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在甘肃天水举办了第一届“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邀请赛,邀请了十余支外国队,数十个国内队共300余人参加比赛这次比赛举办得非常成动,节奏紧凑,组织严密,是目前为止规范度最高的传统弓射箭比赛。不论赛事流程还是当地接待都受到了国内外弓友的高度赞扬。天水市是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貌秀丽。而李广更是西汉名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射手之一,在他的故乡天水举办射箭比赛,无疑有着非常突出的代表性。
2015年,全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邀请赛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参加报名比赛的有全国30余所大学。这是中国当代第一次大学生传统射箭比赛,比赛取得了很好成绩。
还有许多比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整体而言,2012—2015年这三年,是中国传统弓射箭当代发展的一次小高潮,活动此起彼伏,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传统射箭。这对于中国传统弓射箭的复兴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当然,越是热闹的时候,我们越要谨慎,越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中国传统射箭发展至今,尽管相关组织、参与人群、竞赛数量都显著增长,但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竞赛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参与者热情很高,但技术水平还很有限,这会影响传统射箭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传统射箭复兴始于民间,早期爱好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出各自的射箭技术,致使射箭技术五花八门,这不符合传统射箭规范化发展的要求。许多同好都一再提议须尽快编写一本教材,让大家有相对规范的技术参考,进而逐步引导传统射箭技术水平 的发展。
经过近两年努力,我终于写出了这本《射艺》教材,这是一个基础读本,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但总算有一本可供广大弓友参考的资料。教材的撰写得到许多人的支持,马明达教授题写书名,彭林教授作序,郭禧局长写了后记从内容上来说,这个小册子着力于基本技术的规范,顺带就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部分问题进行阐述。其实,在竞技体育中技术和训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这次因时间所限,训练方面的内容没有写,待日后逐步补齐,使之进一步完善。
七
我记得很清楚,1958年4月13、14日两天在北京举行了 “十五单位射箭锦标赛”,这次比赛按1957年国家体委制定的《中国步射规则》进行,这应该是中国传统射箭的最后一次比赛!比赛选手使用传统弓,搭配竹、木箭,比赛射程是女子 20、30米,男子是20、30、40米。
那时,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逐步发展,运动项目已经开始逐步全面西化。 1957年7月,时任国家体总主席的马约翰①先生率领中国青年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运动会,运动会有射箭比赛,同往的北大教授林启武②先 生在参观比赛后,将现代竞技射箭介绍人中国。
1958年4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了我国第一期国际射箭技术讲座,林启武教授介绍了当时国际射箭运动开展的状况,以及国际射箭运动场地、设 备、比赛办法、弓箭特点、基本技术要领等。这是我国射箭史上第一次将国际射箭运动介绍到中国的讲座.为我国从1959年开始采用国际射箭规则打下了一定基础。 从那时开始,为了适应国际比赛,以三指勾弦为特征的地中海射法就占据了中国射箭运动的技术主流,而中国传统的拇指勾弦法则逐渐淡出了射箭舞台。
1959年,我参加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比赛已采用国际箭联规则,但射具、射法仍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并没有统一规定,但除个别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已开始使用三指勾弦的发射方法。某种意义上,这次比赛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射箭的告别赛。自此以后,中国现代射箭运动就彻底放弃了传统射法,接下来的几年,国家 还专门邀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的射箭队访华,名为交流竞赛,实则是帮我们普及和学习地中海射法。而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射箭文化则很快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①马约翰(1882—1966),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福建厦门人,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 1914年应聘到清华学校执教 从此投身体育教育事业先后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八届远东奥运会曾任田径赛委员会主席兼足球委员会、运动法委员会委员1936年以中国田径总教练身份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二届奥运会抗日战争中随校南迁长沙、昆明,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任、主任,国家体委委员等职任第一届、第二届全运会总裁判从事 体育教育事业50余年,十分重视体育理论的研究著有《我对西方体育的十四年经验》《体育的迁移价值》等 滕星主编:《中外教育名人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版
