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套路的规格化,带起了一种风气.运动员为了争取分数. 赢得奖品,忽略了传统的规律、功法、劲力、技击、演练精神,而 是朝着“高“、'难" “美”、“新”的导向努力.造成一些新的倾 向。有人批评这倾向只强调专练规定套路,着意追求外形美,速度 快,加强跳跃、翻滚的技巧性,从而出现体操化、舞蹈化。现在的武术比赛套路千篇一律,一个规定套路几十个动作,运 动员的动作几乎都是一样的。看完一个人的比赛,就知道后面一组 人的演练。套路的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就更不用说规定动作了。虽 说规定动作难度提高了・可原来武术套路演练所需耍的精、神、 气、力、功却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动作也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这样的武术比赛还有什么意思?

(三)武术套路规则的不合理性

伴随竞技武术的发展,其规则也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在 武术界人士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从 庞大繁杂的传统武术中,提炼出了适合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的项目和 动作,在对如此庞大的技术动作评价上找到了其评价的指标,并且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开始意识到提高规则的可比性、客观 性、竞技性。然而,与奥运会对竞技规则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凡是进入奥运会体现“难”、“美”项目的规则,都对自身技术做出了严格、 细致的分类与定位,规则中对这些技术的评价也都是以其分类与定 位作为依据。以体操为例,每一单项都有一本关于其技术动作内 容、组别和难度等级的确定表,规则中对技术的要求与评价完全依 照此表。而武术裁判中打分标准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对 “高”、“新”、“美”、“难”没有明确的规定。徐伟军教授介绍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过程中,从1958年到 1996年,我国共出版了 7套规则,其中以1958年、1979年、1996 年的三套规则具有代表性。1958年规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参照当时 的体操规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操规则的制定也是举步维 艰,遭到体育界各个方面的指责。但是从1964年开始,规则中的 A、B、C组动作和“难度”评价因素的出现,使体操规则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大大提高了比赛中评分的客观性,这种改革也 带动了其他难美体育项目群在评分规则中的改革。徐伟军教授认为,在经过无数次国际比赛的检验之后,证明这 是一种克服难美项群主观评价差异过大的有效方法。到1997年, 这种评价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它不仅使评分具有了很高的客观性、 公平性,而且促进了自身动作技术不断向着“高”、“难”、“美”、 “新”发展。武术与体操无论是在技能、动作结构特点还是成绩评定方法等 方面都是极为相似的。我们对照1997年《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评 分规则》与1996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便会发现武术规则的 发展是如何地滞后。因此,武术必须迎头赶上,竞技武术套路技术 动作体系急需构建,竞赛规则必须改革。裁判规则要完善,主耍是简化裁判规则,慎重确定扣分点,使 不了解武术的人能看得懂武术,接受得了武术。只有裁判规则通俗 T.才能增加老百姓的兴趣.才能增强观赏性。

(四)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低龄化

竞技武术运动员一般从七八岁开始练武术,练上十几、二十几年就退役了,退役后就做不了高难度动作,而且,由于训练和比赛 落下的伤病,他们很难继续坚持武术套路练习。除了太极拳以外, 其他套路无法适应各年龄阶段的人群。

(五)武术套路比赛缺乏市场

在连续几届的武术锦标赛和全运会的武术赛场上,本应是激烈 而精彩的场面•观众席上却人员稀少。调查时发现,原因很简单: 比赛不好看。选手由于害怕指定动作的失分.演练起来自然就不连 贯.不紧凑,场面也就不好看,观众也就不愿去看比赛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武术要发展,要走向 市场,观众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就是市场。一个 项目,如果没有广大观众的参与,就不会有企业投资,也就没有市 场,这个项目就很难发展。因此,竞技武术要走向市场,提高观赏 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六)武术套路的难以普及性

武术套路的那些高难动作,对于广大业余爱好者来说,根本就 学不了、练不了,能练的也只有初级套路。这样,竞技武术在广大 群众中就不能流行普及.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就 很难增强人民的体质。

二、有关武术竞技套路改革的设想

(-)要逐步完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要在充分考虑竞技武术运动特点的同时,以 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憎加难度、便于操作为原则而制定。修改规 则要有一定的程序,每年比赛不要轻易修改规则或出临时条款,应 设立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对规则的反应、意 见.整理成文.留存档案,以备修改规则时用。经过四年一个周期 的使用情况来修改规则・以保证规则的严肃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二)竞赛套路要充分体现技击性

技击性是武术固有的本质特性,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 有的表现,即攻防表现性。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 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 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耍,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 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 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这也是套路的核心。因此,无 论武术套路怎么改革,怎么创新.都不能偏离武术的技击性这一 方向。

(三)要提高套路的可比性

武术套路的可比性不能与其他运动项目雷同.而要有自身的独特性。技术难度的可比性。吸取以前只限制在“翻”、“腾”、“旋”难度上做文章的教训I, 不妨从武术本身上找出路,像武术地躺拳就是可以借鉴的例子。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摔等地躺摔法和地躺腿法为主要内容 的拳术,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 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裁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及 勾、剪、扭、绞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 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这一则有中国武术特色, 又有别于奥林匹克的其他项目;二则符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又符 合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而且这方面的技术 资源在中国武术中非常丰富,潜力很大,这也是中国武术的强项。武术要融于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就要抛弃唯我独尊、狭隘的 民族意识,用开放博大的气度与兼容并蓄的胸怀去接纳世界各国武 术。有人担心中国武术融入奥运会会威胁中国武术的生存,其实这 是杞人忧天。武术虽然国际化,但武术优势仍然在中国。中国是武 术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假如成了奥林匹克武术,主动权仍然在我们手里,我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即保持武 术内涵、武术本质、武术宗旨不变,让其他国家的武术也可以融合 到比赛套路当中。譬如,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印度尼西 亚的潘截赛拉术等一些国家的武术也可以与比赛套路相融合,形成 奥林匹克武术。


  • 对内包容性


武术竞技套路要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在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 地,就要广泛吸收传统套路的“氧”,与传统套路相融合,形成新 型的综合性套路。以拳术为例,在套路编排上,不要只限于长拳 类,只要符合武术技击特点,符合攻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套路 编排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新颖性、技巧性,不管是太极拳和南拳,还是长拳和形意八卦的动作相互组合在一起都允许参与比赛。 这种综合性套路即反映了武术的多样性,又增加了观赏性。

浏览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