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者,以柔克刚之意。太极拳的松、柔恰好体现此 意。不仅练拳架松柔,而且推手也很松柔,推手自始至 终,全身放松,身心俱松,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心平 气和,呼吸自然而平稳,无一处紧张,无一处僵硬,全 身不着力,不受力,与对方搭手划圆,以柔克刚,以圆 克直,以巧对拙,以静制动,方显太极之威力。随者,舍己从人,追随对方之意,对方可以随心所 欲地对我用各种招式,他要手我给手,他要胳膊我给胳 膊,要胸给胸,要腿给腿,真是要啥给啥,给他,让他 擒拿,当他拿你时,恰好也就是你随着他走,然后反而 将他拿住之时。这里突出表现了阴阳转化之意,彼拿我, 反被我拿;彼的绝招成了致彼失败的杀手;彼的先发制 人使彼陷于被动;彼的有利条件反而使彼失败。正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成功成了失败,好事成了 坏事,真是匪夷莫思。太极图中的阴阳转化之理于此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我则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 无招胜有招,以无限破有限,以无胜有,正如老子曰: “无为方能无不为J(四)论“不丢不顶”“不丢不顶”乃太极推手之基本原则,“不丢”即不 能松开,与“沾”同意义;“不顶”则为不能顶劲,不 能抗劲。不管对方力大力小,一律不顶,对对方一切力, 一律以圆形而化解之。不顶是“化”力的前提,因“不 顶”方能“化力”。要做到这点,我的全身以及身体每一 个局部都必须如同一个万向陀螺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 在三百六十度空间里旋转,不受任何力,只要有力过来, 不管是整体力或局部力,不管是大力还是小力,不管此 力的造成原因,拳打、脚踢、掌击、指刺,乃至刀剑棍 棒之力,只要我的身体感觉有力加之成突然袭来,也不 管是整体或局部,立刻瞬间旋转万向陀螺而圆形化解之, 而达“一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乃至一刀一剑不能 落,一切力量无影无踪,化解于无形。在双方推手中,彼之力随时向我袭来,特别是手腕、—场 手臂,乃至全身,不停地感受到对方的各种各样的力量,如果我与彼顶劲,则失之太极,远离大道,如若能处处 勤加体会,反复体会化解方法,数年之后,当可臻于熟 练,这种太极化解,可以将对方一切来力化解,而不怕 任何拳种的任何打法,掌其术者,柔可克刚,弱可胜强, 诚为上乘功夫矣。(五)论“刚柔相济”虽然太极功夫总体而言似乎是一种“柔术”,但从太 极图体现的哲学道理而言,并非一种“纯柔”,而是“柔 中带刚”,“刚柔相济”,“外柔内刚”的功夫。一般来 说,初学者无法将“刚”与“柔”统一在一起,对于练 习到一定程度的人,在柔软的圆形动作中已隐含有一定 刚力,高水平的人,出手之间,内力蓄集而透达,搭手 之间,内力如电。这种“太极内力”,古人称之为“内家 真力”,所谓“内家真力”可谓“松沉”之感,既松又沉 甸甸的,仿佛“棉里裹铁”。其训练之法,“极柔软而坚 刚”,必须是在全身放松、安静,不用力的前提下才能成 功,正所谓“相反相成”者也。如果一味追求刚力,则 反而难以成功。故而在放松安静的前提下,才能练成 “内家真力、其力与外家力不同,与后天拙力不同,与 硬功、横练功不同,其力不是所谓呼吸与丹田之气,而 是太极灵动之力,应属“气随意行,敛入骨髓”的骨髓 内力,亦为长期全身协调训练之整力,更为因放松而导 致的一种“内力”。这种太极内力必须在朝夕盘打的拳架训练中而累积 获得,并在长期的双人推手中而升华为实战内力。拳架 与推手的同步进展,“刚柔相济”的同时把握,经十年 以上的持续精进,方可终成“内力”之正果。内力的收 获如同“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在不经意 之间,内力逐渐上身;在多少年的锻炼中,内力终于大 成,至此,太极功夫可成矣。(六)论“形松意紧”“形,“意”之辩历来为内家拳之一个关键性的话 语。但不论各门派怎样具体解读,内家拳却有一个共同 的诠释,在外形中应该隐含内意,在外形训练中应该体 现内意,通过外形应该搜寻内意,巩固内意,古人称之 为“借假修真”,意即“有形有象皆为假,无形内意方为 真”。