一个很大的力向我打来时,我要落空地,只 要用一个小力,从侧面加在大力上,对方从我身侧落空。
(2)转动(公转):指通过肢体的圆弧运转来使对方的来力变成我圆上的切线方向力,从我身侧落空。
(3)滚动(自转):指人腰脊或肢体的自转,实质上也就是圆转。 比如,当对方来力作用在我身臂上,我手、腕、肘、胳膊、顺应来力(打来的力)滚动,使对方来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形成对方落空。转动与滚动,都是使对方来力,从我圆弧的切线方向落空。我的肢体,就像一个由无数个轴的圆球一样,对方没有来力时,轴没有定下来,对方有来力时,就有了一个确定的轴,圆球就围绕这个轴旋转,使对方来力落空。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腰如车轴,手如车轮。
(4)松沉:对方的来力时,我肢体顺着来力松沉,缓减到消除对方的来力,不给对方的反作用力,使对方落空。以上四种手段, 都是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用较小的力,人刚我柔,以柔克刚, 实行走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里的拨,就是改变了对方来力的方向、作用点。达到了引进落空的目的。不仅是这样,引进 落空,往往还会使对方由于惯性的作用,移动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成了我顺、他背之势,为我发放打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当对方来力被我的分力化解之后,对方就会沿着合力的方向, 由于惯性,失去了平衡。对方为了保持平衡,害怕前倾跌倒,会仓惶后退,我眼明手快,乘机出击,顺水推舟,顺着对方后撤方向,干脆加力直线发放,对方后撤力和我的发放力两力相加,打在对方的身上,对方会向后跌倒。当对方有一个来势很猛的力,从我前方打在我的右肩时,我身右转圆弧,把对方来力改变为我圆弧切线二方向的力,化解了对方。同时,我圆弧运转,自身切线力和对方的切线力两力相加,就会使对方沿切线方向惯出去,就像扔手榴弹一样,这就是即化即打,化打同时。这时,如果对方用的力越大,我也能利用自身的圆弧切线力将人扔出去。大家都知道,一个小石子落在一个高速度旋转的砂轮上时,小石子立即沿着砂轮旋转的切线方向飞出去,再如砂轮打磨铁器,飞溅出火花,就是切线力的作用,这里因为砂轮旋转速度高,切线力大。太极拳运行圆转时, 不可能像砂轮运转那么快,没有那么快,也就是没有那么大的切线力。那么,我应该用什么办法来产生那么大的切线力呢?也有办法。通常用抖劲,抖劲的特点,是速度快、内劲足、时间短。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也就是冲量大,这时的圆转切线力也大,所以能把对方扔出去。
技击中是千变万化的,是复杂多变的。从时间上来说有长有短,从用着数来说,有多有少,不一定就是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把上面所说的分力、合力、切线力、滚动力等都融合成为一体。空间螺旋的公转线,任何一点,都同时存在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三个分力都对,对方打来的力,同时起着改变方向的作用。同时,螺旋的自转滚动(肢体的顺逆缠丝)存在的切线力,起着改变对方来力作用点的作用。最后的结果是螺旋公转任何一点上,三个互相垂直分力的合力,螺旋自转的切线力,对方的来力,三力相加,起着或化或打,或同时化打的作用。所以,功夫高深的人,在化发对方的时候,能把对方微带螺旋地腾空扔出去,而 且扔的力量很大,而且扔得很远。
1.杨式太极拳是如何发展的?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连绵不断, 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式地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劲似螺旋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和 “口呼鼻吸,任其自然”,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和“口呼鼻吸”,随蓄发作轻重不同之发声。
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是杨式较陈式开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杨氏祖孙三代,以武技高妙负盛誉于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不但门墙桃李,也继承有人。特别是在1928 年,杨氏第三代杨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 广州、汉口等大都市,其架式遂传习于全国各地。
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一举 一动,符合技击方法,练法上由松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也适宜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正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舒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杨澄甫在生前演拳,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轻灵稳重,中正圆满,刚柔内含,气势腾然。
杨澄甫曾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实际上, 这是他本身造诣境界的自述。
浏览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