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胯(能):陈式太极拳对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开,就是胯关 节要松开。《拳论》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 死顶住骨盆、腰也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松胯”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的负担就要加重。一般初练的人,腿部力量差,膝关节支持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松胯,形成膝盖前栽、鼓肚挺胸、身体后仰的不良姿势。
正确的要求是:保持躯干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前脚尖,胯部和臀部像是后边有凳子坐着一样。雕关节的放松,又必须与 肩关节的放松上下结合。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影响肋部腹部肌肉的松弛下沉及膈肌的下降,气机长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的要求。
膝: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活动性能好,伸缩力强,是胫排骨与股骨的结合部,它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极拳是在曲膝松胯的基础上保持立身中正。 在整套架式练习时,膝关节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从身法上讲,身法低,步纪定大,膝节关承受负担就重。在套路练习中,腿部支撑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关节的调节来完成的。
初学太极拳的人,应该先练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撑力,再逐渐降低身法。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膝关节受伤。同时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护,练拳之后,关节及身体组织血液运行,加速,关节局部有热感,这时皮窍开而膜理松,千万不可用冷水洗或风吹,以免风湿乘机入侵,引起关节皮肉的风湿痹症。
陈式太极拳在技击上对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双人推手,两腿相并,两膝互相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对方失势,也是护裆、护臊骨的方法。《拳论》有“远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说法。
足:足是周身之根基,两足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保证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对两足的要求是:两足踏实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正脚心)要虚。足趾不能翘,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晃。在开步及迈步时,要定准方向和位置, 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乱动。这样才有步履清晰、沉着、稳健的感觉。
另外,在运行中,向前迈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翘里合,足跟里侧着地向外铲地滑出,开到适当的位置,再移重 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撑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翘外摆或里扣,以足跟外侧着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实。足尖外摆和里扣时,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
足在技击上可分为钩、套、蹬、踢、踩等方法。钩、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以上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贯串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势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全身。所以初学者必须细心揣摩,认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础,这样才能逐渐在整个套路运行中,将各部位的姿势恰当配合,从而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身端步稳,动作连贯圆活,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协调,一动全动,一气呵成,动如流水静若山、慢如行云疾似电的境界。
1.如何掌握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运动特点?
陈式太极拳练习的全过程,处处都体现了刚与柔、快与慢、 蓄与发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每个段落、每个动作中,都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初学者往往在练习时,动作该柔不柔,该刚则僵硬地鼓劲发力;该慢不慢,该快不快。难以体现“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节奏分明的风格,结果成了“太极不像太极”“长拳不像长拳”的拳术。
怎样才能做到“刚柔相济”呢?拳论说:“运动的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练拳有心求柔,无意成刚”。因此,做动作时忌用僵力,要全身放松,这种“松”是有意识的松,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轻而不浮,沉而不重”。“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蓄劲,而由此发出的刚劲,才是协调的弹射力。在静止状态下,“刚劲”是在意识的引导下,高度的集中;在运动的状态下,则能集全身力量于一瞬中间,从肢体的某一部位爆发出来。拳论说:“静为本体,动为作为,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静是为了做最大的存蓄,动时即可快速的爆发。
陈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目的,正是为了求得最后的发劲。要掌握好刚与柔的特点,必须在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做“松与紧”的相互交替和“快与慢”的刚柔变换练习。缓慢,是柔的表现形式,而当运动到未左先右、未前先后变化产生切线运动,即运动到达落点时,就成为刚的时机。
总的来说,每个拳式动作都有开合,而每个开合都有柔的过程和刚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余者皆用柔劲,以做到运用刚柔相济的 时机。例如,“掩手肱捶”和“护心拳”蓄劲要柔缓卷收,出拳时要迅速爆发,这种松活的弹抖劲一般称为“寸劲”,它的要领是:在全身放松 的基础上,大脑指挥,腰为枢纽,结合呼吸,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集于一点之上,在瞬间爆发出来。这种劲犹如弹簧那样,压缩时体出柔和蓄,一旦松手,突然弹射出来的那种弹簧劲,即是刚和放的体现,从刚柔、蓄放的变化,也体现了鲜明的节奏变化。初学者若能认识和把握住这一特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2.如何理解陈式太极拳中虚实与搠劲的关系?
就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而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力的地方就是实,无力的地方就是虚。常见的人练拳时挺腰尖裆(两腿成“人”字型站立),尽管身体的重心偏向一方,好似虚实分明了,实则并没有分清。因为实得僵硬,虚得轻浮飘渺。究其因,都是错误地把虚实结合理解为机械相加的关系,或者把虚实关系单纯理解为互为存在的条件关系,而没有更深一层地认识到太极拳的虚实之间还有一种很重要内在的联系,正像陈照奎先生说的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种内在联系就是虚实的共性,即搠劲。正是搠劲把虚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有机的联系说明了太极拳的虚实是指在搠劲基础上的虚实,也是人们常说的弹簧劲。离开了搠的虚实,就不是太极拳的虚实,虚将变成全然无力的浮,实将变成全然僵死的重。
虚实是相比而存在的。虚实区别的基础是搠劲紧松程度,搠劲程度大则为实,搠劲程度小则为虚。这就是人们说的“四六虚实”或 “二八虚实”。决定搠劲程度的大小是随人体总合力点的移动和力矩转换变化而决定的。如金刚捣碓一式第二动,从出脚铲地开始到提膝震脚之前,支撑的右脚为实,出脚铲地的左脚为虚,定式可说是 “二八虚实”。但随着运动的变化,时间的推移,重心的前去,使搠劲程度发生了更动,并且由量到质地变为左脚支撑地面为实,右脚在 前、脚尖点地为虚。这种变化的基础还是由掘劲程度的变化所致。可见搠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由于搠劲的虚实转换才产生了一么切动作的力量,也正是这个动力的作用才产生了前后、左右、上下、手足、胸背的虚实变化。
虚实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还是以金刚捣碓一式第二动为例:支撑地面的右脚实中有虚,脚掌脚趾为虚,脚跟为实;进一步分,脚心涌泉穴为虚,余者为实;左脚铲地亦虚中有实,脚跟为实,脚掌为虚;再细分,脚跟里侧为实,余者为虚。再丛运动的路线过程看,也有虚实之分,从支撑地面的实脚到出脚铲嵬的虚脚定式,这条运动路线不是平行的,而是走下弧半圆。用陈照中奎先生的话说叫“锅底型”,从“锅边”到“锅底”,可称由虚到实;又从“锅底”到另一端“锅边”,可称由实到虚。但由于掘劲大小的变化,从微观上看每个点有每个点的虚实,点与点之间也有虚实,这就形成了处处有虚实。虚实的变化是随着攻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总之变是无穷无尽的,错综复杂的,但不管如何变化,太极拳搠劲始终贯穿着整个运动过程。在搠劲基础上把虚实处理得当,才能得心应手地发挥太极拳在健身防身上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华果。                         
浏览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