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何幸哉,得随王成先生习练此拳,愈学愈觉此拳之妙,真如陈鑫先生所说,“一层又 一层,层层妙无穷”。余习拳之余,喜欢翻览各家武术尤其是太极著作,恕我浅陋,尚未发 现编排如此科学合理之太极对练体系,此拳之问世,必将填补太极拳界之空白,其开创性 意义借用篆刻界的一句话来说,可谓是三百年太极修炼立一门户。此拳之传播,必将使众 多的太极拳练习者从迷信困惑中醒悟过来,从闭门造车中解放出来,直指本源,见佛成性, 使古老的太极拳艺在新的时代重放光芒;也必将打破“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成见,促使太极 拳训练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事实证明,随王成先生习练此拳者,短时间内都有了长足的 提高。太极神奇有“晃桩”晃桩是王成老师所传的一种太极锻炼桩功之一,也是王成老师实用太极对练拳法中 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法。晃桩是一种培养内气、强壮身体、简便易学的健身好方法,同时 对太极拳练习八法的搠、按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晃桩动作虽然简单,作用的神奇 却不容小觑。一切太极都重桩法,王成老师尤其注重晃桩。晃桩,某种程度上是王成老师太极拳法 锻炼的一个枢纽所在。随王老师习拳者都会坚持锻炼这个功法,随着锻燎的深入,里面的 奥秘也会一层层揭开。初学者练晃桩感觉趣味无穷,越练越想练;练功多年者练习依然会 乐在其中。笔者1995年拜见老师时,我想象中老师会让我站无极桩,谁知一开始老师即示以此 功法。老师松松地站在那里,为了让我体会劲路,他让我的双手放在他的双臂或身体的任 何部位,但一搭手,自己马上就感到失重,而王老师几乎不用一点力。我那时才真正体会 到太极拳的魅力,虽然以前也练过不少太极拳套路,但经此一试,才感觉以前几乎都是走 的弯路。老师当时没交代多少要领,只让我注意放松,并且试着像脱毛衣一样找找劲路。 他让元强师兄陪着在老师家狭窄的卧室里练习,元强已经练得很熟练了,我在元强那里一 点便宜也赚不到,还总是被他轻松地发放到床上。后来我就不断地向老师和师兄弟们请 教,每次练习,都总是有新的收获,至今十几年过去了,晃桩的奥秘依然吸引着我去探求, 每次总是乐此不疲。晃桩对身体康健的作用也很神奇。师弟焦金生刚开始学拳时勤练晃桩,每天在办公 室练四五百个,越练越轻松,原先有的肩周的疼痛也好了。张家港一位青年,身体弱得不 行,不能坚持上班,后来与王老师书信联系,练晃桩,月余身体转健,正常上班了。晃桩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这与晃桩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据王老师说,晃桩原是太极拳训练搠劲与按劲的一种方法,但王老师借用来作为他所 创立的“陈氏太极实用对练”(这在全国也是首创,详见刘勇师兄所写本书跋文《王成先生 对中国太极拳的贡献》)的基本功法,却给它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首先,练习晃桩是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不断强化。晃桩动作虽简,但要领一样也不 少,处处符合“王氏太极法则”(“王氏太极法则”是王老师教授太极拳所提出的动作规律的 概括,与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不同,故冠以“法则”之名,以示其运动与练习规律)的要求。 练习晃桩,其实也是在巩固太极拳的一些要领,而且因为动作简单,锻炼效果更加突出,初 次练习晃桩的人按要领练习后,马上都感觉到两手的得气感特别强,这是很多练习者对它 着迷的一个原因。练习晃桩时,两手前行、上行走的是“手、肘、肩”的顺序,后行、下行走的 是“肩、肘、手”的顺序,符合“王氏太极法则”中“劲走三节”法则,即:出时手肘肩,收时肩肘 手。下肢依然也是在走三节,即:踝、膝、胯,胯、膝、踝。如此,晃桩练习时上肢与下肢的六 个关节都得到了锻炼,而且依序前后晃动,又符合“王氏法则”中“遇力走圆”法则,可以说 与练习太极拳的效果是一样的。又因动作简单、重复次数多,得功也快。大道至简,一个 晃桩几乎就蕴含了太极的所有。其次,练习晃桩也是在练习太极技击特有的步法。“王氏法则”的步法原则要求散手 实战时的步法应符合球体运动的特点,力争做到随遇平衡。