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摔技是人与人进行搏摔厮杀最容易形成的一种摔斗格局的攻击技术,是 武术攻守的底线技术,是死缠硬泡的武术打斗根本,在武术攻击中发挥着中流砥柱 性的保底功用,是其他武术攻击技术所无法替代的虽说在现实摔斗中摔技的功用 是极为复杂多变的,但归纳起来主要也只是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主要功用
在中国武术的摔技运动中,就其主要功用来讲,摔技是武术九技运动中的立足 之本,是确保自己不倒地而使对手迅疾倒地的技术,是破坏对手攻击尤其对踢打技 术攻击的破坏是恰到好处的,是武家站稳脚跟、顶天立地、从容面对的根本所在。
(二)基本功用
摔技是武术攻守的基本支撑、支柱、支持,是化解死缠活到的最佳选择,是克制 硬踢猛打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是摧毁搂抱硬泡的基本办法,是组成武术攻守运化、 构成武术进退、合成武术攻守的基本前提,是使武术运动动作更加丰富多彩、攻守 方法更加得力、运化技巧更加吃劲的基本支撑。
四、摔技的结构
我们在武术运动中所看到的摔技,通常由君(木)、臣(火)、佐(土)、使(金)、引 (水)等五类构成。这五类在武术摔技的攻守运动中相生相克、相通相主、相乘相侮, 共同维护着中国武术摔技的攻杀战守。
中国武术中的摔技由大摔、上摔、小摔、盘摔、拧摔、下摔、撩摔、蹶摔、挽摔等九 个方面构成。其中,大摔俗称措,又称措摔,亦称蹦子,由揣(措部顶)、倒(腰部顶)、 搞(臀部顶)构成。上摔俗称扛,又称扛摔,亦称起子,由扛(肩扛)、举(手举)、顶(头 顶)构成。小摔俗称碰,又称碰摔,亦称拘挂摔,由逮摔、踢摔、扫摔构成。盘摔俗称 盘,又称盘腿,亦称缠腿摔,由绞子(俗称得合)、切子、搂子、捣子(俗称里刀勾)拧 摔俗称搭,又称搭摔,亦称转腰摔,由兜闪、把腰、搀管、掰靠构成。下摔俗称操,又称 操摔,亦称下盘摔.由扣(俗称拣腿、捡脚)、撬(俗称顶膝、杠腿)、拦(俗称挡腿、拦 手)构成。撩摔俗称撩,又称撩摔,亦称撩腿摔,由绊子(跷腿绊子、脚绊子、手脚绊 子)、别子(腿别子、脚别子、手脚别子、抱腿别子)、勾子(翘腿勾子、掀腿勾子、绞腿 勾子、挑勾子、撩勾子、压勾子)构成。蹑摔俗称定,又称跪摔,亦称定腿摔,由捆腿摔 (俗称扑脚)、勾腿摔(俗称搓压)、钩腿摔(俗称跟扒、扒子)构成。挽摔俗称拖,又称 拖拉摔,亦称胯子,由大挽、小挽、硬挽构成。
五、摔技间运
摔技间运即武术运动摔法与摔法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指在武术运动的摔法与 摔法存在着许多不具备摔打功能却又绝对不可或缺连接性运化,是摔法与摔法衔 接的关键,是摔法与摔法沟通的桥梁,是摔法与摔法顺利过渡的介石,是摔法与摔 法攻守、娱乐、保健顺利衔接的基本保障。其存在于摔法与摔法之间,运化在摔法与 摔法之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是摔法构筑的外环境,是摔法运动动作不可低 估的中间环节,是摔法完成不可缺少的有力支撑。
中国武学中的摔技间运,是摔技攻杀战守最基本的支撑,是摔技表演娱乐的基 本素材,是摔技康复保健的基本要素,是摔技运动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是摔技运 动行进、连续、扭转、变化、运化、转化的主体。它由手法、足法、步法、身法、随法、巧 法、妙法、鬼法、咋法等九法构成。在摔技运动中如果没有摔技间运支撑,就意味着 没有与势、与时、与式的俱进,就意味着不会随机应变、顺势力为、因势利导,就意味 着对敌人没有足够的干扰、破坏、搅和,就意味着攻守没有足够的吻合、对接、接轨、 化解、跟进、出入。
一般的摔技间运,由摔法所生,是摔前的先锋,是摔中的运化,是摔后的保障, 有功间运、技间运、演间运、格间运、套间运、制间运、盘间运、路间运、峙间运、对间 运、照间运、招间等十二武术彰显间运之分,有导引间运、养生间运、健身间运、康复 间运、保健间运、强体间运、延年间运、益寿间运、长生间运、不老间运、返老间运、还 童间运等十二武术修炼间运之别。其功用有五,一是承前启后;二是安全稳定运化; 三是演练动作运化;四是修炼环节周旋;五是作战招法周旋,即攻法转化、守法转 化、攻守互化。如果从间运功用划分,摔技间运拥有间设、间配、间化、间法、间协、间 合等六种极为基本的运动形式。其中,间设有直间攻、直间守、直间化之分,有间距 设、间躲设、间避设、间峙设、间对设之别,俗称武术摔技间运的三直五设。
总的来讲,中国武术技术的间运,在中国武学中武家统称之为武技运作,由筑、 功、化、筹、接、出、行、藏、象等九大武技运作组成,大都以手法、足法、步法、身法、随 法、巧法、妙法、鬼法、咋法等九大间运方法为主体。在摔技运动中,其不同的摔法组 合、排列、配伍、照面、招制、套路均有着不同的间运,相同的摔法组合、排列、配伍、 照面、招制、套路亦有不同的间运维持。所以说,武术间运是摔技运动乃至所有武术 运动绝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摔架构筑