这是“形”与“意”的第一层含义。“形”与“意”的第二层含义是“形松意紧”,而这 正是太极之“形意”的根本特点。所谓“形松”正是太 极拳的根本,无论在拳架或推手中,乃至散手、实战搏 击中,形体始终放松,全身上下尽量放松,所谓“虚灵 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都是帮助身体达到 最大限度放松的手段,同时,在每一瞬间的任一动作中, 不得有任何整体与局部的紧张感,彻底摧垮后天之“拙 力”与“僵劲”,不得有任何人为的用力,在放松中打拳,在放松中推手,在放松中搏击,此乃太极之妙,亦 为太极之本。然而,太极图中的阴阳对立却告诉我们,“松”与 “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 可,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二者缺一不能构 成太极之意。故而在松中亦有紧也,何紧? “意”紧也。 此处之“意紧”是指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精神集中而 专一,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注意全身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整体、或局部、或朦胧、或清晰、或浅、或 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将会日益巩固而强化, 此即“内家真意”终于浮出水面,功夫上身矣。这里要 强调指出的是“意紧”不是人为地思想紧张,而是在心 气和平,心境安宁舒适,心情放松安静的前提下的一种 精神集中,是排除杂念之后的精神专一。—吧 在侯氏承架太极拳中还特别强调“以意承先「 这不仅是对拳架的要求,而且更是对推手、散手、实战的要 求。过去这种“以意承先”之意被视为本门秘而不宣的 “诀窍”,今日我直泄天机,此处“意”者,有两层含义, 一者为技击之意,包含拳架中隐藏的技击之意,也包括 在推手训练中练就的化解、擒拿、反擒拿之意,更包括 散手实战中“一招制敌”、“招招制敌”之意;二者是指 “功夫之意「 即指前述之“借假修真”而“悟”到的真 意。二意合而为“太极之意”。在“三合一”训练中,无 论拳架、推手、实战中三意合一,实则为“三合一”之 本,乃为本门真实太极之本矣。(七)论“推手仅为功夫之过程”有人误以为拳架、推手似乎是终极目标,其实,这 种观点是错误的。拳架、推手只是一个过程,并非终极 目的。真正的终极目的有两个:一为健身,二为防身。 因为本门为“三合一”功夫,故无论拳架或推手均含“三合一”之本意,即拳架、推手、实战三合一,都包含 这两种目的。两种目的二合一,合为一个目的,即练成 “太极内家真意”,这种“内家真意”是因全身放松而获 得的“内家真力”,是因松极而产生全身或局部之"紧1 而后“松”与“紧”辩证统一的一种深层次的自我生命 感受。从浅层次的“松沉”、“松紧”达深层次的灵魂之 感,直达中国特色身心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从无极态到 太极态,从太极态到生命灵能的完全激发,使自我个体 生命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而使生命能量达到 极大值的升华自我生命到可能性的极致。特别使生命的 自我保护能力,抵御各种外来不法侵害之能力,达到高水平而使自我生命正常延续完成个体生命的全部程序, 终达修身养性,益寿延年,体验自我生命感受的最高境 界,方不枉人生走一遭也。(八)论“上下相随”“上下相随”,一则指上半身与下半身相应而协 调;二则指上中下三盘功夫的综合运用;三则为整劲合 一的全身动作。在“上下相随”的话语中,同时必须蕴 含上述三层含义,上与下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上下 一致,才能体现太极图的阴阳和合含义,上不动下动, 下不动上动均为片面之形而上学,而陷入“孤阴”与 “孤阳”之境,故“手到脚到”,“脚到手到”,出手必同 时出脚,出脚亦同时出手,上下相通,上下合一,上下 一致,上下同步,相互协调,缺一不可。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