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运动方法,是在意识指导下内气流行与外形内缠外绕合一的螺旋运动。

通过缠丝功的练习,可使真气流贯奇经八脉,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它内练气,外练肢体,内气上行时则转臂旋腕,下行时则转膝旋踝,萦绕于中盘则通过胸腰腹臀的螺弦缠绕和折叠运化将周身十八个大的关节部位(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臀、两膝、两足、 颈、胸、腰、腹)渐渐旋活转顺,逐步做到内外合一、上下相随,最后全身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太极球,达到妙手一动一阴阳的高超境界。

练习缠丝功时,周身上下无一处不缠,无一处不动。然而这种缠绕是在意念控制下的,由里及表、节节相关有内在联系的拧旋滚转, 绝不可理解为单纯的盲目的乱缠。如在做某一单式的缠丝功时,意念由衷(中)而发,自内而外地向某一部位集散,同时,外形动作渐渐地与心气相合,内气缓缓地向预定目标缠绕流注,从而使气血周流全身,疏通经络并使肌键、韧带产生弹簧般的韧性,久练即可达到一 触即动的化引进击之劲,这对练习拳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功 法。

缠丝功歌诀

太极乱不应求精,上下相随妙无穷;引彼深入乱环内,四两可拨千斤动。手脚齐进横有竖,纵放屈伸不露形;缠丝靠法是真诀,左顾右盼莫丢顶。 三节发力螺旋劲,精神领起势要惊;式式中定混元气,引进落空箭出弓。 上惊下取君须记,乘虚巧取任意行;哼哈二气显神通,闪战腾挪扳山动。 欲问环中法何在,发环落点即成功。

2.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的推手?

陈式太极拳不仅健身有法,而且技击奥妙。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长,拳打脚踢,谓之一般。然而,陈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流传三百余年,仍保持本来特色。它以搦、捋、挤、捺、 采、捌、肘、靠为中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将抓、拿、摔、滑、 打、跌,熔为一炉,内外兼练,在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练习陈式太极拳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练到上乘功夫,可达周身一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不变而应万变,亦可得机得势,舍 己从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推手歌》云:“搠 掘挤按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侵,任人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推手,不仅可以检验姿势是否正确,也是锻炼技击技巧的好方法。有人说:“推手有何技巧,力大者即可取胜。”《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 句,显非力胜,观耋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可见,太极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壮欺弱,慢让快”那是自然的本能,不是技巧的功能。所谓技巧,则是顺应自然以克制自然,达到“弱胜壮、慢胜快”。 自然界中的杠杆支撑和螺旋转化的原理,就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 能。推手利用这种原理,即可柔化一切重力,此为化劲。有此化劲功夫,就可以轻制重。同时,太极拳的运动是运用了离心力,并以腰脊作中轴,使一切动作皆走内圈。走内圈速度虽较慢,但仍可胜过走外圈的快,这是“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也是“慢胜快”的关键所在。

《拳论》是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经典名著,对推手也是一种很好的指导。细心研究其内容并用它来指导练习推手,则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来指导推手实践呢?应遵守以下四项基本准则:

(1)《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时所称“太极”,是对立统一的象征,是一切动 静的枢机,由太极生阴阳,如顺逆、柔刚、轻沉、虚实、合开等皆属于此。运动时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和向心力,因此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分为阳,合为阴。陈鑫说:“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就是指这种规律。这种矛盾存在于推手的整个过程中,并贯串于每一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因此,推手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它 符合事物运动的矛盾法则,即“阴阳开合”。

(2)推手时双方搭手对练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拳论》中所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就是指动作必须符合下列四点:

1.必须“无过”,无过称为“沾劲”,过则称为“顶病”;

2.必须“能及”,能及称为“粘劲”,不及称为“匾病”;

3.必须“随曲”,随曲称为“连劲”,不随而曲称为“丢病”;

4.必须“就伸”,就伸称为“随劲”,伸得太早称为“抗病”。

推手的一切过程都要求具有“沾、粘、连、随”四功,不发生“顶匾 丢抗”四病。陈鑫说:“沾粘连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所以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沾粘连随”。

(3)《拳论》中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是为了做四功,避免四病的措施。这就是说,人刚则我柔,用“走”以引之,这是被动局面上的“卷合"运用。同时,为了问劲,运用顺遂的势和劲,迫使对方成为“背”,转化为我刚人柔,用粘以逼之。粘走时,对方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这样就可有四功而无四病。陈鑫说:“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所以第三个基本原则是“急缓粘走”。

(4)《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在推手时熟练地掌握了前面三个基本原则后,就可领悟人劲,探测对方的劲力与方向,所谓得人劲。到此 时,可信手而应,达到自动的“神明”境界。这是多年反复揣摩、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得到豁然贯通的结果。所以第四个基本原则是“知行合一”。

《拳论》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显;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 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 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因此,为了运用四项基本准则,就必须按照上列拳论做好以下几点:

(1)顶劲要虚虚领起,则精神自然提起,同时气沉丹田,周身放松。由于身体上领下沉,即使身躯放长而产生弹性成为搠劲。陈鑫说:“沿路缠绵,静远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若是周身僵力,就会失去搠劲,也就不能通过沾、粘、连、随去求懂劲。

(2)立身须中正安舒,具有支撑八面之势,使推手时身躯不致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以免己劲为人所识,若偏一边,就不易顺遂地运用粘走功夫。

(3)在神气内隐则柔,外显则刚的前提下,推手时要具有忽隐忽 显的刚柔变换作用,这正是求懂劲过程中不断问劲的表现。

3.如何掌握陈式太极拳腰为主宰、节节贯串的运动特点?

达“ 陈式太极拳在劲力上的要求是“劲力整体源动腰脊,弧形走化,直线发力,蓄发相变,得机得势,随机疾速爆发”。似弹簧压缩后的突然弹射。要做到这样发力,练拳时必须以腰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腰是上体和下肢移动的枢纽,它对全身的动作变化及调整身体重心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动作达到这种要求,在运动路线上,不能单纯地使四肢做左右平旋和上下、前后的弯曲动作,必须和腰部的动作结合起来,以腰来引导四肢运动,使动作路线形成 一个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立体圈,使全身各个运动关节依次贯串起来,动作成为一个整体。以腰来引导四肢动作,实际上是陈式 太极拳的劲力传递过程(也称劲路)。如做六封四闭动作时,力起于腰,行于肩,通于臂,达于手。上肢发力时,下肢紧密配合,力起于脚,通于踝,环绕着小腿上升到膝,再由膝旋转上升,环绕大腿到胯关 节,协调地配合上肢发力,上下贯为一底,没有丝毫间断。如果劲力不顺达,只能表现出关节的一收一放,一伸一缩,劲路就显得浮飘和零断。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