在中国武术的摔技运动中,措法是整个摔技运动的核心主体。具体来讲,措法 与措法的相互连接筑成了摔技的脊梁,俗称摔架,即摔技的骨体、架构、框架,然后 由摔技的扛法、蹶法、操法、脚法、拧法附着于摔架之中,并在攻守意识的支配下,在 功技艺的支撑下,在攻守尺度、分寸、火候的把持下,以战略为前提,以战术为平台, 以战法为基础,以势法选择为对法,以峙法主持为局面,以化法运筹为格局,以照法 打探为知彼,以入法打人为挺进,以招制克敌为手段,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摔 技的六手对抗。所谓六手特指武术攻杀战守中的标准进攻手法,即起手、出手、上 手、得手、着手、下手等武术攻守的六大基本进程。
总的来讲,摔架由所有的摔技措法构筑而成,摔技就是在摔架支撑下得以实现 的。在临阵摔技对抗中,敌我搏摔厮杀的运化,就是在摔架支撑下而得以无为而化、 自然应对、无畏冲击,伺机破门而入的,就是在摔架变化中应用战前配伍相应招法 而进行有目的、有任务、有计划摔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在人类斗争底 线攻守中取得摔技攻击的最终胜利。
七、摔技系统
摔技系统是指中国武学理论、运动、建设体系中极具致对手倒地功用的武术摔 打技术系统,是构成中国武术技法的九大运动系统之一,是中国武术六大攻守技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武术攻守不可或缺的保底技术。
它由摔架、摔法、摔运等三个方面构成。其中,摔架是指六手与六手相连接所构 成的摔技运化主体。摔法是指由扛法、蹶法、操法、脚法、拧法等摔技所构成的摔技 攻守技术的总称。摔运是指使摔法与摔法之间相互连接、转化、支撑的摔技攻守基 本运作。
在古今摔技系统运动中,由于摔技运动形式的错综复杂,以及运动方法的不 同,驱使目的的差异,能力见识的所限,功夫技艺的高低,使得摔技系统在运动表现 上体现出极为多种多样化的攻守特征。另外,在浩瀚的中国武术摔技运动系统中, 与其他技法系统一样都拥有大量骚扰、捣扯、咋胡、袭击、忽悠、摇摆、躲闪、晃荡、挺 进、退守、把持、操控等极为重要的具体技术,俗称武术攻守十二动,是中国武术攻 守运动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体力消耗
在所有武术运动的体力消耗中,最省劲、力、能的摔法是以巧攻击,相对省力的 是措法攻击,最费力的是无摔技的硬性角力。但无论如何摔技运动的体力消耗都是 比较激烈、长久、难缠的,都是武术运动中最较劲、最具体、最技巧的体力消耗。其没 完没了的对抗、难以回避的交手,随时随地地较劲,都是令一般攻守者所头痛的。所 以说,摔技攻守是红肌纤维占多数者的最佳选择。
九、轴的涉及
轴在中国武学中有中轴、动作轴、运动轴、攻守轴等四轴之别。在中国武医学里 中轴是指人体除去四肢的剩余部分,由头、颈、干(躯干)构成。在中国武术中人的动 作轴有三,即正轴(前后轴、矢状轴)、横轴(左右轴、额状轴)、纵轴(上下轴、垂直轴、 正中线轴)。在中国武学中运动轴有八,即巽轴、离轴、坤轴、兑轴、干轴、坎轴、艮轴、 震轴,中国武学家认为:“八轴者,八方之天地垂线,但凡躲闪,必绕其一轴而运,必 瞄其一轴而攻,所绕之轴乃吾之主轴,所瞄之轴乃敌之主轴。”也就是说,在武术运 动中,武家总是以某一纵轴为主轴(俗称运动中心线、攻守中心线)开展攻守运动攻 击的。其中,巽轴俗称左前轴,是指以左乳头为点的人体纵轴。离轴俗称前轴,是指 以任脉为主体的人体纵轴。坤轴俗称右前轴,是指以右乳头为点的人体纵轴。兑轴 俗称右侧轴,是指以右侧端为点的人体纵轴。乾轴俗称右后轴,是指以右天宗穴为 点的人体纵轴。坎轴俗称后轴,是指以督脉为主体的人体纵轴。艮轴俗称左后轴,是 指以左天宗穴为点的人体纵轴。震轴俗称左侧轴,是指以人体左侧径为点的人体纵 轴。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化中,敌我八轴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总是以某 一纵轴为主来开展攻杀战守的。
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攻守轴由主轴、心轴、正轴等三轴构成。其中主轴又 称运动中心线,亦称攻守中心。轴,简称峙对轴,俗称攻击轴,是指沿着身体离对手 最近点所做的人体纵轴,是人体峙对的中心轴。心轴即人体纵轴,又称人体中轴线, 亦称运动中心轴,简称旋转轴,俗称中心轴,是指纵贯身体中心点且垂直通过水平 面的轴,是人体旋转的中心轴。正轴又称前正中轴,亦称前正线轴,简称正轴,俗称 人中轴,是指纵贯身体前正中线且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在临阵的攻杀战守中,主 轴往往是固定不动的,离对手最近,最易受到攻击。所以,必须予以足够的守护,同 时围绕对手的主轴,予以足够的攻击。也就是说,只有在敌我攻守中心线上大做文 章,才会在攻杀战守中有所突破。                         
浏览12次