球体运动时有以下特点:只有 一个支撑点;重心的高度不变;无论球体移到哪一位置,重垂线都通过支撑点,支撑力也通 过重心,球体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也就是说球体在每一位置上都能获得平衡; 具备上述特点后,球体可随外力作用在平面上向任何方向平稳滚动(参见刘勇师兄文章 《太极拳实战王氏法则》)。王老师所传授的太极拳步法与一般的不同,这种步法在散手中 重心可以快速冲上前去,而且保持随遇平衡。晃桩时重心在前后腿之间不断倒换,时间长 了就可练出这种步法来。我功夫练得不好,但自己感觉在与同学推手或散手时,步法上得 还是比较快的,可能也是从晃桩中找到的感觉。晃桩练习时可以配合呼吸,吸气时腹腔充满,呼气时可根据需要发声,这里面对于养 生和技击都很有帮助。一个是有助于肺活量的提高和腹式呼吸的锻炼,有助于增加内力。 呼气时根据需要发声,比如发“嘘”声,可有疏肝作用。据我的体会,一吸一呼间可以发出 类似“哼哈”的声音,这恰恰是太极拳练习的高级境界,“哼哈”二字妙无穷也(这是我的臆测,没跟老师请教过)。与晃桩动作类似的是“独立开合桩”,对肺的锻炼作用更大。王老师所创的陈氏太极实用拳法比较重视桩功,桩功中的一字桩、独立开合桩都与晃 桩有联系,晃桩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枢纽。王老师拳法中的接手、立圆推手、直线推手等, 都可在晃桩中找到锻炼的方法与要领。晃桩动作简单,得气得劲快,锻炼不受时间、地点 限制,行住坐卧都可练习,可以使人经常在太极的状态中,练好晃桩,进入太极之门也就有 了一个很好的“通行证”。特别是练习王老师创编的陈氏太极二十七式及对练,可以说处 处如意。晃桩练好之后,对于技击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对方双手进攻时,可化可发,化能令对 方失重跌倒,往上发能将对方打成“挂画”之势,下发则威力更大。据刘勇师兄讲,某次电 视台来为王老师拍专题片,电视台的人都说让王老师来个“真的”(其实里面所拍都是真 的,没有配合的,只不过在外人看来,那么轻巧地把人发出去,好像是事先排练好似的。当 然在具体演练时,老师都留着劲,让大家体会出劲路即可)。王老师与一位师兄试手,轻轻 地打了一个双撞,那位师兄一下子坐到草地上往后滑了两米多,脸都吓青了。周围的师兄 弟都说:“老师你还真打啊! ”同学们常说,王老师拳中的一些动作不好真试,在电视中看着 像“假的”,其实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有多么惊心动魄。用晃桩的动作单手接手,就可走肘 底捶等势,配合上步法能较快地逼近对手,令对手失重。2010年我与金生、李云二位师弟 到德州王老师处,王老师与我练习接手,感觉他突然间一晃,像起了一阵旋风,在我的视野 中消失了,等反应过来他的右手已经点到我的右肋,并且使我重心拔起,摇摇欲坠,把我惊 出一身冷汗,我说:“太吓人了,一下子找不到老师了」这个场景被李云师弟用手机录了下 来,我后来仔细观看,王老师是用了一个比较快的肩肘手加上步法身法的变化。我回头再 看王老师2000年发表在《精武》杂志上的《太极提纵术》一文,说太极拳中利用视觉暂留现 象能达到“遁身”目的,这时才明白训练得法“遁身”是能做到的。又忆起很早以前在德州 老师教我对练,其中练到“风扫梅花”时老师一下子就到了我的背后,抚着我的后背,把我 惊得不轻。晃桩功法较为简单,练习时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两 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也可以前后行走,左右脚交替。熟练后行住坐处几乎都可练习,比如散步时可以单臂走晃 桩的动作。晃桩可以一人单练,也可两人对练。个人单练有助于培养内气,对强壮身体,治疗身 体虚弱、肠胃不调、神怠气虚等症状效果非常明显(晃桩里面有导引的东西,有时其感觉就 像人累了之后伸个懒腰似的)。两人对练对体会太极拳练习八法的搠、按方法能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晃桩的奥妙实难说尽,作用的神奇也使人惊诧,唯在学者用心体会,细细品 味,不断发现其精彩。王老师曾写有一首《晃桩》的小诗,值得细细揣摩:晚朝月,晨向阳,阴阳和合精神爽; 内气足,百病祛,松圆恬淡保健康; 腰胯膝,手肘膀,节节递进功自长; 练撷按,习晃桩,日久天长心自详。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