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与搠是统一的。没有松,就不可能有搠;要真有搠劲,放松是前提。松不了,无 搠劲,应用上就困难。王宗岳讲“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而愈长,退之则愈促”。如 不会放松,一味用僵劲,很难做到“俯之弥深,退之愈促”;反过来,如无搠劲,不会螺旋转 动,则不可能达到“仰之弥高,进之愈长”。太极拳在战略上要求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但如 无松与搠这个条件,做不到粘连黏随,取胜也是困难的。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练好基本功。太极拳既然是拳,需要时就要有速度和力量,因而要练好基本功。 比如,要把腿踢开。“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如腿踢不好,则腰沉不下、胯松不开、裆撑 不圆、膝活不了,步就上不去。拳架都难打好,搠劲自然难以产生,就更谈不到应用了。还 要练好太极功法。“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既是增强体质耐力的手段,也是产生 搠劲的重要方法。开始时,最好选择某一功法练习,不必各种功法一起练。我们体会,在 众多功法中,还是以王成老师在其著作《太极健身实用对练》中披露的“晃桩”效果最为显 著,该功法原是太极门中练习拥劲和按劲的专习方法,各位不妨一试。不可把搠劲神秘化。搠劲本质上是力,必然符合力学原理,不必被一些玄虚说法 和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把它神秘化,反而不易练出真正的搠劲。搠劲不等于拥法。搠法是太极八法中的一种,而搠劲则贯穿于搠、捋、挤、按、采、 搠、肘、靠八法之中。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太极是搠劲”的说法不全面,实际 上混淆了搠劲与搠法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有整劲。放松了,气通了之后,身体的劲力可集中于身体任何一点,即可产生所 谓的“整劲”。所以练拳架时,应在放松的前提下,时时注意意、气、架三者合一,做到周身 一家,最后则可“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如遇强敌,内劲猝发,有“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 之效果。在中国的传统武术中,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技击方法。摔法,由于历史、不同拳种、不 同体育项目划分、不同地域方言等多种原因,称谓有所不同,但都是摔跌的法,简单说就是 自己站立使对手倒地的技法。在武术中常见的摔法有:夹脖摔、把腰摔、过背摔、抓臂别腿摔、穿扛前摔、穿扛后摔 (俗称“倒口袋”)、抱双腿前摔、抱双腿后摔、捋臂抱单腿摔、反抱腿摔、抱单腿手别摔、抄腿 绊摔、抄腿抹脖踢、由后抱双腿摔、由后掏裆摔、由后抱腰摔、抓后发摔、抓前发摔、扣腮外 掰摔、穿裆等。还有破脚、别子、挑勾子、跪腿等,在这些摔法中虽有一定的技巧,但它们更 注重快摔、猛打的效果。我随王成老师学习太极拳,王老师传授给我的太极摔法,与以上摔法有所不同(见《东西 南北太极人》之太极王成录像),太极拳搓摔法,王老师形象地把它的用劲比喻为擀面皮、推 碌磕,它要求习练者的手顺着对方的肢体表面像擀面皮一样搓着运动,手、肘、肩三节节节贯 通,达到最大的技击效果。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搓动对方的重心,让对手有一种连根拔起的的
感觉,它达到的效果是可控制的,想摔重则重,想摔轻则轻,让对手服服帖帖地挨打。这种搓摔法如何训练呢?第一步:甲乙两人相对自然站立,相距约3米远。第二步:甲上左步,上左步的同时出左手推乙的右上臂(靠近肘关节)。第三步:甲上右步贴近乙的右腿,上步的同时出右手搓击乙的左肩。如果对方上架我手臂,我沿对方对方的招架手臂向前搓击,并顺势爬坡绕乙肩颈走螺 旋;然后甲身体向左转,同时右手向左下方向运行,对手便可摔倒。这里只是讲摔法,如果是作为技击,直接向对方胸部搓击,对方可应声向后跌出,对头 部的震动很大,使用时应留意为要。练习的几个误区:搓击对方肩部,变为撞击。这就是纯凭力量取胜,违背了太极遇力走圆的原则。遇 到力大体重者,未必奏效。绕对方肩颈走螺旋,变为夹颈摔。这同上面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并且时间长,容易 出现空挡。上步贴住对方,变为弓步顶住对方。这样会使自己的重心上不去,致使技击效果又 会变为夹脖摔。因为你的重心上不去,必然使自己的手臂长度不够,手臂长度不够,必然 导致手臂螺旋不充分,手臂螺旋不充分必然导致勾对方的脖子硬摔。练习中需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手法上第一,甲左手一定要起作用,也就是说左手一定要推动对方,使对方的重心发生动摇。 