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方面,王老师在强调太极拳特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太极拳的全面性,如套路与实 战并重、健身与技击并重、近战与远战并重、主动进攻与后发制人并重等;还将太极拳散手 技击的攻防动作加以概括、分类,总结成“手肘肩”、“步法”、“螺旋缠丝”、“遇力走圆”和“大 臂不动小臂动小臂不动大臂动”等五大法则,统称“王氏法则”,在武术界是一种创新。功法训练方面,主张以桩功、套路练习固本健身,以单式练习、对练、推手、散打训练强 身技击,辅以刀、佥I」、枪、鞭杆等器械练习,使习练者得以全面继承和掌握传统太极拳的 精髓。王成老师创编的“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实为一体,对 练以二十七式套路为基础,两个套路拳式完全吻合,初学者在熟练掌握二十七式拳架后, 通过练习对练可以深刻地体会每个拳式的用法。对练时二人采用搠、捋、挤、按、采、拂、 肘、靠等手段,互相进攻和化解,能够使习练者更快地熟悉太极拳的实用招法和劲路,加深 对太极拳的理解,从而迅速“由着熟渐悟懂劲”。王成老师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太极拳实战功能减弱,除了上述片面追求“文”与“柔”的原因外,从技法上说,主要是丢掉了传统太极拳中“接手法”和“打法”两个重要 环节。所谓“接手法”,就是实战技击开始身体第一次接触以及交战中每一次分开又再次接 触时所包含的技击技术。因为实战技击开始前,以及交战过程中每一次分开后,交战双方 一般是处在安全距离以外的,那么从安全距离到零距离的身体接触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内 所包含的技击技术,包括身体接触前双方的观察、移动、虚晃、实击和接手后的手法都是 “接手法”的内容。太极拳所说的“接手法”不是简单的格挡招架,它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进 攻;其次是控制、揣度、牵动、诱骗对手,为进攻和防守做准备;第三是防守。接手任务完成 得好,便得机得势,取得主动;反之,便失机失势,陷入被动。一般来说,实战技击中至少有一次接手。换句话说,如果将接手这一环节省略,先将 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接触好以后再进行的较量,一般只是推手、试手、说手或喂招训练,不是 真正的实战技击。了解的人才知道,接手这一关是很难通过的。既需要名师指点,又需要 刻苦训练,还需要有人给你搭架陪练。但是不过这一关,你练的就不叫武术。过了“接手法”这一关,就该过“打法”关了。所谓“打法”,就是实战技击法的俗称。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来形容打法再恰当不过了,练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太极拳,“打 法”没过关,最多只能算练了一半。不光太极拳,所有武术都是如此。王老师经常说老前辈经常谈起的一个故事,在民国时,著名太乙门技击家高凤岭有两 个徒弟,苦练了数年武功,一次奉师命到故城县政府给冯玉祥的一位军官送信,站岗的土 兵不放行,两个年轻人血气方刚,又仗着老师与军官的交情和自己一身的“武功”,便与哨 兵动了手,结果让哨兵打得鼻青脸肿。回来后,高师傅气得大骂徒弟笨。转念一想,师傅 又说:“这也不能怪你们,怪我没教你们打法啊」苦练了数年“武功”的人因为没学打法,结 果输给了就练了那几下打法的当兵的。接受这次教训,这年冬天高师傅专门给弟子们传 授打法,后来出了不少实战高手,如高守悟、秘道纯、林祥斋等人。因此,王老师十分注重“接手法”和“打法”两个重要环节。“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及 “对练”中,每一式都包含一至多种“接手法”和“打法”。总之,“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是王老师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总纲。套路精练以后,降低 了初学者入门的门槛,但完整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精髓。它并不是人们习惯思维中的“简 化太极拳",而是内涵更加丰富、拳理更加深刻的太极拳,包含了传统太极拳从桩功、套路、 对练、接手直到打法的所有内容和训练步骤。在“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的引导下,桩功、 套路有一定基础以后,按古法细化套路训练的要求,提高练拳质量,然后逐步增加练拳内 容,层层深入,渐入妙境,直达散手技击之境界。太极拳经过300余年的传承,特别是近100年的变革,其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得到较 充分的挖掘,但实用性的“基因”丢失殆尽,能真正传递古法基因者已是凤毛麟角。王成老 师和他的“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能够如此鲜活地保留古法,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科学性 和趣味性,实为宝贵,世人怎能不珍之、惜之,有志于研习太极拳者,又怎能不追之、求之!