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顾,右盼

主要是属于眼法的,但身体的左右旋转和手腿的前进后退,同样也有左右变化。眼法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对方的动静而随势变化。它的规律是哪条腿往哪个方向移动就注视哪个方向,如揽擦衣一式是向右进右腿的,所以尽管进退时,腰往左转,眼还是以右前斜角为主。

从上看来,左顾、右盼的变化是随对方所在的方向变化为主要方向,变化最明显的是单鞭一式的前二个动作,以右前从斜角为主要方向,当第二动作左手收到胸口时,已经准备进左腿,迎接左方的对手, 所以眼法以右盼转为左顾。

特别注意的是,眼看的方向应当是面,而不是点,这个面是身体前方的扇形面,眼的注意力,前手占七成后手占三成。从以后眼角里能自然看到后手为度,所以双手在开式时也要向里遥遥相合,与脊背配合成半圆形。否则只能看到前手看不到后手。

在左顾右盼的变化过程中,是眼随身转,而不是单独的扭转项部。

(2)中定

主要属于身法的,腿法、眼法也各有中定,身法的中定是在运动中的中定,而不是在静止中的中定,最要紧的就是要求重心始终保持平衡,不管步法、手法如何变化,重心都是随遇平衡,关键在于腰部旋 转时,尾骨(长强穴)略往后上翻,小腹下部往里收,裆部的两条大筋、 要随腰肩的转动一松一紧,膝盖也同时一提一落。即腰部向右转身时,右边裆筋收紧,右膝盖要上提转,同时左裆筋放松,左膝盖要向下沉转(左转时相反),这样重心就自然稳定了。

眼法中定要始终注意一定的目标。手法中定就是在逆缠时,转手腕不让肘部摆动。顺缠时松肩沉肘手部不丢劲。腿部的中定膝盖是关键,所以在任何变化时,膝盖只有提转落不许左右摆动。实腿的脚跟到大指要用力踏地,虚腿的大指也要如同扎在地上一样。

在推手中常常提到懂劲的问题,怎样才能懂劲?懂劲就是僮得怎样随着对方的每个动作练到十分正确,十分纯熟,自然得心应手。 陈鑫先生说:“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住何处何处击”,又说:“我亦不 知玄又玄”。也正是王宗岳所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应当在学拳式子时,首先讲明某一动作是什么着法,并了解到它为什么这样转 变。做到:“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才能在交手时“有人若无人”。总的说来,懂劲主要在于懂的时间与方向的配合之无过不及。

1.如何理解陈式太极拳的“松柔”?

太极拳理论认为,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从此,可以看出,松柔是积累太极拳功的基石,是人太极拳之门的第一个阶梯。既然松柔是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松柔呢?怎样才能做到松柔?为什么要松柔呢?

太极拳是内功拳种之一,是练“静”练“意”的。在动作上,它要求松柔。但是,对松柔的理解是各有不同的。我认为,松不是松弛,是松开,放松。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全身无数个分重力自然下垂,由无数个分重力所组成的总重力,自然下垂落于底盘之内(底盘指的是脚或手落于地面所圈成的面积)。松是紧的反面,但也决不是懈。懈而无撷劲,就不是真正的松。柔就是轻柔,柔和,是硬的反面, 但也决不是软。软塌飘浮,就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松柔两者之 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先松后柔,要是松不开,柔就没有来的可能。

太极拳,是从多方面进行松柔的。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最主要的前提。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浮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 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自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等到迈步或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 体现出“迈步如猫行”。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证静态,达到放松的重要条件。第三,从动作的形态上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的时候,要是突然改了变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要是沿弧线改变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得多。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省力。太极拳正是应用这一原理,处处螺旋缠绕, 从而达到省力,放松和柔和。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证动作的运行,不致于用多余的力,这样用力轻,从而达到松柔。

太极拳强调的松柔,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在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由于人的全身放松,运动柔和,对人身气血的运行能起抑制、疏导、协调作用,只要坚持锻炼,气血就会随着运动,很自然的形成柔缓匀顺地进行运转,对气血的升降,心脏的跳动都可以起到抑制、协调的好作用。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各部分的表面上,每平方 厘米上约有两万多个毛细血孔,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有几十个毛细 血孔打开应用着。太极拳通过放松运动,能使打开的毛细血孔大大地增加,达到拳论上所说的,气血无微不至。从而大大增强了血液循中环系统的机能。由于全身的松沉,动作的柔和顺当,又结合腹式呼吸,对人的五脏六腑,自然而然起着蠕动作用,这就增强了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了食欲,改善了肠胃功能,这是太极拳松柔运动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作用。由于全身放松运动,可以就使我们全身各个关节间的韧带拉长,身躯韧带松开放长,关节之间就产生了缝隙,拉长了距离,活动起来就灵活多了。这就加强了肌肉、骨骼系统的机能,对慢性关节炎,老年骨质硬化都有一定的疗效。总的来讲,太极拳的松柔运动,对生理各方面的健康,防治各种疾病,都起积极作用。太极拳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培养人们的情操。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长练太极拳,可使人遇事沉着冷静,审慎考虑,妥善处理,不会采取急躁、粗暴、蛮横的手段,这就培养了人们 的高尚情操。松柔与技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太极拳要求周身放松,可使气血随之下沉,归于丹田。身体重心下移,下肢稳健,桩基稳固像盘石一样。形成了上虚下实,当你要和对方技击时,你站得稳,不会轻易地被对方牵引或被对方打倒的。

2.陈式太极拳的技击过程是怎样的?

技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技击是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取胜, 战胜对方,把对方打倒。要把对方打倒达到取胜的目的,涉及到的方面是很多的:有双方内在功夫的差别问题;技击基本过程掌握问题; 技击指导思想问题;原则、方法运用问题;技击中时机火候把握问题;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问题等等。陈式太极拳技击中过程运用 了很多物理力学原理:首先是以静待动,其次是运用“听劲”,侦察了解对方,再次是运用化劲,也就是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一下子把对方打倒。太极拳理论上说:“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彼不动, 己不动”。在这里我所说的静,是指我方的静,表现在动作上,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表现在我方的思想上,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这里所说的动,就是对方的出手。以静待动,就是以我方相对静止状态,等待对方的出手。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知道,太极拳在技击时,侦察了解对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了解对方, 要通过皮肤的感觉,必须要等对方先出手。如果对方不出手的话,我就没有感觉的对象。因此,拳论上说,要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但是, 我的静,不是消极等待的,而是集中思想,观察对方的心理、动作,达 到人木三分。

浏览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