。林启武(1907—2()11 ),广东惠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体育学者,羽毛球运动的主要奠基人, 1931年北京燕京大学毕业. 1936年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社会学硕士,193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硕士先后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执教五十余年一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体育月刊;主编,《华北日报》体育周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体育》名誉总编辑1957年带领我国第一批羽毛球队员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羽毛球比赛,并为苏联羽毛球队传授技术,先后获得田径、跳水、羽毛球三项国家级裁判,198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在社会工作中任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全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全国体总北京市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羽毛球协会主席等职务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体育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委会委员,兼球类运动(二)主编见《体育人名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版
在很多场合我都说过,我最初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射箭的目的,是想从古人训练射箭的经验中找寻值得借鉴的内容,解决我在任教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愈发认识到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宽宏精深;它不但追求技 艺的极致,更崇尚学理的深邃。在各种描述身体文化的古代文献中,与射箭相关的文献数量与质量都无疑是第一位的,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对射箭的重视。在为数众多的射箭古籍文献中,有大量有关训练、技术、心理、器材制作与调配的内容,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与现代射箭训练非常相似,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古代射箭技艺的高超,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的确确可以从古代射箭中吸取对我们现代射箭有助益的内容,特别是许多有关训练理念与心理的内容,都可以为现代射箭运动所借鉴 这些年我在学习传统射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现代射箭是一项竞技运动,它的关注侧重点是竞赛结果;传统射箭则更为宽泛,作为技术时,它同样注重结果, 但作为学理与教化手段时,它更多注重的是过程。而结果与过程是两种非常不同的关注点,相对应的训练理念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这二者并非矛盾,反之二者的 有机结合甚至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我就想做这方面的工作,好多人不理解,特别是一些从事现代射箭的人,他们不了解传统射箭,所以才这样认为,
前几年我请一位精通韩语又与韩国传统射箭界关系很好的弓友,对韩国射箭 做了一次考察,回来后他给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国弓‘复兴成就‘洋弓‘霸 业” 文中指出韩国射箭界认为“洋弓”流淌着“国弓”的血液,而这种传统与现 代的结合,某种意义上推动和维系了韩国射箭在世界上久盛不衰的霸主地位。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篇稿子,应该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现在世界上射箭的方法有很多,有反曲弓射法、复合弓射法、裸弓射法、艺射 弓射法、传统弓射法、弹弓射法等,各有其技术特点和各不相同的比赛规则和器材要求。这些方法都属于射箭的范畴,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其实并不对立,而应是互补统一的关系。近年来,我常常看到一种观点,认为地中海射法和传统射法是 一山难容二虎的对立关系,这是又一个误区。实际上,不同的射法各有其特点,不 应置放在相同的平台上比较。甚至有弓友认为我只喜欢传统射箭,排斥现代射箭, 这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说法。我干了几十年的现代射箭,与之有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我怎么可能不喜欢现代射箭?只不过,现代射箭在竞赛、技术、训练、科研、 器材上都已取得极为丰富的经验积累,而传统射箭方兴未艾,尚未步入正轨,甚至还处于扫盲和普及的初级阶段,存在大量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我已年入古稀,精力有限,我想在晚年为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再多做些事情。
在我学习和研究传统射箭的这20年中一直在反思,我当了那么多年的总教练, 感觉没有当好。回顾我的教练员生涯,在训练上有些地方没处理好,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总感觉是教了一半,而没教的那一半在哪里呢?我至今仍然在寻找。韩国射 箭的整体水平很高,这不是一人一时高,而是长时间的、群体性的高,这说明他们在训练和整体氛围上有独特的一套,我想这种独到更多应该是源自于他们文化的深层。
我曾立志要把中国传统射箭的理念推广到现代射箭运动中去,使中国现代射箭运动更上一层楼,为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已断代的传统射箭恢复起来。经过20年的努力,总算是有些起色。前些年我身体还允许的时候,每次给全国现代射箭教练员培训班讲课的时候,我都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给他们灌输传统射箭的知识,为他们介绍各种相关的书籍,鼓励现代射箭运动员与教练员学习中国传统射箭但是很可惜,据我所知,我的努力收效甚微,真正学习的人寥寥无几。
浏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