太极拳自明末清初创立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期间名手辈出,递相传成,各有心 得,繁衍生息出诸家太极,丰富着中华武林。太极拳传至今日,更是枝繁叶茂,习者众多, 各派太极修炼方法不一,但不外乎套路、推手。推手是太极拳奉献给世人的一道独特风 景,今已为较多门派借鉴为锻炼手段。但对太极拳来讲,套路与推手并不是其全部,会太 极推手者众,但真正悟得太极真谛者,实属凤毛麟角。这期间有练习时间不如前人充裕之 原因,更多的恐怕是不得其门而入,枉费工夫徒叹息。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功夫,太极拳 的练习群体多是业余这一事实,决定着仅依靠学一学套路、学一学推手恐怕很难在太极拳 训练上有所突破。时代呼唤着太极拳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呼唤着太极拳训练的新思 维、新途径。由王成先生创编的实用太极对练正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练 习者。我们知道,各家武术基本都有自己的对练套路,以作为拳套纯熟时进一步训练实战之 用,如形意拳安身炮、五行对练等,“形意一年打死人”恐怕与其既善于借鉴(如推手),又注 重实战训练(如对练)分不开,练习太极拳的人最多,但有着悠久传统的太极拳却缺乏真正 的对练套路,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太极拳的推手已为各家武术借鉴,为什么太极拳不去 借鉴其他门派之有效的训练手段呢?特别是当代,众多的太极拳练习者是多么渴望有一 个套路与对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体现太极拳特点的对练啊!太极拳发展历 史上除太极推手外,真正的太极对练只有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披露 的太极散手,后程健先生编有《太极拳》,内容与此大同小异,然亦仅仅是单纯的散手对练。 此外,山西陈盛甫先生编有三十二式太极对打,以杨式为基础,主要侧重于健身。王成先 生编著的《太极健身实用对练》则迥异于上述各家,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其主要特点有:它是一个多元的、完整的训练体系,基本功、拳套、对练、散手各自对立又相互联系, 由浅到深,层层递进,使学者步步登高,直入太极之门,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的特点。套路的编排以最古朴的陈式老架一路、二路为基础,无一牵强处,无一分离处,螺旋 缠绕,对立统一,处处挈合太极拳理,无一空架子,大朴不雕,演练时“放开天地窄,卷藏芥 子阔”,体现了太极拳的古朴风韵。它虽只有27个动作,但绝不同于各家的简化套路。社 会上流行的简化套路,简则简矣,并不见高明。王成先生的套路,并不是简单的简化,而是 融入了自己对太极的彻悟理解,不是简单而是朴素,更贴近太极的本来面目。演练时分 正、反、快三种架子先后练习,这便有了 81个动作,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完整全面的练习。 太极拳慢练、快练都有,但反架练习并不多见,王成先生于此可为独创。演练时,先正架慢 练,练完后接反架慢练,最后正架发力快练,此为一趟,用时与练一趟陈式老架一路差不 多,如练完三趟,则周身通泰,气遍四肢,心悦体松,神采奕奕。集体演练效果更佳。1999年济南国际武术节上,该套路获得集体表演一等奖,则证明了该拳受到武术界 的欣赏和赞许。最精彩的当属对练,此对练并不是简单地为对练而对练,而是充分考虑了套路的练 习效果,它与拳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对练时,一方进攻,一方利用太极八法化解, 做的动作恰恰是拳架的动作。这样,练拳架时,“无人若有人",防止了空练;对练时“有人 若无人”,复习了拳架,此是高明处。有些武术的对练,为衔接,有时会加上一些空动作,而 王老师的此太极对练却绝无一个空动作,绝无断续处、牵强处。前一个动作的发出预示着 下一个动作的发展,进攻的一方往往是逼迫着对方不得不化解,而不是排练好的双方配 合,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出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的特点。进攻的一方制造矛盾,防守的 一方化解矛盾后又制造着新的矛盾,相互之间螺旋缠绕,进退消长,引化逼发,一环扣一环 地推动着拳势的发展。如戏水之游鱼,若隐若现,将往复还;如四季之更替,循环无端,变 化有常。演练起来愈演愈妙,常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习练者练一 层,深一层,悟一层,逐渐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渐及技击,达到犯我立仆、击尔必跌之境 界,太极至此,则思过半矣。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