只有这样右步才能顺利地上去贴住对方。第二,甲右手搓击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一定要在左手完成动作的同时,出右手搓击。第三,甲右手一定要按照手、肘、肩的法则螺旋运行,特别是手,从手指头肚接触对手 的一刹那就开始搓,如果遇力就顺势爬坡。步法上第一,上步要迅速,不可拖泥带水。上步如流星赶月,退步责无半点迟疑。第二,上步要自然,不能变成弓步、马步或其他步法。王老师常说:“手是两扇门,全凭 步打人。”步上重心上,对手很难防。身法上近代著名太极拳大师陈长兴说:“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王老师在练拳中一直 强调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则重心稳、步法稳,步法、身法稳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还要特别强调,手法、步法和身法三者必须相互配合,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拳 谚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以上介绍了太极拳搓摔的定式练法,搓摔还有运动中的练法,关于后一种练法会在以 后的文章中再给大家介绍。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教。(写于2009年12月4日)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与实战技击太极拳创始之初,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实战能力而对它另眼相看,因为在冷兵器时代,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实战技法之一,其实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清朝末期以后,太极拳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与实战技击之间出现了分离,而后渐去渐远,越来越远,以至于今, 太极拳几乎沦为“老翁之戏”。悲夫,王庭公!悲夫,长兴公!悲夫,露禅公!尽管如此,近代太极拳仍盛行于世,究其缘由,主要得益于其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的 挖掘;而太极拳从“猛士之技”沦为“老翁之戏”恐亦是发端于此。试看,随着太极拳“文气” 渐盛,孔武之夫因不知力大手快之外另有化打之法而不屑于此;文弱之士则片面地理解进 而陶醉于“用意不用力”之说,一厢情愿地试图构建“用意打人”的空中楼阁,却不知实战技 击并无捷径,太极拳虽“不用"拙“力”,但却要“用”经过艰苦训练才能得到的“太极劲儿”, 岂是纸上谈兵能够达到的?基于以上的社会“共识”,太极拳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变成了“老 年健身操”,青壮年都是趁年轻先练摔跤、拳击、柔道、跆拳道,等老了再练太极拳。诚然,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相比,更强调文武双修、刚柔并济。但它终究是一门武技, “文”与“柔”是为“武”与“刚”服务的,其最终目标是能够杀敌制胜。因此,我们应该更突出 其“武”与“刚”的一面,而不应片面追求其“文”与“柔”的一面。不然,太极拳之名虽存,而 实已亡矣。所幸者,在太极拳实战技法日渐式微之时,仍有一批有志之士不为世风所扰,寂寂于 人海,默默耕耘,脉承古法,使后学者尚存拨云见日之希望。生长于齐鲁武术之乡的王成 老师即是其中之杰出者。王老师少年习武,初习弹腿、少林拳等,后随武术名家张晨光先生学习陈式太极老架, 又经张师引荐,师从陈氏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得到二位武学大师的悉心教导。在二位 恩师关心下,又有机会经常接触到许多武林前辈,仔细聆听前辈们的习武心得,亲身体验 前辈的技艺,并深受武术前辈们的青睐,得到诸多武坛巨擘的指点,30岁时已成大器。王 成老师除全面继承传统太极拳松、沉、圆、活的技击特点之外,更将世人知之甚少的“接手” 和“放长击远”等技法发挥到极致。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王成已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 理论和功法训练体系,以陈发科先生所传的陈式一、二路和洪均生先生所传的陈式一、二 路为基础,创编了“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及“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特别是“陈式二 十七式太极拳对练”为全国首创,受到武术界和太极拳界的高度重视。
浏览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